- 江蘇商務發展報告(2013)
- 張為付
- 2078字
- 2019-09-29 12:36:56
第2章 江蘇商貿在全國的位置
江蘇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地區生產總值多年來僅次于廣東,居全國第二,同時也位于外向型經濟的第一方陣。江蘇商貿與全國各省市的比較,尤其是與廣東、浙江、上海等沿海發達省市的比較,有助于發掘江蘇商貿活動的優勢并找出與其他省市的差距。
一、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大幅領先其他省市,位居全國第一
多年來江蘇引進外資無論是合同外資額還是實際利用外資額均居全國第一位。以合同外資額為例,2010年江蘇合同利用外資568.33億美元,2011年達到595.54億美元,2012年有所下降,為571.41億美元,而同期廣東分別是251.7億美元、348.55億美元和354.46億美元,居全國第二。上海與浙江緊隨其后,分別列第三、第四位。而從增速來看,2012年上海吸引外資再創歷史新高,實到外資增幅高出全國水平24.2個百分點,增速居東部各省市之首。上海以服務經濟為主的引資結構也進一步凸顯,2012年上海市外商投資第三、二、一產業在實際利用外資中的比重分別為83.5%、16.4%和0.1%[1],服務業占利用外資的絕對主導地位,外資結構優于江蘇等其他省市。江蘇多地形成規模較大的外資產業集群,比如昆山和淮安的電子產業集群、南京的化工產業集群、常州及蘇州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等。總體而言,江蘇由于經濟總量較大、基礎設施完備、交通位置便利、科研水平較強等明顯的區位優勢,對外商直接投資有較大的吸引力。但引進外資規模大的同時,江蘇吸引外資的質量還有待提高,尤其是外資大量進入江蘇化工、紡織等高污染行業,對江蘇環境惡化有難以估算的長期負面影響;勞動密集型制造行業由于勞動成本上升等因素,對外資的吸引力減弱,導致外資轉移生產地等問題日益突出。推進創造以高科技產業和服務行業為主的引進外資環境、優化引進外資結構將成為江蘇引進外資工作的重點。
注釋
[1]參見姜煜:《2012年上海利用外資逆勢創下歷史新高》,見中國新聞網,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21231266217636.html。
二、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位居全國第三,與前兩名差距較小
全國范圍內各省市普遍存在對外直接投資嚴重滯后于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狀況,沿海省市也不例外。從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來看,各省市普遍規模較小。2012年位居全國第一的廣東的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為32.22億美元,江蘇排名第三,額度是29.23億美元。本章數據如無特別注明,均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整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民幣升值和金融危機帶來的國外企業處于較低估值等因素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有利,近兩年各省市對外直接投資增長顯著,尤其是并購占比明顯提升。
三、進出口總額與廣東相比差距較大,服務貿易占比較低
廣東進出口總額多年穩居全國第一并與其他省份進出口總額始終保持較大差距。2012年廣東外貿總額高達9839.47億美元,同期江蘇進出口總額為5480.93億美元,居全國第二,但占廣東外貿總額的比例僅為55.7%。上海、浙江位列江蘇之后。目前我國外貿主要是以貨物貿易為主,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據較大份額,服務貿易呈現逆差,貿易結構亟須優化。2012年服務貿易額統計顯示,上海服務貿易總額達1515.6億美元,廣東位列第二,達1065.00億美元,江蘇為516.4億美元,浙江為270.38億美元。2012年滬粵江浙四省市服務貿易額占外貿總額的比例分別是34.7%、10.98%、9.42%和8.65%。從服務貿易額來看,沿海四省市中上海服務貿易額最大,同時占貿易總額的比例也最高,顯示出外貿發展比其他省市轉型更早的局面。
沿海省份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較好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本等優勢,較早地承接了國際產業轉移,其中尤其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伴隨國際產業轉移而來的外資企業為江蘇等沿海省市的外貿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據統計,上海的外資企業對本地外貿貢獻率高達66.38%,江蘇略低,達到65.28%,廣東為58.06%。四地中最低的是浙江,外資企業對本地外貿貢獻率為33.03%,遠低于本土企業,顯示了浙江民營企業的活力異常顯著。
四、對外經濟合作金額總量偏小,但存在較大上升空間
與外資、外貿相比,各省市對外經濟的發展還普遍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由于各省市對外經濟合作中普遍以對外承包工程為主,對外勞務合作僅占很小的比例,因此主要比較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額。廣東依然占據了全國第一的位置,2012年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額達到195.11億美元,上海、江蘇、浙江則分別為103.11億美元、71.98億美元和36.12億美元,其中上海連續五年超百億美元。江蘇對外承包工程金額雖然總量不高,但增幅可觀,2012年比2011年增長了12.1%。隨著國家為企業和勞務人員“走出去”創造更多便利條件,江蘇對外經濟合作也將再上新臺階。
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全國第三,旅游外匯收入居全國第二
江蘇不僅外向型經濟發展較快,總量較大,內需增長同樣較快。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331.3億元,在全國僅位于廣東和山東之后,居第三位。這一發展水平和江蘇較大的經濟總量有直接關系。2012年江蘇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二,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居京、津、滬之后,排全國第四,居民消費水平居全國第六,除了三大直轄市之外,浙江、廣東分列第四、第五位。再看旅游市場,與其他省市相比,江蘇旅游外匯收入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廣東。江蘇較高的內貿水平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在外部市場受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較大的情況下,外需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需要更快地轉向內需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以內部市場的良性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