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江蘇商貿發展的不利因素

江蘇商貿活動的發展,除了受益于諸多有利因素外,也受較多的不利因素掣肘。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依舊突出,國內也面臨經濟放緩、環境污染等多方面的負面影響。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由于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大宗商品高位波動明顯,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效應。對我國以及江蘇的不利影響在2009年表現尤為嚴重,造成當年對外貿易大幅下降。時至今日,金融危機最嚴峻的時期已經過去,世界經濟緩慢復蘇,但總的來看,金融危機對我國及江蘇外向型經濟的不利影響仍然沒有結束。美國逐步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舉措也進一步加劇了包括我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市場動蕩風險,美國一旦退出,人民幣貶值、熱錢流出、房地產價格急劇下降等因素將給我國帶來重大市場沖擊。因此,我國及江蘇從入世之后到2007年在外貿、外資、外經方面的高速增長歷史在短時期內難以重現,但由于世界經濟形勢趨好,相較于2012年之前江蘇各項商貿活動指標總體來看將小幅上升。

二、歐美各國貿易保護對省內外向型企業沖擊較大

金融危機以來歐美各國由于國內經濟矛盾突出,為了轉移矛盾不斷發起針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我國也成為這波貿易保護浪潮的極大受害者。商務部公平貿易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7月,美國已裁決的正在實施的對華貿易救濟措施已經多達104起,涉及產品超過80種。歐盟對華已裁決的正在執行的貿易救濟措施產品多達59種。2010年上半年,美國一共發起四項貿易救濟措施,全部針對中國產品;僅2010年上半年,歐盟對華發起的貿易救濟措施就有7起,已經與2009年全年7起持平。[1]WTO報告顯示,2012年上半年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貿易反補貼調查超過40起,同比增長40%。歐美作為中國的主要出口貿易國家和地區,也提高了對中國出口商品、訂單質量的規格要求,導致中國大量的中小外貿企業倒閉。

歐美貿易保護對江蘇的打擊也是沉重的。歐美頻繁的反傾銷反補貼即“雙反”調查,給江蘇諸多產業的發展蒙上了陰影,占據行業半壁江山的江蘇光伏產業首當其沖。江蘇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前10個月江蘇光伏產業實現總產值1800億元,同比下降28%;2012年前10個月江蘇出口總值達到68.9億美元,同比下降38%。2013年8月6日,中歐光伏貿易爭端價格承諾協議實施。參與談判并簽署協議的94家中國企業,除按最低0.56歐元/瓦的承諾價格出口歐盟外,還將受到全年出口光伏電池7吉瓦的配額限制。目前江蘇半數以上光伏企業經營困難,負債率普遍偏高,甚至在近千家光伏制造企業中已有半數以上企業處于停產狀態,企業開工率也嚴重不足。這固然有自身管理不善、產能過剩嚴重的原因,外部貿易保護主義的制約和打擊也是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光伏產業對外依存度畸高、盲目擴張等推動了行業調整期過早地到來,造成了光伏行業現階段的困局。可以預見,歐美經濟短期內并不能完全復蘇,相應地貿易保護還將持續影響江蘇的外向型經濟。


注釋

[1]參見《歐美日貿易保護政策密集出臺》,載《經濟參考報》,http://jjckb.xinhuanet.com/gnyw/201008/30/content_254675.htm。

三、國有企業壟斷亟待打破,民營企業生存環境亟待改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國有企業壟斷一直飽受詬病,時至今日這一狀況雖有所破冰,但整體仍未改變。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生存環境不佳、融資困難、成本高企、內外需不足等問題使得民營企業生存空間更加狹窄,創新升級更是難上加難。近兩年政府也嘗試改變市場競爭環境,激發中小民營企業的活力。2013年7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推進公平稅負,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600萬家小微企業將直接受益。2013年9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有效落實引導民間投資及激發活力健康發展的措施。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國各類企業登記數同比增長25%,其中民營個體企業增長37%,帶動民間投資以23%左右的速度猛增。但這些政策與措施遠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企業生存艱難的困境,企業數量增長的同時,企業依然處在最艱難的發展階段。

江蘇國有企業集中了較多資源。在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中,江蘇國資占據了重要比例,涵蓋石油石化、鋼鐵等多個行業。除了市場競爭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市場進入壁壘尚需繼續有效削減外,目前成本上升成為江蘇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原材料、能源、流通費用等紛紛上漲,傳統優勢行業尤其是出口行業中的紡織服裝、玩具等生產企業大量倒閉,在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背景下現存企業的利潤空間也不斷被擠壓。另外,對于商貿流通企業來說,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確實存在積極的拉動作用,但對于無法快速轉換運營方式、無法用線上業務彌補線下業務缺陷的傳統流通企業來說,電子商務對自身的發展反而產生了極大的擠壓。

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去產能化困難重重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我國政府提出了4萬億元投資計劃以刺激經濟,4萬億元被投資到地方之后被成倍放大。這種刺激手段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產能過剩的負面效應日漸突出。據統計,2012年前7個月中,建材行業實現利潤1662億元,同比下降9.6%。其中,水泥行業利潤261億元,下降53.1%。鋼鐵行業實現利潤793億元,同比下降48.3%。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利潤492億元,下降3%;鋼鐵冶煉及加工行業利潤242億元,下降73.2%。[1]多個行業面臨嚴重虧損的境地。

在這場經濟刺激帶來的突出后果中,貢獻了我國工業經濟產量九分之一的江蘇毫無疑問成為重災區。4萬億元投資刺激中,江蘇獲得了中央投放貸款總量的8%。目前江蘇除了紡織服裝行業外,其他六大支柱產業包括光伏、造船、鋼鐵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相應地不良貸款規模在全國居于前列。2013年1—5月,江蘇新增不良貸款在全國占比約40%。[2]產能過剩產業多年來存在設備落后、競爭無序、產品積壓、虧損嚴重的局面,而去產能化則并不容易。紡織行業由于對外投資門檻較低,江蘇紡織企業大都通過“走出去”戰略逐步扭轉了產能過剩局面,而其他行業很難照搬。通過分析發現,江蘇的產能過剩主要是結構性過剩,即低端產品生產一哄而上、高端產品生產則少人問津或無能為力,造成了低端產品大量過剩而高端產品還有很多依靠進口。產能過剩倒逼產品升級、調整產品結構轉向高端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條、推進節能減排是這些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對眾多企業來說卻無法一蹴而就。


注釋

[1]參見新華網:《中國產能過剩行業能否成功轉型?》,http://www.jste.gov.cn/ywdd/100197452.htm。

[2]參見王海平:《江蘇產能過剩,六大支柱產能平均使用率約六成》,載《21世紀經濟報道》,http://www.21cbh.com/HTML/20130702/0NNjUxXzcxNDg0Nw.html。

五、金融體系較為脆弱,對實體經濟支撐不力

江蘇作為沿海發達省份,融資規模一直位居全國前列。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13年江蘇地區社會融資規模達1.207萬億元,位列廣東、北京之后,居全國第三位。這一指標衡量了一定時期內一定區域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和。但融資規模并不能代表融資結構和融資質量,何況大部分民營中小企業本身也難以從銀行等金融體系獲得貸款,銀行信貸資源的絕大部分授予了國有企業和其他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從銀行融資的難度大催生了具有較高風險的民間借貸。近兩年來,民間借貸、影子銀行、不良貸款、地方債等問題在全國日益凸顯,江蘇、浙江等發達省份也成為重災區。在江蘇宿遷、徐州、淮安、常熟等地民間借貸愈演愈烈,利率越抬越高,大量的擔保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也參與民間借貸,造成整個行業混亂。不少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老板“跑路”而造成了更為嚴重的惡果。

除此之外,地方債成為制約江蘇經濟發展的又一惡瘤。據投行估算,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在整個國家經濟產出中的占比可能在15%到36%之間,按2012年的標準約為3萬億美元,接近20萬億元人民幣。在各省份中江蘇債務負擔最嚴重,極有可能爆發債務風險。[1]而根據Wind的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8月初,江蘇城投債的發行余額達到3263億元,其中2013年以來新發的城投債共計835.5億元。這兩個數據在29個省級地區中均位居第一,多個地級市負債率超過100%。2013年8月初江蘇地方融資平臺數量達到541個,其中風險無覆蓋的有41個。[2]城投債在江蘇的地方債中僅占一半,意味著江蘇地方債的規模遠遠超過能統計出來的規模。城投債主要投向了城市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從長遠看有利于商貿活動的發展,但卻提前透支了未來的發展能力,對資金緊張、急需輸血的實體經濟也造成了進一步的融資擠壓。由于城市城投債平均到期期限為4年左右,江蘇多個城市將面臨償債高峰期的到來,屆時多個地方政府可能面臨無米下鍋甚至破產的境地。另外,目前在余額寶等新型理財產品的沖擊下,銀行吸收儲蓄的能力快速下降。江蘇金融體系已經極端脆弱,如不盡快改革,對商貿發展以及整體經濟的約束也勢必日益凸顯。


注釋

[1]參見財訊網:《江蘇成地方債代表,地方債陰云不散》,http://economy.caixun.com/cjld/20130726-CX03c00m.html。

[2]參見趙士勇:《江蘇地方債難以承受之重》,載《華夏時報》,http://www.chinatimes.cc/pages/moreInfo1.htm?id=130179。

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投資硬環境趨于惡化

江蘇經濟發展較早,政府在著力改善經濟發展軟環境的同時卻嚴重忽略了惡化的硬環境,即居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早期無論是本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均沒有重視環境保護,政府追求GDP的利益驅動也使得發展經濟、引進項目過程中并不重視環境保護。江蘇在創造了全國第二的經濟總量的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土壤、空氣、水質污染異常嚴重。近幾年來,鹽城、鎮江、沭陽等多地出現嚴重水質污染事件,多地化工企業污水直排入河、廢水超標等事件時有發生。2013年以來,江蘇空氣污染越發嚴重。據環保部門統計,省會南京年燃燒煤炭達4400萬噸,超過北京兩倍,從而成為江蘇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這種狀況不僅極大地損害了居民健康,同時也使得投資的硬環境惡化明顯。嚴重的空氣污染對于精密儀器、電子設備等不少行業的影響比較顯著,一些企業考慮外遷,境外有投資意向的相關行業企業也止步不前,外籍人士開始出現回國潮。雖然霧霾經濟也催生了一些商機,但總體來看負面影響極大。環境治理雖然也已經提上各級政府日程,但污染一旦形成需要長期投入才能見效,這對江蘇商貿活動的不利影響從長遠看將是巨大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梓潼县| 响水县| 呼图壁县| 浑源县| 改则县| 中方县| 广饶县| 通辽市| 江华| 长沙县| 洞口县| 长阳| 牙克石市| 盘山县| 甘孜县| 河间市| 瑞昌市| 桓仁| 东阿县| 乐至县| 星座| 德惠市| 漳浦县| 搜索| 通辽市| 巴彦县| 治县。| 博罗县| 芦溪县| 抚州市| 潍坊市| 育儿| 图木舒克市| 赫章县| 嘉峪关市| 大同市| 新平| 金昌市| 浦北县| 绥芬河市|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