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發現了一些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專業運營商,利用它們的專長和優勢提高整個價值鏈的效率的做法,克魯格曼(Krugman,1991)將其稱為“價值鏈的片斷化”,芬斯特拉(Feenstra,1996)稱之為全球經濟的“生產非一體化”。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Grossman and Helpman,2002)稱之為“跨國外包”,并發出了“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外包的時代”的感慨,克萊克梅爾和納爾遜(Kreickemeier and Nelson,2006)堅信“生產非一體化方式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而且才剛剛開始”。有的學者甚至將“外包”稱為第三次產業革命。

當同一產品的生產被拆分為不同工序在不同國家進行,并伴隨著零部件、中間產品的跨國界多次轉移時,業務外包就轉變為跨國外包。跨國外包帶動了全球貿易量的上升(Hummels et al,2001;Yi Kei- Mu,2003;吳福象、劉志彪,2009)。芬斯特拉(1998)、李玉紅(2007)等發現,自1970年以來,國際貿易占GDP的比重急劇上升,貿易的增長速度已遠遠超過GDP的增長速度。赫梅爾斯等(Hummels et al,2001)發現,有十個OECD國家和四個新興工業化國家因跨國外包而實現的出口量占到總出口的21%,而且在自1970年以來的20年里增長了將近30%。孔帕和戈爾德貝爾格(Compa and Goldbeg,1997)、芬斯特拉(1998)、劉志彪(2007)均證明了,不論是在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還是中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跨國外包的規模都在不斷地增長。

跨國外包還導致了世界價值創造體系在生產垂直分離之后的價值重構,發展中國家的代工企業往往嵌入的是價值鏈“低端”,處于被跨國公司“俘獲”的尷尬地位(Hummels et al, 2001;Grossman and Helpman,2002)。更為重要的是,跨國外包還深刻地影響著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水平。一方面,發展中國家通過進口中間產品和出口工業制成品的“學習效應”吸收發達國家的技術溢出,在兩國產業間的前、后向關聯效應的作用下,加速了先進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擴散,提高了本土企業的生產率(Long,2005)。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在獲取技術外溢、消化吸收,乃至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也受到了來自跨國買家的重重制約(Geriff,1999),當地企業難以擺脫低技術循環陷阱。因此,從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等多個視角研究跨國外包對承接國的技術進步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實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嵌入全球價值鏈(GVC)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成為跨國公司的“代工工廠”。跨國外包促進了我國傳統產業生產能力的提升、擴大了出口規模以及勞動力就業。30年來,我國承接跨國外包業務的范圍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80年代初以服裝、紡織、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裝配為主,而今已經能夠承接電子信息、汽車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制造。

然而,跨國外包也使得我國經濟領域積累了諸多矛盾。首先,承接低端產品制造造成了我國產能過剩。據統計,我國600種主要消費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只有172種,而供過于求的商品有428種,占了71.3%(劉志彪、江靜,2009)。產能過剩固然與投資旺盛、生產技術落后、政府過度干預等因素有關,但是,在跨國買家的主導下,本土代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不斷擴張規模也是與此有著直接關系的。其次,跨國外包還消耗了我國大量資源,造成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最重要的是,承接跨國外包使我國當地企業陷入了技術依賴的怪圈,難以擺脫跨國公司的束縛走上自主發展道路。因此,構建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來探討跨國外包通過怎樣的機制影響承接國的技術進步、跨國外包是否會促進我國技術進步等相關問題就具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绛县| 白城市| 辰溪县| 新乐市| 甘洛县| 郸城县| 岳普湖县| 随州市| 尖扎县| 定襄县| 孝感市| 庄浪县| 科技| 昌乐县| 临沧市| 伊宁市| 常熟市| 右玉县| 盐城市| 鞍山市| 永安市| 谷城县| 资源县| 施甸县| 黑山县| 民县| 巴青县| 德清县| 双城市| 葫芦岛市| 吉林省| 山阴县| 宜黄县| 安国市| 正安县| 洪江市| 安吉县| 东山县| 平陆县| 化州市| 长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