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公正與制度創新(哲學文庫)
- 馬俊峰等
- 7471字
- 2019-09-20 16:50:58
二、社會公正的制度史考察
羅爾斯曾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 [41]他接著又說:“允許我們默認一種有錯誤的理論的唯一前提是尚無一種較好的理論,同樣,使我們忍受一種不正義只能是在需要用它來避免另一種更大的不正義的情況下才有可能。” [42]確實如此,盡管人們有時候也使用公正或正義來評價一些人或集團的行為,比如把戰爭分為正義的和非正義的,說一個人辦事比較公平、公道而另一些人不公平、不公道,但真正說來,公正更多的還是與一定制度相聯系。一方面,制度作為制度,本質功能就是為人們的行為劃定一定的界限,提供一定的規矩或規范,尤其是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的行為提供規范,所以,這些制度必須自身是公正的,否則,它就難以得到人們的認同和遵從,不僅不能調節人們之間的矛盾沖突,甚至還會產生和加劇一些沖突。正因此,另一方面,人們對于制度,首先也就是問它是不是公正的,用公正這個尺度來對它進行評價。得到了否定的評價,即人們認為是不公正的,也就是不合理的,就需要改造或廢除。從理論的角度說,不公正的制度就不能作為制度,不能作為人們行為的規矩,也不能作為合適的判定一定行為是非對錯的評價標準。在這個意義上,凡是存在過的制度,之所以能夠存在并發生作用,總是因為它還有公正的一面。即使它的內容不太公正,也不可能很不公正或完全不公正——如果那樣,那它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發生作用——但作為統一的尺度用于各個當事人,就形式說也算是公正的。
社會制度概念是對各種具體的社會制度的總稱,這些具體的社會制度分屬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大的方面說,有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組織制度、教育制度、文化管理制度、醫療衛生制度等,其中又有基本制度和非基本制度,成文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輔助性的制度,有全國性的統一的制度和地方性的局部性行業性的制度,它們構成了一個復雜的制度系統,各種制度之間也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復雜關系。因此,在評價制度是不是公正時,既可以以一個具體的制度為對象來進行,這是人們在經驗中經常做的,但更需要參照著整個制度系統,否則就可能犯片面性的錯誤。哲學家們討論公正和正義,往往從務虛的形上的角度專注于制定制度的基本原則,這當然也是需要的,但如果只停留在原則層面,就很容易抽象化,而且確實也容易犯哈耶克所批評的“擬人化”的錯誤,似乎這些制度是哪一個人按照一定原則設計制定出來的。實際的情況根本不是這樣。一定制度的產生或改革,往往是多種社會力量博弈的結果。而哪一種社會力量成為當時的主導性或強勢力量,本身就是社會的經濟運動和社會關系運動的產物,即使社會的統治集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愿確立一些制度,改革一些制度,但若是所確立的這些制度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得不到人們比較廣泛的認同,那也肯定是短命的。
歷史的經驗明確昭示,各種社會制度,既存在著相對穩定的一面,又都在不斷變化著,有沿有革,有興有替,無論是基于自發的形成還是自覺的設計,也無論是點滴的改良還是系統整體性的變遷,都表現出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制度的變遷源于現實生活的變動,由這種變動導致的與既有的舊制度之間的緊張和矛盾,也即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構成了制度變遷的直接原因。制度變遷也是人的發展的內在要求。一種制度的執行不是為人們提供了便利,而是制造出許多人為的麻煩,或者說它提供的便利小于它造成的麻煩,不僅沒有很好地解決問題,還引起了許多問題,從而引起了人們普遍的反對時,反對的普遍理由就是認為它不公正、不合理,于是違反和反抗制度的行為就會大范圍地發生,制度的權威性也就大大下降,甚至消失殆盡。到了這個時候,勢必產生對新制度的要求,新制度代替舊制度也就是必然的了。同時也要看到,制度的變遷既顯示著現實生活的這種變動,還是現實生活變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從社會秩序方面表現出來的變動。社會制度的這種歷史性的變動,既體現了人們的社會公正觀念的作用和變動,也體現了實際的人際關系的變動,表現了社會公正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也只有用歷史的觀點才能對之形成合理的理解。限于本書的目的要求,我們這里只能就一些最基本制度的變遷做一點歷史的考察,以說明社會公正的歷史性。
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歷史演變。不同的民族國家,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人口規模、文化傳統等條件的作用,其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方式也有著自己的特殊性,由此也規定了其基本經濟制度的特殊性。但相對于其政治和文化方面來說,由于經濟活動與人本身的生存需要直接關聯,它不僅在全部社會生活中處于一種基礎的地位,而且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共同性一面也要更加突出一些、明顯一些。社會經濟制度最根本的是財產的占有和分配制度,它們規定了人們的不同經濟地位和利益要求,而它們又直接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道理很簡單,因為財富的占有和分配都是建立在已經創造和生產出來的財富的基礎上的,生產力越是低下,社會生產出來的財富總量越是不足,人們對財富的爭奪就越是激烈。在奴隸社會,奴隸主不僅占有生產資料,而且占有奴隸,奴隸只是一種會說話的工具,如同騾馬、牛羊一樣是主人的一種財產。相應地,奴隸勞動的所有成果也都歸奴隸主所有,奴隸可以被主人隨意打殺或買賣,他只有效忠主人、供主人驅使的義務而沒有任何的自由和權利。奴隸制是一種最殘酷、最不人道的制度,但它不僅有著歷史的必然性,也包含著歷史的進步性和合理性,它不過是社會分工的一種最簡單、最粗陋的歷史形式,所以當時的許多人,主要是自由民和思想家們都認為這種奴隸制是公正的,甚至那些奴隸,他們要怨也只是怨自己的命不好,命該做奴隸,而不是抱怨制度的不公正。
隨著工具的革新和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度下勞動的低效率與生產發展的要求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奴隸的反抗如逃亡、暴動、怠工、破壞農具等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正是在這種條件下,才產生了批判奴隸制是不公正的思想,產生了維護這種制度還是反對這種制度的斗爭。新興地主階級是這場斗爭中的積極力量,最后用封建土地制度代替了奴隸制度,實現了經濟制度方面的一次重要歷史變遷。在封建社會,家庭式農業生產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土地是主要的生產資料,地主階級通過對土地的占有,在社會財富分配方面獲得較大的份額。在自耕農那里,占有與分配是直接統一的,無地或少地的農夫從地主那里租種土地交付一定的地租或勞役,也不認為這有什么不公正,最多也只是豐年或歉收時在地租多少問題上發生爭執,但這基本不涉及制度問題而是具體的操作性問題。而且,一些精明的農戶經過自己的辛勤經營和竭力節儉,可以使自己成為地主,一些地主由于子孫不孝吃喝嫖賭也會淪為窮人。這種“輪流”更是減弱了制度的壓力,比較容易引起問題和不滿,以中國為例,一是國家賦稅太重而幾乎完全沒有提供什么社會經濟保障,二是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地的流民。許多王朝都是因此而導致大規模的起義或暴動而垮臺的,繼起的王朝通過重新分配土地,減租薄役而開始新的輪回。大致說來,這種經濟制度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就是因為在觀念上它還是被認為是合理的、公正的。所以,即使改了朝換了代,李家的天下變成了趙家的天下,經濟制度還基本是舊制度的沿襲。
在西方,從商業貿易和商品生產中產生了資本主義,商品交換要求將一切都作為商品參與到自由貿易和流通的過程中來,要求有全國統一的貿易市場,這就與封建的土地制度、領主制度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背景下,自由、平等成為普遍的要求,也成為資產階級和第三等級反對封建貴族專制制度的旗幟。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占有主要的生產資料,貨幣成為各種財富的一般代表和共同符碼,各種財富的分配基本都以貨幣的形式進行,市場上的等價交換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和機制,成為一種客觀的、無情的、無人身的理性原則。在這種經濟制度下,個人確實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和平等的權利,而且,從形式上說,這是一種平等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因而也是最典型的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確如哈耶克所說的那樣,私有財產是自由的基礎,誰的財產多,誰的自由就多,誰的基本權利就能得到較充分的實現,而對于那些沒有財產的人來說,自由、平等這些基本人權就都是一些奢侈品,保護私有財產也就是一句空話。無論那些資本主義的辯護士們把自由平等這樣的口號喊得多么響亮,從抽象的自由平等人權出發論證資本主義社會是最公正的理論是多么迷人,誰也無法否認這樣的現實,即資本邏輯是全部社會生活的核心的總體性邏輯,資本控制著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整個過程,資本制度造成了迄今為止人類最有效率的經濟活動方式,但也造成了人類迄今為止最大的災難——兩次世界大戰。這個制度絕不是一種理想的制度,揚棄人的異化只有建立在揚棄資本制度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
社會基本政治制度的歷史進化。如果說,經濟制度主要解決的是社會的經濟財富的分配問題,那么政治制度主要解決的就是權利與權力的關系問題,以及各種社會公共權力的分配問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這不僅是說各種政治斗爭包括戰爭都是圍繞著一定的經濟利益旋轉的,而且意味著一定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規定著政治結構的基本框架和發展完善的基本限度。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總是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政治上的不同集團及其政治主張總是與它們所代表的一定經濟利益集團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任何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確立,都不能簡單地看作是統治者少數人意志的表現,而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中執政的階層與在野的階層、執政階層中各個政治集團與派別經過一定的斗爭而產生的結果,至于意識形態領域的不同理論派別的對立和斗爭,不過是這些現實斗爭在觀念上的折射。相對于經濟制度,政治制度表現出更為明顯的人為構建和選擇的特征,對先前的政治歷史傳統有著很強的繼承性,其沿革過程有著更為突出的“路徑依賴”效應,因此,在大致相同或相近的經濟發展水平上,可能出現形態差異較大的不同的政治制度。比如,在中國,從夏商到西周,是謂奴隸制時代,天子將土地和奴隸分封給諸侯,諸侯形成了各個“王國”,下有大夫,其封邑即為“家”。諸侯拱衛天子,遵從天子制定的各種禮儀制度,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從天子朝廷到諸侯王國,基本都實行權力世襲的政治制度。到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代表的地方勢力坐大,開始自制禮儀,擅自進行征伐,這便是孔子感嘆的“禮崩樂壞”時期。實際上這也是各個諸侯王國為了自強而紛紛進行自主“變法”的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政治制度方面的最大變革是以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自秦以降,經漢、晉、隋、唐,郡縣制為主,也存在零星的分封制,而凡地方叛亂多由分封引起,以晉八王之亂為最。至宋,刻意加強中央集權,此后即少有分封出現。各個郡縣長官都由中央來任命和撤換,中央權力又集中在皇帝手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都不過是皇帝的奴才而已。在公共權力的金字塔結構中,皇帝權力最高也最大,而且是一種不受任何限制和監督卻又能影響決定任何其他權力的絕對權力,即使貴為宰相,皇帝一句話就可以予以罷免甚至處死。中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歷來行政安全方面的最大問題,便是地方勢力坐大進而割據而導致的全國性動亂。中國歷來崇尚的不是理論論證而是歷史經驗,在具體的政治制度方面,雖屢有沿革,然基本格局未變,“百代皆行秦政制”,其中維護行政是最基本的原因。但最后的王朝,仍是在武昌起義代表各省的各路督撫紛紛宣告脫離清廷的情況下覆滅的。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家天下的理念保持了國家政權的合法性,政治方面居于中心的是各種權力的安排問題,幾乎不存在人民的權利與政府權力的關系問題,老百姓有的只有義務而沒有任何權利可言,正如黑格爾所說過的那樣,這里的平等以一種特別的形式來表現,所有人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個零。只是到了近代特別是五四之后,民權和民主化的呼聲才成為時代聲部中的主旋律,成為政治制度合法性的重要依據。
在西方,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生態,從未形成如同中國那樣的大一統的國家,在如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眾多國家的競爭中,出現了包括貴族政體、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多樣的政治制度形式,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率先進入現代時期。在古希臘的各個城邦中,雅典發展出了比較典型的民主政治。最初的雅典跟其他城邦一樣,實行君主制。公元前683年廢除了王君,君主政治讓位于由9個執政官主持的寡頭政治。公元前594年執政的梭倫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為新政治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他宣布了“解負令”,廢除了一切債務,把債務人抵押出去的土地無償地歸還給原主。他取消了貴族原來擁有的特權,重新以財產的多少把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四個等級分別享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他首創了以最貧窮的第四等級為多數的公民大會,并使之擁有城邦的最高權力。梭倫改革的結果是雅典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到公元前5世紀的伯利克里時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達到了極盛時期。城邦雖然有執政官,但是,實行“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的原則。當時,由全體公民出席的公民大會每月舉行2~4次,決定城邦的一切重大事項。執政官和各級官員都必須服從公民大會。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真正擁有公民權的只是小部分的自由民,但這種政治形式確立了一種楷模,成為一種重要的政治資源,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現代的西方各國基本都是通過君主專制的形式結束中世紀的分裂,完成國家統一的,從君主專制國家過渡到現代資產階級國家,最早是從英國開始的,議會制度、內閣制度、兩黨制度、文官制度等幾乎都源于英國。可以這樣理解,這種過渡是一個把集中在專制君主手中的所有政治權利分別轉移到一些專門的機構中去并予以制度化的過程。英國議會是由封建大會議演變而來的。12世紀后期,專制君權下的大會議已經可以自由地討論國王提交的任何重大政治問題、部分地修改法律、充當國家最高法庭,從而擁有了未來議會的某些權力。13世紀上半葉,大會議進一步成為大貴族跟王權進行合法斗爭的舞臺。1215年6月,《大憲章》宣告了“王權有限,法律至上”的憲法原則,成為人民防止王權膨脹威脅民權的武器。14世紀初,平民代表最終成為議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而為以后的分出上院(貴族院)和下院(平民院)準備了條件。15世紀后期,國王和議會兩個政治權利實體由相互分離、相互對抗轉變為相互利用、相互合作。此后,英國由國王、上院、下院三部分組成的政治體制,既能保留君主制、貴族寡頭制和民主制的長處,又避免了三者的弊端,因此,比起大陸國家的絕對專制君主制來,英國實行的是有限的專制君主制。 [43]從英國議會制的演變歷史可見,其政治制度的演變,是王權在不斷地讓步于人民、人民權利不斷壯大的過程,是民主化逐漸代替專制化的過程。
英國是資本主義最早發展的國家,西方政治制度大體上是以英國代議民主制為代表的。代議民主制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比起古代希臘城邦的直接民主制來,代議民主制是人口規模擴大后進行國家事務管理的有效形式,現代民主國家大都是采用這種形式。其特點是,通過選舉產生議會,議會是立法機構,產生的憲法具有最高權威,整個國家權力的組織原則、各級權力權限范圍、期限都由憲法予以規定,政府向議會負責,實行三權分立,立法權優先,相互監督和制約,從而避免了政治專制時代最高權力更迭時很容易出現的混亂局面。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資產階級成為經濟上最有實力的階級,對一切不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障礙提出了改革的要求。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資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它通過憲法的形式,普遍確認了“人民主權”、“天賦人權”、“權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原則,并在資產階級根本利益所能允許的范圍內,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從1679年的“人身保護法”、1689年的“權利法案”到1776年的“獨立宣言”、1789年的美國憲法和1789年的法國“人權宣言”、1791年的法國憲法,其基本原則都是一樣的。通過這些原則,西方國家普遍實現了從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的轉變,廢除了各種封建特權,確立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格局,用馬克思的話說,實現了人的“政治解放”。這是歷史發展的一次巨大飛躍,也是人的發展的一次巨大飛躍。
文化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在整個社會有機體的演化過程中,文化作為一種觀念性因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育作為社會有機體的一種遺傳機制,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因此,文化和教育制度也是社會的一種重要制度,文化教育的權利是人們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權利。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由于生產力的低下,社會能夠負擔的從事精神生產的力量有限,讀書識字受教育基本上都是有錢人家子弟的專利,絕大部分人基本上是文盲。從文化教育的制度方面看,在奴隸社會“學在官府”,官學是政治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中國,孔子開私學之先河,由此出現了私學與官學同時發展的局面,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私學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秦統一天下之后,為鞏固其專制統治,焚書坑儒,實行統一文字,為中華民族后來能一直保持統一的局面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漢武帝開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確立儒家的獨尊地位。自此以降,儒家一直處于主流地位。自隋唐開始科考制度,使文化教育與官吏選拔結合在一起,儒家經典成為官僚訓練的基礎課程。科舉制度使分散在各地的私學、私塾教育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為全國各地的社會精英提供了一個實現自己人生抱負的機會,即使那些未能通過科考實現鯉魚跳龍門的人士,也成為地方上的鄉紳,構成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的中堅力量,可以說,科舉制度對于維護中國封建超穩定結構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的。在西方,文化教育與宗教聯系在一起,許多大學原來都是教會學校,神學成為學習的主要內容。由于西方國家政教之間的矛盾,以至后來的政教分離,王權與領主的分治,使得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多了一些選擇的項目,不像中國的知識分子只能依靠國家政權,再加上古希臘時期形成的知識論和批判的傳統,西方知識分子的求真精神和批判意識相對來說是比較突出的。進入資本主義之后,與市場經濟對科技和人才的需要相適應,開設了現代的學校制度,批量化地進行各種人才的生產,帶動了文化教育和科學知識的大普及。文化的發展促進了人們主體性的普遍覺醒,使得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需求更趨突出,為社會生活的民主化、自由化提供了必要的準備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