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人體經絡養生全書作者名: 楊克新本章字數: 1481字更新時間: 2020-07-07 15:44:00
未時:充分調動小腸經泌別清濁的功能
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路線與大腸經比較相似,只是位置上要比大腸經靠后,從作用上來講也沒有大腸經那么廣。它從小指的外側向上走,沿著胳膊外側的后緣,到肩關節以后向脊柱方向走一段,然后向前沿著脖子向上走,到顴骨,最后到耳朵。
未時,即下午1點至3點,是小腸經當令。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如果生活中不注意,造成小腸消化功能與吸收功能分別或同時減損的話,就會出現腸腔內一種或多種營養物質不能順利透過腸黏膜轉運進入組織而從糞便中過量排泄,引起營養缺乏的一系列癥狀群。所以,千萬不要只顧工作而忘了對小腸的養護。
另外,小腸經與心經相表里,里就是陰,表就是陽,陰出了問題,陽也會出問題,反之亦然。因此,心臟的病最初往往會通過小腸經表現出來,而從小腸經表現出來的心病也可以從小腸經把它治回去。生活中,有些人一到下午兩點多就臉紅、心跳。心在五行中屬火,沒有火不行,但過猶不及,心火燒太大也不行,心火太大臉上就會異常得發紅,下午兩三點臉色發紅就是心火亢盛,以致上行外散的一個表現。對此,教給大家一個自我調治的方法,那就是刺激小腸經上的兩個要穴——后溪和前谷。
后溪和前谷是小腸經上前后相鄰的兩個穴位。后溪穴在兩手感情線的末端,手掌和手背皮膚的交界處;順著小腸經的這條線再往前(小指方向)一點,在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小窩里就是前谷穴了,找的時候可以把手微握拳,在小指掌指關節橫紋外側端就是,與后溪穴平行。這兩個穴位的位置比較特殊,都在手掌的“側棱”上,可以采用“切菜式”來刺激它,也可以用筷子頭或是筆帽點按,每次每個穴位50下,兩手上的穴位都要刺激,每天1~2次,其中一次必須在癥狀發作時的下午兩三點鐘。因為這個時間正是小腸經氣血最旺、功能最好的時候,所以治療的效果也最好。一般連續治療一周以上情況就會得到明顯的緩解。

通常情況下,人們吃過午飯以后,精神狀態就開始走下坡路,特別是下午的兩三點鐘,即便是中午睡了午覺,整個精力狀況也不及早上,并且常常會感到工作很累,全身困乏。尤其對長期使用電腦或是長時間伏案工作的朋友來說,這時候最愛出現脖子、肩膀酸痛、胳膊沉重沒勁兒的狀況。那為什么頸肩和胳膊在這時候會這么敏感,感覺這么強烈呢?
因為按照中醫的經絡氣血循行理論,下午的1至3點是小腸經當班,在這段時間里小腸經的氣血最為充足。而小腸經的行走路線剛好是沿著手臂經過肩膀,交會于督脈的大椎穴,主線繼續往下走,而支脈則沿著脖頸,往上到達面部。
這其實是一種好現象,因為它說明你經絡里的氣血還比較足,有力量去沖撞、疏通瘀阻的地方。如果氣血已經非常虛弱無力了的話,那么問題可能就不是這么簡單了。雖然這是好現象,但它給我們的感覺畢竟是酸痛,是不舒服,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工作。
在這里,告訴你一個安全、有效、省時、省錢的妙招,就是敲小腸經。首先,沿著手三陽經按揉、推捋和拿捏。因為手三陽經的走向是從手到頭,循行的路線經過頸肩部,所以循經按揉拿捏可以很好地疏通這些經的經氣,放松沿行的肌肉等軟組織,消除肌肉的僵硬感。其次,可以點揉穴位:曲池有通經活絡的作用;然后就是肩井,按壓肩井可以很好地緩解頸肩部的肌肉緊張;還有天宗,點揉天宗能夠放松整個肩胛部的緊張感和疲勞感。如果方便的話,最好兩個人再相互推一下背部,基本上是沿著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由一側從上往下推,然后從對側從下向上按摩,力量可以由輕到重。注意從上往下推時力量可以加重,從下往上按摩時力量一般不需太大。這樣反復操作5分鐘左右,就能感覺到整個背部有一種溫熱感直透到皮下,肌肉緊張造成的酸痛感覺很快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