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研究
- 王飛宇
- 2306字
- 2020-04-22 12:48:30
第三節 教師專業標準對音樂教師的要求
隨著2012年《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出臺,《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與《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這兩項制度標準的出現,對音樂教師的要求更加嚴謹化、具體化,教師專業標準對教師的要求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三方面做了進一步的要求。
一、專業理念與師德方面
(一)熱愛教育事業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首先應該對教師這個職業有清晰的認識了解,深知自己肩負著培養祖國下一代的重要任務,時刻要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教育法律法規,熱愛音樂教師這份職業,并以此作為終身事業,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音樂教師的獨特性和專業性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時刻影響著學生,教師要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注重團隊合作精神,做好為人師表的示范代表作用,注重專業發展。
(二)關愛每位學生
《專業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要注意對學生和教育教學的態度和行為,要尊重、關愛學生獨立人格和身心健康。平等對待每名學生,尊重個體差異,主動了解和滿足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需求。不得諷刺、挖苦、歧視、變相體罰任何一名學生。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學態度方面,教師要樹立育人為本、育德為先的理念,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學習樂趣,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積極為每名學生提供適合自身的教育。
(三)注重個人修養
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對待學生要富有愛心、責任心以及耐心,善于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態。
二、專業知識方面
(一)教育教學知識
熟悉并掌握教育教學基本理論知識,是教師必備的專業素質,學生的品行、習慣的培養都是從基礎教育階段形成的,教師要熟知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不同年齡段的學習要求,所教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思想方法,2011年的《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規定,音樂課程將義務教育階段的學年分成三個學段,即小學低年級(1~2年級),小學中、高年級(3~6年級)和初中各年級(7~9年級)。三個學段不同層次的課程內容、學段目標,呈現前后銜接、逐段遞進、完整有序的內在聯系。
(二)通識性知識
學生要學習多方面的知識,教師在了解中國教育基本情況的前提下,要有相應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要有適應教育內容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及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知識。
三、專業能力方面
(一)精心設計教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對課程資源進行拓展,合理制定小學生個體與集體的教育教學計劃,以音樂教學為例,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素材和音樂資源,教師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教科書和大綱中所提供的音響和內容。對于覆蓋范圍較廣的教科書來說,要普遍使用于更多地區的教學。
教師要培養運用教材能力,在原有教材基礎上,運用本土特色音樂元素,例如兩北地區的花兒,江南地區的小調,山西民歌、戲曲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多學習國內優質課經驗、國外優秀教研活動,利用學?,F有資源來實施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聆聽音樂、欣賞音樂,培養學生的情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二)注重教學過程
課程的效果反饋不僅僅是依靠一個科學的教學設計,更重要的是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性,《專業標準》中對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專業能力有著具體要求,教師要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能夠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滲透運用到教學中;鑒別學生行為和思想動向,用科學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矯正不良行為。除此之外,對于音樂課程自身的專業特殊性,教師的示范能力是關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模仿是最為直接的學習手段,教師需要不斷練習、不斷加強自身專業能力,相比其他學科,音樂教師的實踐能力要求也是最高的,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
(三)勤于教學反思
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該時刻注重積累經驗,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對學生日常表現進行觀察與判斷,靈活使用多元評價方式,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與指導。教師量身制定專業發展規劃,針對教育教學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img alt="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ED411/14572805805759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7026430-qNGXgED8GOaiN9ckl90F8XOui2E2aBL0-0-26f246bb90ed7463012e84cee53702f6">教師應當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從中受益。
教師在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的專業發展,音樂課程憑借特殊的專業特點,給學生的感受是最為直接的。學科綜合知識的研究可以拓寬教師的知識面,培養教師的思維能力、研究能力與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專業發展方面有所突破。
新課改開始不久,對于我們大多數教師來說,這一路雖然可以看到燈塔,但依然要自己一步步地摸著石頭過河。畢竟改革的路誰也沒走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保障新課改目標的實現,教師們也應該對自己的教學過程加以思考:“自己所釆取的教學方法是否準確,是否有效?”只有不斷的反思和改進,不斷地吸取經驗教訓,新課改下的音樂課程才會逐漸的豐滿和完善。當然,在傳統教育中,音樂課程一直沒有評分,也不會和升學掛鉤,所以教師也不會有反思自己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的動力。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這種傳統教育評價模式終于被打破。2015年開始,將藝術素質測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及教育現代化和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并將測評結果記入學生成長檔案,作為綜合評價學生發展狀況的內容之一,以及學生中考和高考錄取的參考依據。由此也可以看到,國家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對一個人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要求,更看到對音樂教師所賦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