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文化資本的基本概念及其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關聯

文化資本的概念界定最初緣起于布迪厄的相關研究,是對資本的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場域、慣習等是文化資本理論的核心概念,且文化資本理論體系的形成深受馬克思相關理論的影響。從資本角度對文化概念進行的重新審視,可以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提供新的理論研究視角。

(一)文化資本的產生與內涵

1.文化資本的產生

馬克思的資本理論主要是以社會關系為中心進行研究的,其雖然以這樣的認識思路展開對于資本的深入分析,但并不否認資本依附于一定載體的認識,貨幣、生產資料及商品都是資本的存在形式或載體。馬克思構筑了科學完整的資本理論體系,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本的形態由傳統的單一的貨幣資本、實物資本發展到現代社會的多種資本形態,布迪厄沒有拘泥于簡單的經濟關系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資本,而是對馬克思的資本概念進行了非經濟學的解讀,其擴大了資本的概念,在一定意義上強調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由家庭、學校、社會共同作用和影響所形成的文化資本及其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單單從“經濟資本”這一概念出發,馬克思主義就提出了關于現代社會、現代社會動力學以及現代社會所包含的各種矛盾,與這樣的馬克思主義不同,布迪厄指出了另一種因素的存在——在這一方面,他賦予了該因素以相同的認識論意義——文化資本。比岱,庫維拉基斯.當代馬克思辭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45-446.文化資本概念中的文化是較為寬泛的概念內涵,不僅指一系列客觀社會規則機制,物化為制度、儀式的區隔體系,還包括人們和他們的物質環境之間歷史形成的交往互動,以及被慣習內化為身體經驗的價值和標準。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4.布迪厄在更為寬泛的意義上使用了馬克思定義的術語:“資本”指的是每個場域所特有的“資源”,人們所擁有的更多呈現出一種“符號資本”。布迪厄認為,在現代社會中,每個場域都有自己關于優秀的標準,這種標準內在于其自身的理性,而且規定了某個特殊的“資本”。布迪厄指出,“資本是積累的勞動,是一種鑲嵌在客體或主體的結構當中的力量,也是一種強調社會界內的規律的原則。”薛曉源,曹榮湘.全球化與文化資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3.布迪厄進而把資本歸結為三種基本的形式: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

2.文化資本的內涵

文化資本理論認為,文化資本是以三種形式存在的:(1)具體的狀態,以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2)客觀的狀態,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圖片、書籍、詞典、工具、機器等),這些商品是理論留下的痕跡或理論的具體顯現,或是對這些理論、問題的批判等;(3)體制的狀態,以一種客觀化的形式,這一形式必須被區別對待(就像我們在教育資格中觀察到的那樣),因為這種形式賦予文化資本一種完全原始性的財產,而文化資本正是受到了這筆財產的庇護。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193.后續學者對于文化資本的研究有相當部分是從文化資本的內涵和概念入手,嘗試對文化資本做出較為全面的闡述,具體概念界定的觀點見表1-1,國內學者在總結中,一致認為文化資本是指通過世代傳承而積累的性情稟性、文化知識以及技術技能,包括個體的行為傾向、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音樂、圖書等藝術作品的品位,它以教育證書的形式被制度化,屬于隱性的資本。徐祥運,等.論布迪厄教育社會學思想的理論淵源及理論框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807-816.

表1-1 不同學者對文化資本的概念界定

文化資本需要依托特定的社會空間而存在,它是行動者對空間中一定類型和數量的文化資源的排他性占有。一部分文化資源(這其中包含著物化資源和精神資源兩種形態)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是可以成為稀缺資源的,成為不同社會主體和社會階級的爭奪對象,占有這類資源可以獲取一定物質的和象征的增殖效果,基于此種情況的資源流動,這部分的文化資源逐漸向資本的形態轉化,最終得以形成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的形成是一個歷時性和共時性交織的過程,在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和歷史階段之中,資本構成的比重必然存在差異。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信息化要素融入文化資本中,信息技術的深化加快了文化資本的流動,在其影響力的釋放中,不僅可以給行動者提供知識儲備及行動實踐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以實物、能力、制度證書等多種形態呈現的文化資本是具體與抽象交織的產物,可以通過代際傳遞的方式得以留存。

文化資本是一種與社會各種機制共謀的、并藉由這些社會機制(如教育場域的運作)來合法化其自身的資本形式。文化資本展現的是能夠“辨識”出特殊符碼意義并指導實踐活動的一種“知覺和評價模式系統”,“它以有意識及無意識的方式發揮作用。”BOURDIEU P. 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M]. Paris: Les Editions de Minuit, 1979:10.當人們借由這種特殊辨識系統(實質是慣習的形成)的導向作用,開始著力培養自己以及下一代與系統的契合度。這種特殊的辨識系統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意義上的資本存在,可以供行動者在復雜符號世界中流通和交流。

3.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區分

場域之中的社會行動者所掌握的文化資本的容量取決于他所在的社會網絡中的每個成員所持有的各種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或象征性資本)的總容量。不同資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場域空間內“不同類型資本的集中(這一過程與其他相應的場域的建構是相平行進行的),實際上導致一種特殊資本,即嚴格意義的國家資本的出現”高宣揚.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24-525.,憑借這種資本,國家通過“元資本”決定著場域空間中不同形態資本的價值含量和彼此轉換的“兌換率”,確定各類資本的相互位置關系,實施國家層面的管制和協調。根據文化資本的內涵,需要將其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作一個簡單區分。

(1)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

最早提出“人力資本”一詞的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將其概括為五方面,包括:醫療和保健、在職人員訓練、學校教育、學習項目、遷移活動;明確定義“人力資本”概念的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則認為,對于人力的投資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勞動力國內流動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資本,其中教育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是最為重要的。文化資本的分類里面,第一層次的文化資本(即具體化的文化資本)研究聚焦于文化資本與個體發展,認為文化資本可以為資本擁有者“提供物質利益和符號利益方面的庇護:任何特定的文化能力都會依靠它在文化資本的分布中所在的位置,獲得一種超常的價值,并給它的擁有者帶來可見的利益”薛曉源,曹榮湘.文化資本、文化產品與文化制度——布迪厄之后的文化資本理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1):43-49.。在這一角度上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有很大的契合度。但應該將布迪厄的文化資本概念與貝克爾(G. Becker)的“人力資本”概念區別開來,與人力資本理論研究學者不同,布迪厄集中關注的是各種類型的資本的意義與用途的以階級為基礎的變化,他把分析的焦點從個體的或全球社會的生產力的恢復,轉向文化投資對社會階級結構維持的影響,對不能用經濟術語進行闡釋的文化社會化以及文化傳遞的微觀層面尤為重要。

(2)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也是由布迪厄首先提出的,1980年他在《社會科學研究》雜志刊發了題為“社會資本隨筆”的短文,明確提出社會資本即為“實際或潛在的資源積累,這些資源與由相互默認且熟識的或多或少制度化的關系所組成的持久網絡有關。”繼而1988年詹姆斯·科爾曼深化和系統化社會資本的概念,闡述了社會資本在人力資本創造中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普特南對社會資本研究的一系列成果使這一概念引起廣泛關注。普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組織的特征,諸如信任、規范以及網絡。”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M].王列,賴海榕,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社會資本是個體在社會空間展開網絡聯結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文化資本是個體融入社會空間的一種“修煉”和拓展,它們為社會成員間的聯系提供了經濟資本以外的可能。布迪厄對于資本類型的劃分,可以為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區分提供思路。文化資本在理論體系構造的過程中,已經將經濟、社會等因素納入并加以統一考慮。這種考慮方式事實上就意味著,文化資本已包涵著經濟資本的存在,而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以及其他資本之間的轉化是可能也是必要的。結合中國語境分析,置于同一社會網絡之中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個體(即行動者)形成了文化資本積累中的穩定的性情系統,并在潛移默化之中對相同的文化符號識別、認知乃至認同,因此行動者之間自覺聯結成群,形成共識、共享的社會網絡,即社會資本。文化認同加強了場域中行動者的信任,而通過行動者之間制度化的規范和共識,又深刻印證著這種文化認同。在當前中國社會系統中,在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互動、轉化中保持適當的張力,有助于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的形成。

(二)文化資本的核心概念釋義

文化資本理論體系的建構過程,其理論和方法是相互關聯的,“場域”“慣習”“符號”“行動者”“游戲感”等概念貫穿其中,形成了文化資本分析的獨特語言體系。

1.場域的概念

文化資本分析中提出了“場域”(Field)的概念場域的概念并非布迪厄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梅洛-龐蒂在《辯證法的歷險》中就使用過“場域”概念,將場域概念系統化的是布迪厄,他在1966年的著作《論知識分子場及其創造性規劃》中最初使用這一術語,但是直到20世紀70至90年代,“場域”概念才在其后續著作中不斷發展,且重要性逐漸超過了慣習等概念。,認為“只有在一個場域的關系中,一種資本才得以存在并且發揮作用”,進而文化資本得以有三種形式資本形態的呈現。場域的研究是以“關系分析”的方法對身處其中的行動者進行研究,這其中有社會地位影響的分析,亦有對行動者場域占位的多維空間分析,并結合資本的結構配比及可轉換性進行聚焦。可以說對不同類型資本尤其是文化資本作用力的關注是場域研究的重點。需要注意的是,“行動”一詞經常出現于文化資本的場域理論中,場域之中的個體經常被冠之以“行動者”的稱謂。對“行動”與“行為”的區分可以參考高國希的界定,他認為,“行動”不同于“行為”,受教育者可以有“無意識行為”,但不會有“無意識行動”高國希.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途徑[J].思想理論教育,2008(11):4-9.。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角而言,用“行動”更貼切。由此,場域的“行動者”概念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行動”研究是相契合的。社會關系網絡是場域研究的最基本要素,它是由獲得不同社會地位(即在場域不同位置)的行動者所組成的多元社會結構。在受教育者社會化的進程中,多元社會結構深受行動者所持有的資本數量和類型、由資本結構所決定的權力大小、慣習影響下的行動者精神面貌呈現、各種象征性符號系統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并在實踐活動中將時間性因素融入其中,通過過去和未來傳遞和擴大著這樣的影響。具體分析“場域”概念,其可以分為以下幾層含義:

首先,場域是結構和規則形構的空間系統。“場沒有組成部分”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9.,場域空間雖然是潛在、開放的空間,但其存在邊界,“其界線是一種動態的邊界,與場的內部斗爭的利害密切相關”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9.。行動者出于特定的利益或目的指向聚合在一起,為了爭奪場域內的支配權(或者說資本支配權)而發生直接和間接的互動。可以說,每個場域都是以某一目的導向為特征的存在,行動者以目的實現為導向進行場域內個體的資本配置,即為投資行為。

其次,場域是以游戲感為表述的實踐活動。“游戲感”是文化資本分析中經常出現的用語,它是實踐感最具示范性的表現,是場域空間客觀結構的產物,它使“游戲”一詞首先獲得主觀的意義,即具有一個方向、一種傾向以及一種規則,成為一個實踐意味指向的概念。游戲感引導著行動者的投入、興趣以及“對游戲的預設的信從即信念”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101.。另外,游戲還具有客觀的意義,場域結構由特殊規則組成,對這些規則進行實踐活動,可以由此生成指向未來的可能意義,即可能意義的導向性作用是場域內實踐活動的緣起。形形色色的場域是在歷時性和共時性交織下以自主化的過程逐漸形成的。游戲感并非場域中刻意營造的自為存在,而是“生于游戲,隨游戲而生”的無意識存在。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102-103.

再次,場域是由資本配置所影響的權力束。場域和資本是相互制約的。場域是一種客觀關系的表現,擁有不同資本類型組合的行動者借由相互關系交互進行的場域位置選擇實現了這種關系的搭建。場域的位置是由空間內活躍的資本以特殊形式實現的分布結構建構來劃定的,行動者在社會空間內位置的分配是基于兩個參考條件得以實施:一是行動者持有的資本總量;二是行動者的資本類型占比。資本的生成和流動可以生成控制場域的權力,繼而在生產與再生產的轉化中實現了場域結構的完善。資本生產著一種規制力,得以整合場域規則,形成有規律性的控制力。行動者擁有的資本數量和資本類型分布特征可以反映出其在社會空間的成長軌跡,特別是在文化資本與其他類型資本間的流動和轉換中,將作用力從場域內帶到場域間,促使不同場域之間產生彼此關系交互的可能,因此場域并非是固化的,它具有相對穩定性。構成不同場域的資本,按照特定的兌換率始終處在不停地流動和交換過程之中。在不同資本之間進行的這種流動和交換,推動建構起不同場域的異構性特征,并以不同的運作邏輯各自拓展著場域的邊界。

2.慣習的概念

文化資本分析中提出了“慣習”(Habitus)布迪厄社會學理論的研究學者高宣揚教授一直將“慣習”一詞譯為“生存心態”。的概念,慣習首先是一套被社會歷史約束和建構的系統,另一方面它也是以生成性和創造性為特點的一種性情系統。

“慣習是含混與模糊的同義詞”布爾迪厄.科學的社會用途:寫給科學場的臨床社會學[M].劉成富,張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19.,作為一種自發的生成,它是在變化的環境中面對臨時境遇所作出的回應,其所遵循的實踐邏輯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闡釋,但卻依然可以幫助行動者確定與世界的聯系。

慣習的概念不僅已經在行動者內心深處形成內在化的主觀心理狀態,而且還積累著行動者的歷史經驗,凝聚著社會和歷史發展的軌跡,繼而向客觀世界外在化地生成原則。慣習結合了“兩種看來相互對立的力量和因素”,將物質性與精神性、主體性與客觀性、外在與內在、靜態與動態、歷史與現實、實然與應然等各種因素和力量,在慣習及其運作的結構中,滲透到一個完整的結構之中。高宣揚.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8-15.慣習作用的發揮往往是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的,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慣習之所以能產生一定的持久效果,是因為它具有無限的生成能力,并在場域中將行動者的思維認知、感受體驗、語言創作、行動規范等聯結起來。然而必須要承認,這些生成和聯結總是受到所處的歷史和社會條件的限制。慣習是歷史的產物,遵循歷史發展的軌跡,進行著個體和組織的實踐創造活動,并形成深刻的集體記憶。借由集體記憶,慣習可以使過去的經驗實現恰當的在場,并以多種形態印記在行動者身上,實現其行為模式的合拍性。慣習的形成和發展是將人們置于生活空間的某種特定文化或亞文化語境中進行的知識資源獲取以及精神文化需求滿足。

因此,慣習是一種認知和激勵機制,可以將個體接受到的社會環境影響內化于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同時,慣習也提供了這樣一種媒介,通過它將所需的信息和資源輸送到其被告知的行動中。慣習的存在將文化資本聚集起來,利用場域的空間作用力,形塑為個體的素質以及整體的文化慣習,成為融入現代社會規范的重要依托。具體分析慣習概念,可以分為以下幾層含義:

首先,慣習是歷史的產物。慣習存在于行動者的歷史經驗中,并被內化為一種心態性情系統,它與行動者已存在的社會歷史條件、生活環境、成長歷程以及所經歷過的心理狀態緊密相關,是個體歷史經驗的結晶,即慣習具有歷時性的特點。慣習與歷史之間的關系是雙向存在的,一方面,慣習是歷史活動的產物,是行動者思想成長歷程和精神生活內在發展的經驗凝縮;另一方面,慣習在記錄、凝練和內化歷史的同時,也呈現了外化及重新梳理、建構歷史經驗的潛能。換句話說,慣習在建構歷史的同時也反映著歷史。作為歷史經驗的累積,慣習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始終有實踐活動相伴,實踐活動積極地發揮著能動作用。由此,對于慣習的歷時性特點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其次,慣習表現為當下的實然狀態。慣習把時間的軌跡融入現實生活中,深刻影響著行為的模式和溝通的語言。慣習將行動者所經歷的經驗和事件收集、凝練并加以記錄,把客觀的歷史在場域中內化,繼而再通過實踐活動將歷史外化地呈現出來。簡言之,慣習聯結著歷史與現實。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慣習記錄著歷史,呈現著歷史,歷時性的活動在慣習的存在中使用共同認可的某種符碼進行著生成—解讀—再生成的傳遞,完成它與目前實然狀態的交叉轉換。因此,在行動者的行動模式或者行為偏好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歷史的印記。通過慣習,歷史已然滲透到行動者活動的點點滴滴之中,而行為模式本身,反映著歷史經驗,并對經驗的原有印記進行了適當的更新,以便使歷史經驗與當下的實然狀態更為契合,使其在新的實踐中再現出來并繼續得以重視。慣習是一個動態的要素,它在行動者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并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可建構性功能,它存在于行動者的精神生活和社會行動中,是鮮活歷史經驗的展現。因此,慣習也成為場域中的行動者與其歷史之間交互的中介渠道,實現著歷史、現在和未來的互動,即行動者依靠慣習的力量將歷史帶入現實并推向未來。

最后,慣習還指向行動者的未來。慣習對于行動者場域內的活動提供指導。慣習作為歷史經驗累積而形成的意識結構,影響著實踐行動的方向以及行動者的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甚至價值選擇。由于慣習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響著行動的方向,因此,其可以作為對行動者各種行為進行解讀的一種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形成慣習的歷史經驗越豐富,則慣習可以集聚的資源以及利用這些資源形成的對“自我”和“他者”的解釋能力就越強,由此所實施的行動也愈發理所當然。慣習的聯結作用可以說它既是過去與現在相聯系的紐帶,亦是現在與未來相聯系的紐帶,同時它還是個體與前輩、同輩以及后輩對話的中介,是代際傳遞的推動力量。盡管歷史已經過去,但它的影子依然存在,個體或群體的慣習結構以及在場的實踐便是歷史經驗“存檔”的印證。通過對慣習的分析,可以追溯行動者行動的緣起(歷史),亦可預判行動者行動的指向(未來)。慣習已成為人類社會行為、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為規則和策略等實際表現及其精神需求的來源,它是個體特別是教育對象在精神生活和社會行動中所展現的鮮活歷史,是在現實中的行動歷史。歷史的聯結意味著在慣習中以符碼的生成—解讀—再生成程序完成它與當前行動條件的縱橫交錯。因此,人們的行動和行動方式或多或少都會伴隨著印有行動者經歷的痕跡,并具有創造現實和指向未來的強大實踐能力。

3.場域、慣習與文化資本的統一

有理由認為,場域、慣習和資本的理論構建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當代社會結構是由數個交錯的場域構成,場域之間既保持了一定的區隔,又在實踐的中介作用下相互交織和相互轉換。文化資本與慣習和場域之間存在著雙向互構關系。在研究文化的時候,文化資本理論拓展出了一種關于實踐與象征符號互動的政治經濟學。通過把經濟利益的概念延伸到文化領域,重新闡釋了社會生活的符號象征與物質形態的關系,進而把文化解釋成具有特殊積累規則、交換規則和運行規則的資本形式。斯沃茨.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M].陶東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9-10.首先,對于慣習與場域的關系而言,場域形塑著慣習,也制約著慣習,慣習對場域有認知的建構關系,場域是一個被賦予了價值和利益,值得行動者去投入的社會世界。其次,對于文化資本與場域的關系而言,兩者之間是相依共存。“資本”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場域”,只有在特定場域的關系中,資本才得以存在并且發揮作用,資本的價值取決于它所在的場域,資本既是場域空間內競爭的目標指向,也是競爭得以開展的條件保障。場域空間中的不同類型資本組合是行動者社會背景的凝縮,場域總體資本的結構決定著場域的結構,行動者擁有的資本數量和結構決定著其在場域空間的位置。可以說,資本的存在構成了場域的意義空間。再次,對于文化資本與慣習的關系而言,慣習取決于場域中行動者擁有的資本,與此同時,慣習也影響著場域中行動者使用資本的策略,推動著擁有一定數量資本的行動者采取某種特定策略,積極參與場域的博弈或遠離博弈。

(三)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關聯

1.資本概念的擴展與延伸

文化資本的概念構建是從擴展的文化視角進行研究的,參照胡海波等對文化層次的界定,廣義文化一般包括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觀念文化。胡海波,郭鳳志.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16-19.

馬克思指出,資本家占有的剩余勞動“一方面是社會的自由時間的基礎,從而另一方面是整個社會發展和全部文化的物質基礎。正是因為資本強迫社會的相當一部分人從事這種超過他們的直接需要的勞動,所以資本創造文化,執行一定的歷史的社會的職能”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7.。可以說,文化資本分析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這種批判精神實質上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傳統的繼承和延續,無論是從“慣習”“場域”和“符號”的核心概念分析,還是對具體場域(如教育場域)中的文化資本功能分析,都可以清晰地找到文化資本分析所反映出的現實主義的唯物立場。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2.

對于文化資本理論而言,從其理論提出者布迪厄本人的分析方法借鑒來看,首先,他吸取了涂爾干社會關系分類圖式與社會客觀分類對應的思路;其次,從馬克斯·韋伯利用經濟學術語研究宗教和精神空間的學術思維中得到文化研究方面的啟示;最后,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影響,將“資本”概念延伸應用于文化分析。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4.

貨幣交換社會關系的形成和完善使經濟資本作為一種社會力量推動社會發展,資本由特殊性向普遍性提升,資本的概念開始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開始呈現出資本概念泛化的趨勢,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資本概念的出現推動了社會的其他存在可以依據資本原則進行分析和界定的研究新動向,也推動了其他各種存在(譬如文化)轉化為資本的可能。

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認為“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任何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可見,馬克思的資本理論主要是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社會關系)為中心進行研究的,雖然以這樣的認識思路展開對于資本的深入分析,但并不否認資本依附于一定載體的認識,他認為資本在具體運動的過程中總是表現為貨幣、生產資料以及商品等一定的物質,這些物質成為資本的存在形式或載體。文化資本概念深受馬克思對于“資本”概念的啟發,實質上究其方法論是對馬克思資本理論的一種同義推廣,布迪厄本人也承認其對馬克思的模仿,“實踐活動即使擺脫了(狹義的)‘經濟’利益邏輯并轉向非物質的、難以量化的賭注,給人以非功利外表,但實際上一直在服從一種經濟邏輯”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193-194.。在馬克思經典理論的闡釋中,在政治經濟學領域的批判以及擴展到對整個現代社會的研究考察,最終都將研究的焦點歸集于“資本”這一研究的核心概念上,資本是馬克思對現代社會進行解讀的關鍵所在。

當今社會變化迅猛,但是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特質、資本與資本“他者”之間的對立以及資本永不停歇進行擴張的本能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宮留記.資本:社會實踐工具——布爾迪厄的資本理論[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105.尤其是在新的發展階段,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態勢日益明顯,資本已成為多元主體利益的組合,勞動關系所呈現出的多種樣態也比馬克思生活的那個時代更加復雜,作為勞動衡量尺度以及剩余勞動凝結的資本,與勞動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錯綜復雜。因此,可以說文化資本理論是對馬克思資本理論的擴展和延伸。

2.生產勞動的共時性與歷時性

馬克思、恩格斯明晰地闡釋了勞動創造人類社會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他們關于生產力諸要素以及勞動過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層面的意義。在對人類文化理解的層面上,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某個時期的技術、知識和思想觀念的集合體,這與馬克思直接或間接分析的生產力要素的具體構成是完全一致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是勞動過程中直接的勞動資料,而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產生的思想意識以及價值觀念,通過人的作用間接地、歷時性地作用于社會生產。從理論結構整體性來看,文化資本分析是在慣習的歷時性和場域的共時性交互中進行的概念呈現和理論體系構建,一方面文化資本與其他形態的資本共時存在,期間亦有相互轉化的驅動和可能;另一方面文化資本的積累和再生產也是一個歷時動態不斷變化的過程。行動者是否能夠延長其獲取文化資本的時間長度,取決于其自由時間的長度,這里的自由時間是指從經濟束縛中擺脫出來的時間,這是具體化文化資本最初積累的前提條件。文化能力在文化資本的傳遞和積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獲取資本需要一個延長過程,而能力就是這一延長過程所需要的特別的文化上的要求”薛曉源,曹榮湘.文化資本、文化產品與文化制度——布迪厄之后的文化資本理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1):43-49.

3.馬克思實踐觀的拓展

實踐活動既可以使文化以有形或無形產品的物化形態得以呈現和保留,也可以在個體本身實現內化形態的轉化,即“實踐作為文化的動態形式,作為其最終成果的總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劉奔.文化研究中的哲學歷史觀問題[J].思想戰線,2007(2):133-136.。實踐行為“從交往的角度來看,它們是用來保存和發展文化知識的;從社會化的角度來看,它們則是用來培養和維護個人認同的”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M].曹衛東,付德根,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82.。馬克思關于實踐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中重要性的觀點、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以及圍繞資本進行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都是文化資本分析的重要參考。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是把文化看作超功利和無目的的領域進行分析的,這掩蓋了統治階級通過物質型和非物質型資本之間的相互轉化來強化其對有價值資源的進行壟斷的事實。文化資本的分析不再把文化視為無功利性的存在,并以此進行文化實踐向度的分析,提出了關于實踐的一般經濟學,并嘗試研究物質和非物質形態的實踐行為背后的經濟邏輯。在此基礎之上,諸如文化積累、文化傳承和文化再生產等融入眾多智力因素的實踐活動,也被還原成一種具有象征性特征和自主邏輯的利益行為,與其他類型的實踐活動一樣具有“資本”維度的考量。

馬克思的實踐觀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是:實踐主體、實踐觀念、實踐工具、實踐場所等。實踐主體回答的是誰在實踐的問題,馬克思一般情況下指的是人類,而文化資本分析中的實踐主體指的是日常生活實踐的行動者。實踐觀念解決的是人類如何實踐的問題,也就是說,人類怎樣實踐、實踐的邏輯和策略來自哪里的問題。馬克思認為,人類的實踐都是在實踐觀念的支配下進行的,而文化資本理論認為行動者的活動是在慣習的支配下進行的。馬克思認為實踐工具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中介,一般指生產工具,而文化資本理論認為實踐工具是資本。馬克思把實踐場所一般理解為客觀世界(宇宙),或者說,實踐對象為客體,而文化資本理論則提出行動者的實踐場所為場域。可以說,以布迪厄為代表的文化資本分析中的社會實踐觀是在繼承了馬克思實踐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構建的。在布迪厄本人的諸多研究成果中,有關社會實踐的理論分析集中呈現在《實踐理論大綱》《實踐的邏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實踐感》《實踐理性:關于行為理論》等著作中,其中《實踐的邏輯》中提及或引用馬克思的論述多達19處,在《實踐理論大綱》中涉及14處,《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和《實踐感》則分別有13處和11處。

可以把文化資本分析的實踐概念理解為:行動者在特定的場域中借由各自擁有的資本,在特定慣習的指導下,以鞏固和提高其場域位置以及提高其擁有資本的數量和質量為目的所從事的活動。需要指出的是,布迪厄曾強調:“我要向你們指出,我從來沒有用過‘實踐’(praxis)這個概念,因為這個概念,至少在法語中,多多少少帶有一點理論上的夸大說法……我只是說‘實際活動’(pratique)。”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109.可見,在布迪厄研究分析中所使用的“實踐”與馬克思常用的“實踐”并不完全一致。文化資本分析中的實踐概念更多是指向人的“實際活動”,即個體所從事的一般性日常活動,包括生產勞動、物質交換、精神文化生活、政治參與和日常活動等諸多內容。宮留記.場域、慣習和資本:布迪厄與馬克思在實踐觀上的不同視域[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76-80.

另外,在文化資本的分析過程中,圍繞行動者在實踐中使用何種資本空間、資本使用的具體實踐過程以及實踐工具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不同于馬克思實踐理論中的實踐空間、實踐觀念和實踐工具等概念,實質上是從日常生活實踐的視角為我們進行研究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啟發。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資本分析在實踐空間、實踐觀念和實踐工具等方面對馬克思的實踐理論進行了豐富和發展,為多視角深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宮留記.資本:社會實踐工具——布爾迪厄的資本理論[J].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33.

4.文化教育理論與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的主體存在形式可以更好地體現文化的“人化”本質,這不僅是因為文化最能體現人的屬性和動物屬性的區別并為“人之所以為人”提供立論的依據,還在于作為文化主體的人同時也是文化的目的所在,文化的基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其終極目的即為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馬克思認識到人的全面發展和教育密切相關,教育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途徑。馬克思指出,“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孫正聿.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J].哲學研究,2007(03):3-8.但在這一時期,對教育怎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問題還思考不充分。在《資本論》時期,馬克思對教育怎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做了具體的論述,在考察機器大工業生產的基礎上斷定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張愛華,等.《資本論》中的分工與人的發展思想探析[M]//苑潔.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10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281-282.

作為馬克思以后資本理論發展的一種代表,文化資本理論深化了資本理論向文化層面的延展,在關注人的發展方面,更多指向了文化能力、文化關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關注,這客觀上是與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人實質上是一種“應然”狀態下的人,馬克思始終把“現實的人”作為研究的重點,其對資本進行更深入研究的目的在于厘清“實然”和“應然”狀態下人的關系,并由此推及整個人類社會“實然”與“應然”狀態的研究。

因此,馬克思對于資本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對物質資本的研究,而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不斷深化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研究,這對于其他各種資本形態的研究可以說是高屋建瓴的。誠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不是物……而是人們的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表現為物對人的關系,或者說,一定的社會關系表現為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5.

對于文化資本理論而言,當文化發展的成果指向人時,即文化發展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時,文化資本就能夠轉化為一種文化生產力,這也正是馬克思所說的“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階段,這是文化資本的正面取向。文化資本擴張帶來的負面問題集中體現為文化資本泛化,這種泛化必然導致文化的異化。當文化資本過度擴張時,直接體現了人的一種異化的存在狀態,表明了在信息社會的背景下,資本的邏輯已經不再局限于經濟領域,而且進入了人們的社會交往領域,影響著人們對精神價值的追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饶县| 青浦区| 桓台县| 哈巴河县| 林甸县| 武乡县| 博客| 巧家县| 西城区| 黄平县| 合川市| 汪清县| 西藏| 新津县| 尉氏县| 缙云县| 临汾市| 加查县| 耿马| 慈利县| 芦溪县| 图们市| 新宁县| 甘孜| 天等县| 保定市| 巫溪县| 裕民县| 金平| 乌鲁木齐市| 师宗县| 徐汇区| 肇源县| 嘉定区| 阳江市| 新竹县| 西城区| 长兴县| 颍上县| 舞钢市| 石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