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研究:基于文化資本分析方法視角作者名: 韓巧霞本章字數: 5987字更新時間: 2020-03-11 14:22:30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論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作為人類歷史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精神產品,只有通過傳播尤其是接受,才能將意義變為可能。接受活動與精神的需要滿足有著共同的目的指向和規律,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不斷釋放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文化價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組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進行有明確目的、周密計劃、規范組織的引導和教育,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品德和品行的多維度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接受主體出于需要,在環境的作用和影響下通過某些中介對接受客體——信息進行反映、選擇、整合、內化、外化、踐行的多環節構成的、連續的、完整的活動過程。兩者的區別首先體現在兩者的主體不同,因此指向性也就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體是接受者,前者具有單向性的特征,后者具有多向性的特點。“接受”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主體(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選擇和擇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種能動活動”。接受活動實質上包括內化和外化兩個階段,內化即“內化于心”,是接受主體對客體承載的信息進行擇取、解釋、理解和整合的過程,外化即“外化于行”,是接受主體在內化基礎之上的行為選擇與表現過程。接受活動的這兩個階段并非孤立、割裂的兩個過程,而是整體接受過程中的不同層面,二者交織在一起,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并相互轉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對受教育者品德的形塑,個體品德是在社會環境影響、教育引導控制和個人主觀能動作用發揮三者共同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作為以精神形態與行為形態相統一而存在的品德修養和價值追求,對內而言是其慣習特性和層次搭建,對外而言是其存在形態和行為表達,是一個完善的形成機制,將社會要求自然地融入人們品德修養和價值追求的有機組成之中。在這一過程中,必然包含著一個中介轉化層次,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一定意義上在于“接受”,在于喚起對象的主體性,促進對象實現自我教育。因此,失去對接受和自我教育考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為這樣的缺失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不完整,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實現缺少實效向度的約束和評價。
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教育對象在接受教育者的影響作用時,不只是一個機械被動的“接收器”,更是一個能動參與的“接受者”
,能動性的實踐活動貫穿于整個接受活動之中。教育者傳遞的教育信息被教育對象接受的信度和效度即接受與否以及接受多少,不僅取決于教育者的施教活動,更取決于受教育者的體驗活動、學習活動、接受活動以及周邊成員的輻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最佳效果即接受內化為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合動力,使接受活動形成良性且有效的循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過程中,接受活動不是信息收集、知識獲取、觀念生成、信念確證等活動的機械重復和簡單傳遞,其目標導向是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覺按照社會主導的價值體系進行文化選擇和整合,過濾掉接受環境中與思想政治教育良性運行和接受相抵觸的文化要素,同時注入積極的文化要素,以保證文化要素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中的正效用發揮,并最終形成具有主流價值導向的文化資本積累。通過高校場域內文化資本的集聚效應,諸如群體文化活動、文化資源的篩選匯集、同輩及教師學長的文化輻射等,可以實現文化資本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的價值釋放,最終形成學校場域內的價值認同。繼而在場域空間中,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在邏輯上的確信和實踐上的確信統一起來,并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斷豐富和完善這種確信。
(二)接受與精神需要滿足的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
人的創造勞動是社會生產力的源泉,而人的需要就是勞動創造活動的原始動因。當代社會整個人類的需要層次更迭,不斷呈現出新特點且變化速度也在加快。這其中變化的動力既源自資本有機構成變化帶來的結構調整需求,也源自社會生產力對勞動力能力素質的拓展需求。在物質基本需要得以滿足后,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并且這些需要越來越趨于多元化。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工具理性日益膨脹,對于物的依賴性支配日益強烈,人們對于資本的追逐仍然是重要的需求選擇,占有的資本仍然是社會權力的根本代表。人本身發展過程中的獨立性面臨弱化的風險,有可能異化為“單向度的人”,需要文化層面的約束和規范,在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同時,尤為需要關注人的價值實現和人生意義的追尋。滿足受教育者精神發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發生的內在依據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目的所在。馬克思在探討人的內在本性時指出,“各個人過去和現在始終是從自己出發的”
,“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需要源自個體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盡管馬克思沒有對人的需要層次做出直接且明確分類,但其在諸多經典著作中多次論述了人的需要思想,并強調了人只有在維持其肉體存在的條件下,才能成為社會存在體,即人的需要可以歸結為“肉體存在的需要”和“社會存在的需要”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精神屬性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重要組成,并構成了個體不斷提升自我、積累自身發展資源的源動力,因此精神需要亦是人的基本需要構成。總的說來,馬克思是站在物質生產和現實存在的基礎上認識精神生產的,為人類的存在與發展尋求現實的依托以及實踐的方向。總結馬克思的相關論述,人的精神需要可以從基本需要、精神享受和精神發展三個層次展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旨歸即是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最高層次的價值追求。
1.人的精神基本需要
人的需要首先體現為人的生存需要,生存的本能貫穿于人的發展過程之中,是“需要的社會體系”之基礎,亦是整個人類發展“需要的歷史序列”之前提,是人的“勞動體系”形成的初始動因。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引用了尼古拉斯·巴爾本《新幣輕鑄論。答洛克先生關于提高貨幣價值的意見》:“欲望包含著需要;這是精神的食欲,就像肉體的饑餓那樣自然……大部分(物)具有價值,是因為它們滿足精神的需要”,意指人們日常所需的食物可以解讀為依托于本身的屬性以滿足人的基本需要,這類需要歸結于人的“精神的食欲”,是在個體主觀表達的基礎上傳遞信號給生理器官(胃)并刺激感知器官(大腦)而產生。人在需要選擇攝入食物或者使用某種商品時,是根據喜好傾向、消費能力、獲取難易程度等綜合考量而采取行動的,并不僅僅如動物接受刺激后的本能反應。馬克思注意到人的本能訴求包括基本的精神需要,為滿足需要而進行的精神生活,其基本結構受到諸多條件的影響,如先天的智力支持、后天的教育養成等,綜合個體、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各方面的考量。馬克思進而以工人階級的精神活動為研究視域,具體羅列了工人較高層次的精神活動,包括“工人參與更高一些的享受,以及參與精神享受……訂閱報紙,聽講演,教育子女,發展愛好等等”
。人的精神基本需要涉及眾多基礎性需要,諸如接受教育、個體情感交流、群體社會交往、成員間彼此尊重等需要。馬克思曾對精神基本需要中“精神交往”思想進行過詳細且精辟的闡述,認為精神交往與物質交往彼此相融合,“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并以物質交往為基礎產生出精神層面的需求,而更高層次的精神交往也以此為開端不斷深化,即“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
2.人的精神享受需要
人的精神享受需要是在滿足基礎需要的基礎上對文化知識、藝術熏陶、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要。
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劇增和民眾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普遍滿足,民眾獲得尊重、認知、審美等精神需要、精神享受的愿望更為迫切和強烈。馬克思分別從實踐和精神的視角對“二重化”進行了理論表達——“勞動的對象是人類的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著眼于實踐層面的二重化,是在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將客觀世界“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精神需要是以實踐為中介生成或建構的動態關系;著眼于精神層面的二重化,在改造世界的勞動中一方面遵從自己的意志從事著實踐活動,另一方面也在對象世界留下主觀意志的存在印證,自此人的精神世界現實地體現在客觀世界中,即人可以“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構成生活享受的最內在核心”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還以美學視野對以藝術為代表的文藝生產進行了哲學層面及政治經濟學層面的表達,深刻闡釋了文化生產理論。勞動者在勞動中以體驗自身本質力量“樂趣”的方式滿足著精神享受需要,“人在其所創造的世界中關照自己”和“欣賞自己”,這種“樂趣”和“欣賞”就是美感;
而通過滿足需要的勞動,一部分“樂趣”和“欣賞”以文化產品的方式保留下來,形成可代際傳遞和延續的文化資本。馬克思在“自由時間(Free Time)”理論中體現了以休閑娛樂方式滿足精神享受需求的思想,馬克思將時間稱作“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
,他認為休閑是用于娛樂和休息的余暇時間和通過發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時間。可以說,休閑給予人的精神滿足以更多的自主權。
3.人的精神發展需要
個體的精神需要以一定的社會條件為基礎,隨著需要的不斷滿足會產生超越該社會條件所能承載滿足度的更高的需要。
十九大報告對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全新判斷,即人民需要的轉變,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轉換。“美好”即是精神發展需要的指向,“美好生活”涵蓋了物質條件的改善以及精神需求尤其是精神發展需要的滿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兩個基本層面,人的全面發展亦是圍繞二者展開的:一是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物質生活獲得全面發展;二是人的精神屬性不斷彰顯、精神生活不斷豐富。
精神活動是個體開發智力、活躍思維從而實現其更高程度發展的必要方式,失去精神追求對個體系統的支撐,忽視精神需要是否得以滿足,人的全面發展便淪落為“不全面的發展”。精神發展需要包括文化創造、個性發展、精神信仰等需要,以信仰追求作為現實旨歸。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要在三層意義上使用“個性”概念,即作為主體性的個性、社會性的個性和個體的個性。
論及人的發展,馬克思將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人的依賴關系”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以及“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階段。人類要想獲得更多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想要滿足精神發展的需要,就必須重視先進文化為個體發展、社會發展提供基礎保障的作用,人們總是潛移默化地從主流文化中吸收著滿足精神發展需要的養分,可以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都是邁向全面發展的一步。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文化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既是現代的反映,又是社會遺產的積累,是歷史與現實的共同體”,因此作為歷史與現代積淀的文化資本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會產生深刻的關聯。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選擇價值、文化傳承與變異價值、文化滲透與創造價值”。文化作為人類歷史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精神產品,只有通過人際傳播尤其是接受,才能得以將意義變為可能,與此同時,人類社會的成員無可避免地通過接受某種知識體系和思想觀念,與現有體系達成共識,更新已有的積累,形成新的文化積淀。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才能進行個體重新體驗世界、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形成自身更為穩定的價值體系。可以說,文化有資本形態的呈現,而思想政治教育亦有經濟價值的考量,而經濟活動本身蘊含著深刻且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創造的,教育是伴隨著初始文化產生之后,滿足人類自身發展需要的一種與文化聯系密切的實踐活動,即“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個體適應社會并在社會的發展中實現個體的發展需要文化的滋潤,而文化需要教育的支持實現傳承與發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對象接受主流價值觀教育,在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文化確信的成長路徑中,獲得與社會生活需求相匹配的知識和技能,由生物學意義的個體轉變為文化意義上的社會成員。
身處更廣闊的意義空間,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處于更為頻繁的互動關系之中。場域作為意義空間里一種無形的整合力量,把個體、群體以及社會組織集聚于存在復雜關系結構的母體之內,并且遵循著相似的運動軌跡。原先不假思索便接受的事物,重新以一種新的形態出現在空間之中,場域空間之大賦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無限可能性,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間的影響是雙向的。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由于面臨著文化創新的新機遇,各個國家越來越重視回到文化創建的源頭,在那里探尋人類文化積累的最原始的經驗和秘密,文化傳統成為文化資本的核心價值所在。一個社會所接受的任何表達手段,其原則上都是以集體慣習,或者說是以約定俗成的認同為基礎的。文化的意義在于它不僅通過物化形態的外在形式(如工具、服飾、建筑、器物等)體現出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對人類意識層面的潛移默化作用以影響、改變乃至支配他們審事觀物視角和行為模式等內在形式體現出來。傳統是社會、民族或地域文化的“遺傳密碼”,它在發生階段上是人類互動選擇的結果。但當傳遞形成以后,身處傳統場域中行動者的選擇自主性就會受到消減,傳統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默認存在,成為每一個行動者熟識的慣習并受其支配的力量。傳統通過文化資本的形式保存下來,成為一種現實鮮活的力量,約束著人們的行為,而人亦在行動實踐中在一定場域范圍內重塑或揚棄傳統。文化傳統會通過各種獨特的社會生活形態和傳播媒介方式(如有意義的符號語言、教育表達、家風習俗、榜樣典型激勵等)對身處其中的人們的意識、認知不斷地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加工、調整和再現,將“遺傳密碼”悄悄置入他們意識形態結構的深處,構成他們審事觀物的獨特角度,即形成根植于人們內心之中的“傳統文化視野”,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
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離不開中國文化傳統的大環境。譬如,厚德載物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基本人文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該實現這種傳統文化精華與時代需求的有機融合,把厚德載物的文化傳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其成為每個受教育者都應該具有的一種內在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