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金錢的邏輯(4)
- 拿來就用的經濟學
- 黃威
- 4676字
- 2013-12-20 17:18:35
根據比較靠譜的統計,目前20%的人擁有80%的銀行存款,不足5%的富人擁有全國居民存款總額的約50%。有學者估計,在我國城鎮居民擁有的金融資產中(不等于存款),20%富有的居民擁有其中的66%,而20%低收入者只擁有1.3%,相差50倍以上。根據法國百富勒公司以人均2.5萬~3萬元、家庭年均收入7.5萬~10萬元為標準,認為中國內地當前中產階級約占總人口的13.5%。如果你的收入在這個范圍內,那么我要恭喜你了,你已經比至少70%的中國人要富有了!
在對收入分配作了上述分析以后,你以后就不應該再被平均數搞迷糊了。這里可以引申出經濟學上關于收入分配的一個基本概念,那就是偏態分布。也就是說一個群體的收入分布狀況往往不是對稱的,并不是簡單地在平均數周圍均勻分布,而是有偏的,而且往往是右偏的。我知道大家不喜歡數學曲線,簡單地說,這樣的收入分布會導致一個必然的結果,即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會在平均值以下,而如果聯系到中國目前的狀況,我們完全有理由在“大部分”前面加個“絕”字。用再通俗一點的話表達就是:如果100個人中有99個窮光蛋和1個億萬富翁,那么一平均,人人都是百萬富翁。這下你該明白中國目前的平均數是一個多么無聊的指標了吧。
那么到底是不是應該完全消滅收入差距才好呢?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沖動,但是我要說,一定的收入差距是有好處的,這也是被許多國家的許多案例所證實的,也有著其內在的經濟學邏輯。其一就是很多人所知道的只有收入拉開差距,才有示范作用,激發大家的積極性,提高了經濟的效率,它會告訴你:你看,人家好好干活、天天向上就能吃香的喝辣的,你要是好好干也能這樣。在這種“模范”作用的帶動下,其他人甩開膀子去干活,為我們的GDP添磚加瓦。而另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邏輯是這樣的:假設有2000元,兩個人來分。如果每人1000元,他們可能生活得差不多,偶爾下下館子,一個月下來每人省下來100元,這200元錢就可以變成儲蓄,進而由銀行貸款給企業變為資本,用于改善設備、擴大廠房。但是如果分給甲1500元,乙500元,那么顯然乙的生活就會很艱難了,天天在家啃窩頭,也沒什么儲蓄,但還是活下來了。而甲就要奢侈一點了,經常下館子,一個月花了1100元,儲蓄了400元,他們兩個總共就能有400元儲蓄變成了資本,也就是說資本的積累增加了一倍,這樣就會促進經濟發展。
據此我們也可引出經濟學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邊際消費傾向,即收入增加1元錢后所增加的消費量。在這里甲多得到了500元,但是只多消費了200元,這個在經濟學上叫做邊際消費傾向為0.4,一般情況下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都是小于1的,而且一般是隨著收入的增加遞減的,比如像蓋茨這樣的人,增加或減少1億的收入對他的消費幾乎是不會產生什么影響的。
當然收入差距也有非常不利的影響,特別是過高的收入差距。比如說現在國家出臺政策要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渡過經濟危機、出口疲軟的困難時期。但是內需從哪里來?那些大量的儲蓄會自動變成消費嗎?答案是不會。按說需求在經濟學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很多情況下分析經濟學現象都要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入手。但是“需求”這個詞似乎不太確切,我還想在地中海買個小島呢,但是這是毫無意義的;經濟學上真正有意義的是“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就是那些有購買能力的需求。那么為什么我們在擴大內需的時候會碰到有效需求不足的麻煩呢?
很多人所說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自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為咱們中國人向來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傳統,那就是未雨綢繆。雖然現在生活還過得去,還得考慮老了以后怎么辦、失業了怎么辦、生病了怎么辦、孩子上學怎么辦、給孩子買房結婚時怎么辦,諸如此類要說咱中國的父母實在是全天下最積極的勞模,不僅考慮到了自己的養老,還順帶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考慮了:咱們苦點累點沒關系,孩子們,你們就等著享福吧!在這種社會心理背景和目前的社會保障不完善的情況下,很多人自然要看緊自己的錢袋子。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社會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社會上的一小部分富人,現在是洋鬼子有的東西他有了,甚至洋鬼子沒有的東西他也有了,他缺什么啊?實在是不缺。而那些占人口比重不是很高的中產階級,對于日常的消費品也不缺,他們向往的只是那些富人的奢侈品而已。而廣大工薪階層和窮人,確實是缺很多東西的,但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形成不了有效需求,這就是內需難以啟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我在這里講一個關于餃子的故事。假設有13個人(代表目前的總人口),其中有4個人(代表生產工業產品的勞動力)在努力包餃子,他們除了要養活自己還要撫養贍養另外5個人。餃子做出來了,但是馬上有9個人(代表廣大工薪階層和一般農民)出來說,我們吃不起餃子,我們只要喝湯就行,剩下4個人里面的1個(代表富人)說,我不想吃餃子,我要吃美國的漢堡(消費奢侈品和進口品),所以只有剩下的3個人為這些餃子買單了。想想看,生產的人比消費的人還多,怎能賣得出去?所以只好出口了。但現在出口出現問題了,那么多餃子你再怎么提振消費也吃不完啊!
可見,收入分配問題不止是一個關于“和諧社會”的政治問題,還是一個嚴重的經濟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我相信已經能夠解答中國人到底有沒有錢這個疑問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現在不是談論有沒有錢的時候,而是努力賺錢的時候,我們才剛上路哎。歸根結底,衡量一個國家的民眾有沒有錢的標準,不是這個國家的政府有多少外匯儲備,不是這個國家的政府有多少財政收入,不是這個國家的企業收購了多少海外資產,更不是這個國家的奢侈品消費能力有多強。要想知道中國人有沒有錢,你只需要去問問:城里人是否買得起房?農村人是否生得起病?工薪階層是不是吃得起豬肉?僅此而已。
中小企業的融資與地下金融
在開始我們這一章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融資。所謂融資就是資金融通,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把有錢但不急需用的人手頭上的錢集中給某些需要用錢但是手頭缺錢的人使用。對于咱們大部分老百姓來說,需要通過“融資”解決的問題實在不多,通常可能是在買房、結婚、生病等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想起來去借錢,平時還是不太喜歡求人支援的,這也是由我國特定的文化背景決定的。
但是,對于企業卻不一樣,在企業的運作過程中,幾乎每時每刻都可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然而作為一個企業不可能時刻準備著大量的足夠的現金來預備進行這樣的支付,因為企業的目的就是賺錢,把這么多錢閑置在那兒是一個極大的浪費,錢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創造價值,所以作為一個有效率的企業,很少會這么做。因此,當某個企業需要資金時,往往就會通過某種手段去融資,以保證企業的運作。對于那些大型企業、集團而言,融資的難度相對來講就不是很大了,因為他們就像那些航空母艦,即使出現一些問題,一時半會兒也沉不了,信譽和穩定性都相對較好,所以風險就比較低,很多金融機構都樂意為其提供資金,對某些財務狀況非常好的企業,銀行們甚至相互之間掐架爭著要給他們資金:大哥,您行行好,就借我們的錢吧,我們質優價廉,童叟無欺。但是,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小企業可就沒這么好的待遇了。那么,中小企業的融資為什么會出問題呢?這還得從其本身談起。
中小企業的概念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于大企業而言的。中小企業一般是那些規模較小或處于創業階段和成長階段的企業,具體來說就是那些沒有較大規模、企業人數不多的企業,或尚處于向較大規模方向發展的企業。這些好像是廢話,那么簡單點說,那就是現在大學生找工作,如果你問一個人:您工作找哪兒了?如果對方一低頭,滿臉羞愧地報出一個你沒什么印象的企業的名字,那幾乎就是所謂的中小企業了。可見,中小企業是連“和白菜一個價的大學生”都比較鄙視的這么一個企業群體。
但是中小企業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在數量上卻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這也難怪,好不容易湊點錢注冊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哪有那么容易,就湊合著過吧。截至2003年年底,我國312.6萬個企業法人中(不包括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0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占99.4%,50人以下的小企業占82.1%;中小企業上交的稅收占全國全部稅收收入的43%,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
小鏈接1:
以浙江為例,浙江國土面積排全國第25位,人均耕地排26位,而GDP排第4位,出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排第4位,固定資產投資、企業法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全國第3位;2004年浙江省個體私營企業就業673.4萬人,總量居全國第一;在全部工業中,國有企業僅占9.6%,非國有占90.4%。溫州市民企占全市企業數的98.8%,產值占全市產值的96.7%,中小企業占93.6%,上繳稅收占全市的70%,外貿出口占95%,就業占全市的80%。
小鏈接2:
從深圳市的情況看,中小企業已經支撐起經濟的半壁江山。中小企業數占企業總數的99%,主要分布在工業、商貿、旅游及服務業等行業。中小企業對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的貢獻超過50%,實現銷售收入占62%,利稅占51%,加工貿易出口額占88%。
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國,中小企業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型企業多是資本密集型企業。這里你可能要問了,這都是什么意思啊?所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是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勞動力的數量相對比較多,比如紡織、服務等行業;而資本密集型企業則使用的資本數量相對比較多,比如鋼鐵、石化、汽車等行業。所以,中小企業在安置勞動力就業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在中小企業比較密集的地方,比如浙江、廣東、江蘇等,稅收達到了當地財政總收入的60%以上,正是它們勤勤懇懇地養活了咱們廣大的公務員同志。中小企業不僅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減少了國家的社會保障支出,同時還貢獻了大量的稅收,正所謂一舉多得。但是,中小企業的生活卻很不好過,尤其是當它要進行融資的時候。
確實,中小企業和那些大型企業很不一樣,大型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往往是分離的,就是企業的老板——董事們較少參加企業的管理,而是讓經理們具體負責。而中小企業可沒分得那么清楚,我們對這些企業主有一個生動具體的稱呼——“老板”,反正這個企業是他的,實際上具體管事的也是他,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老子說了算。所以這就對所有者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業的成敗往往很大程度上看“老板”行不行,很少有外來的經理人發揮的空間。同時呢,這樣的企業往往有錯綜復雜的家族背景關系。你想,本人好不容易草創了一個企業,雖然說手底下人不多吧,要我一個人管著幾十上百號人也會累得夠嗆,精力實在是有限啊。從外面找人來管吧又不放心,不過剛巧,咱七大姑八大姨都閑著沒事干呢,把他們拉進來一起干,有錢大家一起賺,本人也放心,豈不一舉兩得?但是這樣一種結構在管理上會產生很多不利影響。比如說,小舅子在企業里犯了錯誤,本來想按規定“修理修理”的,無奈晚上“枕邊風”甚為強勁,最后往往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最后,多數中小企業內部的管理職能沒有進行專業的分工,往往出現一人身兼多職的情況,經常出現左手管右手的“黑色幽默”。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中小企業是比較“不規范”的。
除了上述的在產權和管理上的問題,中小企業在我國所處的政策環境也比較差,較少被考慮到,好像沒娘的孩子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此外產品層次低和產品質量不高,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管理者的學歷、知識結構普遍較低等因素也使中小企業的風險看起來相當的大,而實際統計數據顯示似乎也確實如此。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