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量的國際資本看好咱們中國,于是他們涌向中國,把外幣換成人民幣來賺錢。一般有下面幾種賺錢方法:一是換成人民幣坐等人民幣匯率升到一定程度,比如5%,然后再換回美元,這時他們手上的美元就會比來的時候多出來5%,這叫做套匯,似乎是最傻的一種辦法,但是你只要會換外匯然后坐在家里打撲克就能賺錢,可謂是簡單實惠,懶人專用;二是外幣換成人民幣后存進銀行吃利息,這叫套利,似乎比前者進步了點,也有很多人用這招;最后一種最高級,換成人民幣后買人民幣資產,比如買地、買房、買廠、買原材料、買股票,既然中國經濟在快速增長,這些東西價格遲早要上升,他們正好搭上了這個快車!等到他們認為賺得差不多了,那時候人民幣也升值了一定的幅度了,他們再換成美元飄然離開,揮一揮衣袖,只留下一片泡沫!你說這些野狗狠不狠?
游資一來,股票一漲,房價一漲,似乎形勢一片大好,于是很多人心癢癢了,把自己在銀行的血汗錢都取出來,一個字,買!中國市場似乎更火起來了,形成了一輪一輪的循環。人民幣匯率一升再升,外資繼續換人民幣,買中國的資產,這樣我們的土地、股票、房產、原材料價格就一漲再漲,消費物價水平不斷提高。這就是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深層次原因。
說到這里,我們也就可以解答一下標題中的問題了。如果外資繼續持續流入,我們的外匯儲備持續上升,特別是貿易順差依然大規模存在的話,長期來看,未來人民幣的升值不可避免。其實我們政府不允許匯率自由浮動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為了不累及出口,減輕對就業的壓力,特別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還遠遠沒有過去,國內經濟復蘇的基礎還未鞏固的前提下,如果放任人民幣升值的話,對我們出口的打擊太大!我們可愛的政府應該很難作出這樣的選擇,所以短期內人民幣較明顯地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說,政府還在扛著這個巨大的壓力,按當前匯價敞開收購外匯、發行人民幣的買賣還不得不暫時做著,特別是現在保增長的目標下,向國內釋放流動性可能還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是,未來隨著中國和全球經濟的復蘇,特別是如果我們出口企業的技術創新、產業競爭力有了提高的話,人民幣也就到了升值的時候了。因為說到底,匯率的背后真正比較的是兩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比的是兩個貨幣的購買力,只要未來中國經濟仍然保持高增長,人民幣對外升值就是必然的。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很失望:我要知道的是明天或一個月以后我們的匯率會變成多少,你現在卻給了我這么一個籠統的結論,還加上這么多假設條件,你這是存心忽悠我呢!在我看來,你這個要求跟逼我去算命差不多。我從來不忽悠可愛的讀者,我只忽悠那些忽悠咱們普通老百姓的人。你只有了解了前面所說的那一套匯率決定的邏輯,然后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才能得出比較靠得住的結論,而且這也是科學的思維方法。至于那個假設條件在現實中會不會發生,每個人應該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只能靠個人去判斷。我最鄙視那種不談任何假設,不談任何內在規律、原理,不負責任地胡亂向大伙瞎嚷嚷的人,而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各種所謂“專家”頻出,還頻頻得出相互矛盾的結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謂的“股評家”。你若非要問我一個月后匯率會到多少,如果我回答,我昨晚夜觀天象,看來下個月的匯率能到1∶6.75,你信嗎?任誰有這個本事都不會出來大聲嚷嚷,來“指導”國人了。
中國人有錢嗎?
由老美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后,似乎有很多國人以為這下美國玩兒完了,歐洲也萎了,全世界都不行,該咱們中國人牛氣了。實際情況似乎也是如此,記得前段時間在報紙、網絡上經常聽到某國某公司的前CEO由于金融危機現在靠打工度日等奇聞逸事;然后伴隨著的是什么中國某某企業又去海外收購資產啦、中國進全球500強企業數量創新高啦之類的消息,正可謂是“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帝國主義的威風”。
而且在國際上,無論從美國到法國,還是英國、德國,都認為中國人實在太有錢了。中國游客在巴黎聲名鵲起,根據法國旅游局提供的不完全統計,每個中國游客到法國的消費額在3000美元左右,而一般的歐美游客到法國的消費額僅僅是1000多美元。過去日本旅游者在法國的消費是最高的,但是,現在好多中國旅游團的消費額已經超過了日本人。真是牛氣啊!像一次性就買10塊雷達表、5個路易威登包還大喊太便宜了的,這種事情似乎也就只有我們“天朝”的人做得到。但是和這些相比還有更牛氣的呢!在歐洲、美國,一次性購買幾套豪宅、幾輛豪車的也大有人在,更雷人的是還能立刻以現金支付,令向來自大的美國人也目瞪口呆。
總之,歸結一句話,中國目前真的到處是錢,中國人實在“太有財了”!確實,要說中國沒錢,估計連鬼都不信。2.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早已經是世界第一了,25萬億的居民儲蓄也赤裸裸地擺在那兒呢。危機后,我們國內不斷加大投資,出臺政策希望刺激消費。但問題是,中國人真的是有錢消費嗎?這些錢真的是咱們普通老百姓的嗎?我們可以把那些儲蓄總額除以中國的總人口,你會發現平均每人能攤到1萬多塊錢,要知道這個數字可是包括了那些還在吃奶的嬰兒和那些賦閑在家的老人的,似乎中國人真的“不差錢”。但是,我又一次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對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怎么會呢?因為總量實在是沒有什么太大的意義,說到這兒讓我聯想到某些地方熱衷于宣傳什么該地GDP總量超過多少啦,排第幾了啦等震撼的新聞,但是去看一下它的人口規模,你就會忍不住:你說你們這么多人,也沒見缺胳膊少腿,拿人口平均還不到人家的一半,你怎么就好意思拿出來瞎嚷嚷?所以說,一國中大部分人有錢,我們才能說這國人民有錢,這當中總量、平均數固然起著作用,但另外一個因素我認為在當前更重要,那就是收入分配或財富分配,只是收入是從流量方面去衡量,財富是從存量方面去衡量而已。那么要分析中國人有沒有錢,讓我們從分配的角度談起吧。
無論如何,本章一開始談到的一些事例都說明中國人目前不比從前了,至少一部分中國人是很有錢了。但是我們也可以經常在報紙、電視、網絡上看到那些貧寒家庭的悲慘故事,真是應了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從這些極端的案例我們可以感性地了解中國目前的收入差距,那是相當的大,問題比較嚴重,但是到底有多嚴重呢?我們還需要從科學的、定量的角度來衡量。
衡量收入分配情況有多個指標,其中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基尼系數,由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提出,它是對收入不平等情況的一種度量,是衡量一個國家貧富差距的標準。要想講清楚這個系數是怎么得到的,我們有必要請出我們可愛的高中數學老師,讓他先在黑板上畫幾個坐標。但是考慮到大家都很體諒咱們的園丁,我也不讓他們出場跑一趟了,估計也沒幾個人想讓老師來補習高中數學。大家只要知道:當基尼系數為0時,表示絕對的平均,李嘉誠有一元錢,你就有一元錢;當基尼系數為1時,表示絕對不平均,所有的錢都是一個人的,其他人收入等于0,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基尼系數越大,就表示不均等程度越高。一般的,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絕對平均,毛澤東時代基本上就是這樣子,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較為合理,0.4~0.5表示差距較大,0.5以上說明差距懸殊,到這個時候基本上大家都要出來造反了。
特別是咱們中國人向來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大家都沒錢,倒也相安無事,生活很美好,所謂“窮開心”;但要是鄰居的二狗子都開上大奔了,咱還天天擠公車上下班,那就很有問題了,時不時地給大奔的車胎扎個洞為汽修工人創造點就業機會之類的“義舉”也就可以理解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是恩格爾系數,它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百分數,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顯然,生活越富裕的人花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越低。所以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這個指數的差別也可以反映出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
既然談到收入差距,那肯定要比較兩類人之間的收入水平,那怎么給人分類呢?可能大家馬上會說,分成“窮人”和“富人”。那誰是窮人,誰是富人呢?這個問題太抽象了,因為窮和富本來就是相對的,月收入3000元在北京肯定要算窮人了,但是在一些西部省份,這絕對是高收入了。其實,我們現在的制度已經給了我們一個比較明確的分類方法,那就是城市和農村,下面我們來看看城鄉之間的差別。
自從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就采取了重工輕農、重城市輕農村的政策,而且城鄉的戶籍分割制度造成了社會成員之間難以流動,城市化水平比較低。1978年,農村家庭的平均純收入(除去經營費用和稅收)和城市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除去所得稅和保險等費用)的差距已經達到了1∶2.6,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差距縮小到了1∶1.8,但是目前這一差距又到了將近1∶3.5,如果考慮城市居民擁有的福利、補貼、社會保障之類的,那么這差距就已經達到了1∶6以上,成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社會。你可能要說了,城市里有富人也有窮人,農村里也有富人和窮人,這個分類不太合理。但是,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們城鄉之間的差距要遠遠大于城市和農村內部的差距。可能你又會說了,才1∶6,也還可以啊,我跟李嘉誠的差距何止1∶600,我也沒感覺怎么樣嘛。個體的極端差異存在表面上好像沒什么,但這可是一個非常大樣本的統計數據,你設想一下:有兩撥人,數量都是以億為計量單位的,而且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一撥人月收入6000元,一撥人不到1000元,這些人攪在一起會發生什么狀況?會不會有很多窮人盯著晃來晃去的有錢人眼里直冒光?想想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從恩格爾系數的比較,我們也可以看出城鄉之間的明顯差距。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是45.5%,而城市居民為36.7%,差將近10個百分點,這個差距是比較大的,因為從前面我們談到的標準可以看到每10個百分點就是代表一個檔次,如果這么大兩個群體之間的生活水準不在一個檔次上,怎么叫做“和諧社會”?
實際上,農村和城市內部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增大。農村地區的基尼系數從1978年的0.212增加到了目前的0.4,幾乎擴大了一倍;而城鎮的基尼系數從1978年的0.16上升到了目前的0.38,翻了一番多。城鎮內部收入差距的擴大速度比農村還要大。如果我們把城鎮居民按照收入的高低等分為7組。最高收入組與最低收入組之間1985年的收入比例為2.9左右,1995年擴大到3.9左右,而目前這個比例達到了將近10倍。2000年以后,最低收入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增長了約10%,而最高收入組則增長了近150%。這些似乎僅僅只是冷冰冰的數據,但是當你發現你的周圍似乎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富人和窮人時,其實你已經理解、感受到了這些數據,因為這些正是貧富差距拉大的必然產物。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地域之間的差距。現在網上、論壇上關于地域之間的爭論很多很激烈,有些甚至很暴力,到了相互之間問候祖宗的程度。這固然與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價值觀念迥異、相互之間不夠了解有關,但地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發達”的地方鄙視“落后”的地方,沒錢的人羨慕又看不慣有錢人那種趾高氣揚的態度,相互之間的攻訐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自從我們敬愛的鄧爺爺在中國沿海地區劃了幾個圈之后,我們的東部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確實發展很快,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真正做到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是不同省份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了。像居民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居民年均收入已經達到了約20000元,而最低的貴州則僅僅約為4000元,貴州人均年收入水平僅為上海的五分之一。我們來打個比方吧,如果上海的小朋友一天有10元零花錢,上學路上買了一根2元的雪糕,那么這個雪糕就是貴州小朋友一天的零花錢了。如果你是那位貴州的小朋友,是不是有一種去打劫上海小朋友的沖動?而這差不多就是咱們的實際情況。從實際統計數據還可以看出,人均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基本都在沿海,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多是內陸省市,這就是平均數掩蓋下的真相。如果你有幸在白天坐火車由南往北或由東往西橫穿中國大陸,你就能深切地體會到地域差異了。而那些老外到中國來,往往只是在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轉一圈,就得出“中國人有錢”的結論,實在是嚴重脫離廣大人民群眾,沒有深入調查研究所導致的。
上面我們從城鄉和地域兩個視角來看我國的收入差距,而從總體上來看,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47,將要超過0.5的警戒線了,在國際上似乎只有俄羅斯、巴西、南非等國家可以和我們拼一下,與這些國家為伍應該不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吧。
那么依據收入情況,我們也可以把社會上的各類人員分成幾個階層。那些富裕階層主要有部分私營企業主、一些金融機構、房地產開發公司等行業的從業人員,以及一些外國駐華機構中方雇員、各種成功“炒家”、壟斷行業從業人員、某些緊缺人才、有特殊專業技術的人員等;而最貧困階層主要有部分下崗失業的工人和失地無地的農民等。顯然,前者從數量上來說,僅僅只是一小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