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構績效:用團隊績效塑造組織能力
- 李祖濱 胡士強 陳琪
- 3394字
- 2019-07-15 10:33:23
為什么大家都憎恨績效考核
績效的“原罪”
自古以來在人類社會中就存在對人的考評,并依據考評結果來“錄用”“獎懲”。但21世紀以來,企業管理實踐中的“考評”“評價”“考核”等工作,成了員工和管理學者討伐最多的對象,似乎這項被稱為“績效”的工作天然地帶著“原罪”。
對于傳統績效模式的討伐,始于何時不易明確。索尼董事天外伺郎十幾年前所發表的《績效主義毀了索尼》一文,被中國管理學者與管理實踐者頻繁引用,用于說明績效給企業帶來的重大危害。在該文中,天外伺郎認為績效主義讓索尼喪失了激情集團、挑戰精神和創新精神,讓創新先鋒淪為落伍者。
有感于過度追求績效主義與KPI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眾多知名企業家也都談及績效過度給企業帶來的危害。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深刻反省過企業內部過度追求KPI造成的危害,“因為從管理層到員工對短期KPI的追逐,我們的價值觀被擠壓變形了,業績增長凌駕于用戶體驗之上,簡單經營替代了簡單可依賴,我們與用戶漸行漸遠,我們與創業初期堅守的使命和價值觀漸行漸遠。”
曾經被很多企業視為“萬能靈藥”的績效管理體系,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員工視為洪水猛獸。只要企業出現了問題,誰都可以對企業的績效考核與KPI指責一番,似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績效上來。
績效越來越不“靈驗”
為什么曾經那么好用的績效考核,現在就不奏效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清晰地認識到當前企業面臨的三大變化:
一是目標更加靈活多變。
二是對結果的衡量和評價更加多元。
三是內在動機成為驅動績效的根本。
目標更加靈活多變
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指出,當今世界改變的速度不同以往,每當文明經歷一個顛覆性的技術革命,都給這個世界帶來深刻的變化。過去數年很多快速發展的高科技公司遭受失敗是因為:面對無法回避甚至無法預測的挑戰,它們缺乏適應這些挑戰所必需的領導力、靈活性和想象力。寶潔公司首席運營官羅伯特·麥克唐納(Robert McDonald)借用一個軍事術語來描述這一新的商業世界格局:“這是一個VUCA的世界。”VUCA指的是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復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麥克唐納還指出,寶潔獲得成功的原因是學習的能力,以及保持學習的能力。
管理者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確保組織能夠應對不確定時代的挑戰,而為了應對這樣的挑戰,組織的目標需要最大限度地體現靈活性,那么以不變的目標為基礎的績效體系也更易陷入困境。
無所適從的年度目標與考核體系
領蒙公司是一家特種設備零部件生產企業,年初公司管理層提出三年時間實現業績增長60%的目標,并以此為基礎設定了2018年的增長目標與績效指標。
因中美貿易摩擦、國際市場需求波動、原材料供應不穩定,2018年上半年領蒙公司所生產的零部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價格快速上漲、訂單源源不斷,所以半年度就已經完成了全年目標的大半。
顯然,市場不會一直這樣好下去。下半年,產品價格快速下滑,訂單量也隨之快速減少。這一年市場波動給了管理層、銷售團隊和供應鏈團隊極大的考驗。而領蒙公司高管團隊也在反思:在我們無法預測和干預市場波動的情況下,我們的目標管理、績效體系該如何做出更好的應對?
在新的經濟環境中,企業都面臨著更大的波動性與不可預見性,固守原來的績效管理模式顯然已經行不通了。正因為如此,領蒙公司管理層才會對績效考核本身產生懷疑。
對結果的衡量和評價更加多元
領蒙公司在2018年實施的績效考核體系中,還有一個特征,就是只設置了財務指標,卻忽視了過程性的指標,如客戶的持續開發與關系維護、內部運營流程與管理機制的完善、人才團隊的優化與培養等。當市場波動對于財務目標產生較大沖擊的時候,公司管理層與員工就會對績效考核工作如何繼續開展無所適從。
早在1992年,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和大衛·諾頓(David Norton)就以平衡計分卡的理論,提示企業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財務業績,還應有那些實現業績的驅動因素。在當下的經營環境中,這一點顯得更加重要。
海底撈是一家有傳奇色彩的企業,作為餐飲連鎖企業,只設置了一個很難量化的考核店長與門店的核心指標——顧客滿意度。但沒有人會擔心海底撈獲取顧客與利潤的能力,因為對于餐飲服務企業來說,顧客的滿意意味著更多的顧客消費,隨之而來的就是更豐厚的經濟回報。
相比于20世紀傳統企業的單一財務衡量指標,當代企業的業績衡量標準更加多元與個性化,那些戰略性指標都很難被量化。難以量化的戰略性指標如表1-1所示。
表1-1 難以量化的戰略性指標

內在動機成為驅動績效的根本
傳統績效考核的一個核心假設是,員工都是懶惰的,需要通過高額獎金、扣減獎金的方式,或者其他的獎懲手段,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這是典型的基于麥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的X理論形成的績效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績效管理只能激發員工的外在動機,但外在動機無法持續驅動員工的高績效行動,甚至會帶來負面效果。
內在動機的力量:索瑪立方塊試驗
1969年,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生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通過索瑪立方塊游戲進行了一次關于“積極性”的心理學試驗。參與測試者被分成A、B兩組,每天參加1小時的試驗,每個測試者可以拿到7個索瑪立方塊。這種立方塊有不同的基礎形狀,可以組裝成數百萬種不同的形狀,同時桌子上還會印有索瑪立方塊所拼圖形的三張圖片和幾本雜志。第一天的試驗中,測試者都按照圖片所示組裝立方塊,第二天則是按照新的圖片繼續組裝,但德西告訴A組的測試者,他們每拼成一個圖片上的圖形,就會得到6美元的獎勵,B組也按照新的圖片組裝,但沒有任何獎勵。第三天則與第一天一樣,按照全新的圖片組裝后,兩組都沒有任何獎勵。
在測試者完成三張圖片中的兩張時,德西都會借故出去幾分鐘,其間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實際上德西在觀察測試者們的表現。在第一天的8分鐘觀察時間內,兩組測試者沒有什么區別,兩組人都是繼續玩拼圖,平均每人會玩3.5~4分鐘,說明拼圖本身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
在第二天的試驗中,B組沒有獎勵,表現與第一天差不多,A組成員每拼好一張圖就會得到獎勵,突然變得對組裝立方塊更加感興趣,平均每人在自由時間內會花5分鐘以上去組裝立方塊,試圖在對第三幅圖發起挑戰時能夠占得先機,這似乎印證了常識理解的那樣:給予獎勵,會更加積極地完成目標。
但在第三天的試驗中,兩組都沒有獎勵的情況下,自由活動的8分鐘時間內B組花在組裝立方塊上的時間比前兩次都長,但A組花在拼圖上的時間明顯減少,不僅比第二天少了2分多鐘,而且比第一天少了1分鐘。
德西得到的結論是:“把金錢作為某種行為的獎勵時,行為主體就會失去對這項活動的內在興趣?!豹剟钪粫矶唐诘谋l,卻會降低人們從事這項工作的長期積極性。
這個試驗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類有“發現新奇事物、進行挑戰、拓展并施展才能以及探索學習的內在傾向”,也就是說,取得成績本身的獎勵是一種巨大的內在驅動力(驅動力3.0),但這種驅動力比生物性的驅動力(驅動力1.0)和獎勵或懲罰帶來的驅動力(驅動力2.0)更加脆弱,只適合在特定的環境下存在,金錢獎勵這樣的外在驅動因素會干擾內在驅動力。
如今,毫無技術含量的機械性勞動已經越來越少,涉及創造、藝術、情感等非機械性工作需要創新的腦力勞動,“胡蘿卜加大棒”的獎勵模式可能比較危險。《驅動力》的作者丹尼爾·平克(Daniel H.Pink)認為這種模式存在以下7個方面的致命弱點:使內在動機消失,使成績下降,扼殺創造力,抑制善行,鼓勵欺詐、走捷徑及不道德行為,讓人上癮,滋生短視思維。
在一次高管培訓班中,講師就激勵的邏輯向在場的管理者提出兩個問題。
問題1:回憶一下,你有過的一段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的經歷,原因是什么?
問題2:在希望員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時,你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結果如表1-2所示,對于第一個問題,我們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新的、挑戰性的、感興趣的工作”“得到公司、上級的信任、認可和尊重”,沒有人提到因為公司有嚴苛的績效考核。
表1-2 現場調查:被激勵與激勵

對于第二個問題,則有很多人選擇了“完成不了任務扣獎金”“給做好的員工加薪和發獎金”。
這種自相矛盾的激勵邏輯,反映出大多數管理者目前在認知和行動上的偏差,他們認識到了外在激勵的局限,但在實際行動上卻對這種方式形成了依賴。
正因為目標逐漸從穩定轉變為靈活多變,對結果的衡量和評價方式更加多元,內在動機成為驅動績效的根本,傳統績效考核方式越來越不靈驗。但除了這些外在原因,績效不再有效的內在原因是,很多企業存在績效過度的情況——不是績效管理本身的問題,而是企業使用方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