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第二版)
- 楊廣學 張巧明 王芳
- 1015字
- 2019-08-09 18:53:16
一、定義
繼柯克提出“學習障礙”一詞之后,這一術語得到不斷修改完善。1975年,美國《障礙兒童普及教育法》(又名公法94-142)中的學習障礙定義表述如下:“學習障礙”一詞是指與理解、運用語言有關的一種或幾種基本心理過程上的異常,以至于使兒童在聽、說、讀、寫、思考或數學運算方面顯示出能力不足的現象。這些異常包括知覺障礙、腦傷、輕微腦功能失調、閱讀障礙和發展性失語癥等情形,但不包括以視覺、聽覺、動作障礙,智能不足或環境、文化、經濟等不利因素所造成的學習問題。
美國哈密爾主持的全國學習障礙聯合會(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on ;Learning Disabilities,簡稱NJCLD)在1981年提出了新的定義:學習障礙指在聽、說、讀、寫、推理或數學等方面的獲取和運用上表現出顯著困難的一群不同性質的學習異常者之通稱。這些異常現象是個人內在的,一般認為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失常。個體在自控行為、社會知覺與交往中的問題可能與學習無能同時存在,但這些問題不在學習障礙范疇之中,同時,學習障礙也可能與其他殘障(如精神發育遲滯、情緒紊亂等)或外界不利條件(如文化差異,教育缺失或不良)相伴發生于同一個體,但學習障礙并非后者的直接后果。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工作者是在“差生”“雙差生”“后進生”“學業不良”等名義下進行學習障礙的相關研究,很少探討學習障礙的界定。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學習障礙”“學習無能”“學習困難”等詞語,但這幾個概念一直是混淆使用。
另外,一些研究者對學習障礙的界定,時常簡化為“差距”或“學習成績低下”,即學習障礙學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學習效果低下,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教學大綱要求的學生”。這個定義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學習障礙學生智力是正常的,即使有些學生智力偏低,仍屬于正常范圍,另外,心理發展的基本進程也是正常的。二是由于種種原因,學習成績長期而穩定地達不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水平,而且一般學習方面的困難不容易被克服。
以上概念表明,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屬于學習障礙,至少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個體的智力接近正常、正常或正常以上,其潛能和成就之間有嚴重的差距,而形成低成就現象;第二,學習障礙不是由于智力落后、感官障礙、情緒困擾或缺乏學習機會等因素所造成的;第三,學習障礙學生無法在正常的教學條件下從事有效的學習活動,必須接受特殊教育服務,才能學習成功。學習障礙主要表現在學齡期,但一些研究發現,學前兒童如有言語和語言障礙,往往伴有行為、情緒和社會性方面的問題,到學齡期以后也更易于發展成為學習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