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慈善事業管理(第2版)
- 彭小兵主編
- 3593字
- 2019-07-09 11:31:35
案例分析
【案例1-1】捐還是不捐?——從兩起“逼捐”事件談公益慈善
2015年8月12日晚23時許,天津濱海新區第五大街與躍進路交叉口的一處集裝箱碼頭(隸屬于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險化學品倉庫)發生爆炸,產生震驚中外的“8·12”天津港爆炸事件。爆炸事故牽動人心。在事件發生后,社會各界人士自發組織祈福捐款活動。成龍、范冰冰、李晨、黃曉明、Angelababy等率先為傷者捐款,隨后郭德綱、張馨予、唐嫣、韓紅等也發起了捐款行動,向傷者和犧牲的消防戰士家屬施以援手。與此同時,不少網友@大自然保護協會——馬云的微博評論“逼捐”。部分網友言辭激烈,直指馬云為何不捐款,“首富就應該捐1個億”“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等言論,令人驚詫,也引發了網絡爭論。
無獨有偶,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達20千米,造成了眾多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公眾人物紛紛為災區祈福。楊冪、劉愷威、張翰、蘇有朋、海清等明星均發微博為災區祈福。在地震發生時,正值吳京的電影《戰狼2》熱映,不少網友以《戰狼2》票房冠軍或“電影太火,掙錢太多”為由逼迫吳京捐款,有網友專門發帖要求吳京向地震災區捐款1000萬;有網友甚至聲稱,“賺了中國人幾十億,不捐幾個億說不過去。”
上述兩起逼捐事件性質相同,但結果迥異。馬云依然堅持不捐,而吳京選擇了“默默捐款”。馬云怎么回應“逼捐”這件事呢?2015年9月15日北京大學首屆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開學典禮暨北大光華銀泰公益管理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后,馬云受邀為新生講授開學第一課,并分享了自己對慈善和捐款的看法。他表示,中國企業家的資源其實是有限的,企業家的第一責任是把錢花在投資上,創造更多的就業和財富,而不是用于捐款。馬云說,“企業家的錢其實不是企業家的”“有人說我是中國首富,但我認為首富的‘富’是負責任的‘負’”“當你有幾個億、幾十億時,千萬記住這不是你的錢,這是社會委托你進行投資的錢,這是對你的信任,是一種擔當和責任。”
問題
基于上述案例,討論對公益慈善捐贈的看法。
解析要點
(1)捐還是不捐?提出問題并不意味著回答,而意味著思考;馬云是否該捐?吳京是否不該捐?每個人心中都有獨特的裁定尺度,但思考則意味著放下激進的批判,尋找更多的可能性,用律己、包容的心看待二者。
(2)逼捐的行為本身是錯誤的,“錢多”與捐款沒有邏輯上的直接聯系。但是,當一個人“錢多”了,勢必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其應該擔當宣傳、弘揚社會正義的責任呢?是否能夠完全否認或不回應“應該替他人分擔”的呼聲呢?這是一個價值考量的問題。
(3)經濟能力與捐款責任是正比關系嗎?捐款是能夠衡量的行為嗎?是否捐得越多就越應該被得到認可?例如,一個有100元卻捐了99元的人與一個有1億元卻捐了100萬元的人,誰更值得贊揚?能否這樣衡量?
(4)針對上述要點(3),有人說,捐款應該是一種平等的、發自內心的、出于愛心的舉措,高于物質層面的存在。你怎樣理解?
(5)對于馬云的這些觀點,你怎么看?站在企業、股東和投資者的角度,馬云的話是非常有道理的,也顯示了馬云作為優秀企業家的一種睿智;但是,站在公益慈善的角度,馬云卻在偷換概念,因為他把屬于自己的錢(個人財富)和屬于公司的錢(企業財富)混為一談,才有這樣的言論,與馬云曾經說過的“創造就業崗位就是最大的慈善”言論如出一轍。
(6)捐與不捐的爭論,其實停留在公益慈善的方式上;有人選擇這種方式,有人選擇那種方式;有的人出于對結果的考量,有的人出于對行為本身的考量;有的人著眼于解決臨時問題,有的人立足于未來發展;甚至最終是否達成目的,都很難成為人們評判捐款與否這種行為的依據。
(7)捐款的直接方式是金錢,捐款的價值依托是道德,但捐款仍然是基于內心訴求、響應內心引導的自我實現方式;公益慈善事業,不應該是社會要求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不應該是迫于社會或道德的壓力,而是根植于內心的一種價值需求。用功利和道德來衡量捐款行為,是扭曲的;愛心或者內心中閃現的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心,才是檢驗標準。
(8)所以說,某個人的公益慈善事業,其實是一種理想、信念,是一種值得貫徹終生的信仰。
【案例1-2】慈善不是錢,是心
摘自:《慈善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作者:李厚霖,恒信鉆石機構創始人、董事長,中華慈善總會“IDo兒童基金”創始人、理事長,中華慈善總會榮譽副會長。
(慈善)真正的困難在于(慈善)項目本身。
最重要的是輿論壓力,有網友說“IDo兒童基金”一直在做小事,給孩子們送棉服、捐學習用品、捐打印機、發電機、電腦教室……都是小事,說做慈善就應該做一些大事,不如給孩子們建一間現代化的教室,一口氣解決所有問題。
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或許,在某些人眼中,GDP是大事、晚餐是小事;一間教室是大事,一套棉服是小事。但在孩子們眼中,也可能,晚餐是大事,GDP是小事;一套棉服是大事,一間教室是小事。
關于慈善的大小,這里有一個例子。2007年2月16日,剛剛卸任聯合國秘書長職位的安南,在得克薩斯州的一個莊園舉行了一場慈善晚宴,旨在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應邀參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會名流。在晚宴將要開始的時候,一個名叫露西的小女孩被保安擋在了莊園的入口處,她要把自己儲錢罐里所有的錢捐給需要幫助的非洲小朋友,即將步入會場的巴菲特正好聽到她對保安說,“叔叔,慈善不是錢,是心,對嗎?”巴菲特深受感動,將這個小女孩帶進晚宴現場。當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晚宴的倡議者安南,不是捐出300萬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萬美元的比爾·蓋茨,而是僅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她贏得了最多、最熱烈的掌聲。而晚宴的主題標語也變成了這樣一句話:“慈善不是錢,是心。”
在我看來,慈善沒有大事、小事之分;有的只是真心、假意之分。我們只是堅持捐助孩子們切實需要的,而我們相信,只要堅持去做,小事也可以成大事。
問題
1.如何理解“慈善不是錢,是心”?請闡述你的觀點。
2.如何理解不同人的公益慈善行為?
【案例1-3】一頓夏夜如花的公益餐
摘自:袁岳.網易博客,2011-07-19。
家常野生甲魚、梭子蟹餅、百葉薺菜、四寶時蔬、阿膠烏雞湯。這不是普通的待客菜譜,而是白領黑蘋果6月5日夏花會上海首會上拍出的公益餐譜。2011年7月11日,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知名電視欄目《頭腦風暴》主持人袁岳,在上海貝太廚房一展身手,為公益餐的拍得者呈上了頗有創意的四菜一湯公益晚餐。這位拍得晚餐的白領朋友享受到袁岳從親自選材、備料、下廚、上菜、斟酒的全套晚餐服務,拍得這次特別服務的代價是23000元。拍得的善款全部納入現場確定的公益項目的資助款項。
感言一:要想為公益做貢獻,怎么樣都能做貢獻。
袁岳認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持續、長久、得法、耐心地做公益,但每個人都可以多少做一些公益。”黑蘋果青年運動倡導大學生與白領從自己身邊的資源出發為社會做公益服務,并通過包括夏花會、秋月會、冬雪會、春風會在內的四季平臺,鼓勵以大家幫助大家、大家支持大家、大家帶動大家的方式展開公益創業與公益參與。
公益需要整合更多方面的知識與資源。袁岳本人一直在主持人、演講家、作家等多個身份角色之間跨界轉換,每個角色都有模有樣、游刃有余。在做菜方面,袁岳每周都會在自己的博客上向博友們推薦他自主開創的一款菜式,儼然“袁氏私房菜”的掌門人。在做公益方面,他也同樣敢于創新跨界,他創造性地將現場互動社交、現場禮物拍賣、現場公益創意競賽等各具特色的活動形式巧妙結合,開創了白領黑蘋果清零式公益招拍掛這種嶄新的青年公益形式,向大眾呈現了新公益的別樣風味。
只要有好的模式,怎么樣都可以為公益做貢獻。就像獲得此次“公益愛心晚餐”的白領潘小姐本人,她既通過拍下晚餐的善款獻出了自己的愛心,她帶領自己的團隊所做的“無水洗車”項目又得到了白領黑蘋果公益招拍掛公益善款的資助機會,她就是通過行動在為公益做貢獻。袁岳的四道菜,看似與公益無關,但四菜一湯換來了善款,也是在為公益做貢獻。其實,對于人們來說,任何一次看似很普通的行動,就像一次義拍、一次做菜、一個環保小項目一樣,都可以是一次有貢獻的公益行動。
感言二:公益特別是發展型公益正在成為白領們的品位活動
今天中國社會已經處在公益大發展的前夜,社會矛盾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行政化的社會管理模式可以劃一地解決某些問題,卻不能精確有效地解決很多不同利益集團的特殊需要,也不能很好地提供那些需要有公益熱情才能做好的公共服務。公眾問題的很大一部分將期待由公民社會發育以后的自身能量加以解決,而青年白領將成為這股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越來越多的白領在公益大發展時代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來,參與公益正在成為白領群體中最時尚的活動,特別是一些頗具創新性的發展性公益活動,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白領群體參與度、推崇度最高的一種社會活動形式。
……
這個夏天,讓大家的公益激情隨夏花綻放。
問題
1.如何理解微公益?
2.公益活動,需要整合什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