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莎士比亞的詩作

莎士比亞的作品包括戲劇和詩歌,他的戲劇也是用詩體寫的,戲劇中還常常穿插一些可以歌詠的獨立短詩。所謂莎士比亞的詩歌,是指戲劇創作以外的詩作。

這些詩作都在詩人生前出版,絕大部分是詩人的作品,只有少數幾首短詩大概不是出自詩人之筆。出版最早的是《維納斯與阿都尼》(1593)和《魯克麗絲》(1594),這兩首長詩可能經過詩人審閱定稿。稍后出版的是《愛情的禮贊》(1599),共二十一首短詩,其中只有五首肯定是莎士比亞的作品(第一、二首即《十四行詩集》的一三八、一四四首,第三、五、十七首摘自《愛的徒勞》一劇)。大約是出版商鑒于莎士比亞的詩很受歡迎(《維納斯與阿都尼》到1599年已出第五、第六版,《魯克麗絲》在1598年也又再版,十四行詩至少有一部分以手抄本形式在文藝愛好者中間廣為流傳),因此拼湊一集,冠以莎士比亞之名,刊印牟利。從這一詩集的第十六首起,出版商又插進了一個新的標題《樂曲雜詠》。接著《愛情的禮贊》而出版的是《鳳凰和斑鳩》(1601)。當時詩人羅勃特·切斯特為了歌頌他的貴族恩主夫婦的愛情,寫了《鳳凰和斑鳩》一詩,出版商又請其他詩人寫了十四首詠同一詩題的詩作,合成一集,以《鳳凰和斑鳩》為全書名稱出版,其中第五首據稱是莎士比亞所作,所以也收進了莎士比亞詩集?!妒男性娂烦霭孀钔恚?609),集后附有《情女怨》。這一詩集顯然是由出版商搜集了手抄流傳的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未經詩人自己審訂而出版的。

這些詩歌的寫作年代大致和出版先后的順序符合?!毒S納斯與阿都尼》大半寫成于1592—1593年間,即作者二十八九歲時;《魯克麗絲》大半寫成于1593—1594年;《愛情的禮贊》中有三首采自《愛的徒勞》,這出喜劇則是1594年左右寫成的;《十四行詩集》顯然不是一個短時期內寫成的,一般認為是在1592—1598這幾年之間陸續寫成,也就是莎士比亞二十八歲到三十四歲之間的作品?!而P凰和斑鳩》大半是最晚的詩作,可能寫成于1600年。

莎士比亞詩歌的基本內容是贊美美好的事物,歌頌友誼,抒寫愛情,總括說來,是表達他的理想的。這些主題在他的戲劇里也都接觸到,只是在詩歌里,作者以抒情詩、敘事詩和說理詩的形式,表現得更加集中。因此,這些詩歌可以和他的戲劇相互參照,而要給他在詩歌中所表達的理想作出正確的評價,也必須聯系到他的整個世界觀和他在十六世紀英國社會斗爭中所處的地位。

莎士比亞的最高社會理想,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發展人的天賦和才能。這一思想反映了英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貫串著他的戲劇和詩歌,成為它們最基本的主題思想。他常用許多琴弦同時合奏的音樂來象征這種“和諧”:

凡是靈魂里沒有音樂的人,

不能被美妙音樂的和聲打動的人,

必然會干背叛、暴動、掠奪等等勾當;

他的精神活動象黑夜一樣的遲鈍,

他的情感就象地府一樣的陰暗:

千萬不可信任這種人。

——《威尼斯商人》第五幕,第一場,83—87行

在第八首十四行詩中,他把一張琴上不同的琴弦比作夫婦、父母、子女,琴弦發出的和諧的音樂,象征了他們之間的和諧關系。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反對兄弟手足的鬩墻之斗;在社會和國家生活方面,他既反對上欺下,也反對下“犯”上,也反對上層之間的矛盾沖突。

一個國家,雖然可以區分高等、低等、更低等的人,

但要靠大家協力同心,才能保持,

才能具有完滿而自然的節奏,象音樂一樣。

——《亨利五世》第一幕,第二場,180—182行

爭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的目的是發展“人”的天賦和才能。哈姆雷特說:“如果人的至高無上的享受和事業無非是吃吃睡睡,那還算人嗎?那就是畜生了!上帝造我們,給我們這么多智慧,使我們能瞻前顧后,決不是要我們把這種智能,把這種神明的理性,任其霉爛而不用?!痹凇短芈逡览账购涂他愇鬟_》一劇中(第一幕,第三場),攸利西斯的話把莎士比亞的想思表達得更為具體。他認為自然界有秩序,人類社會也應有秩序,一個紊亂的社會對于“人”的“上進心”、“事業心”的發展是不利的。在一個充滿封建內戰、農民起義、貧民暴亂或受到外國威脅的國家里,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資產階級無法實現它的“雄心壯志”。實現“雄心壯志”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又意味著發展“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協作,海外的和平貿易”。

十六世紀英國資產階級處于新興階段,無論在政治上或經濟上,它和封建勢力的力量對比還很懸殊,它要求有一個和平環境來發展自己,莎士比亞的作品正是反映了這種要求。這時,資產階級既有反對封建特權的一面,又因力量還微弱而有和封建貴族妥協的一面。[6]在政治上,它希望在封建政權的體系之內,進行改造,擁護君主,打擊諸侯。因此,攸利西斯把君主比作太陽,統帥群星,使它們能按軌道運行。這里不須要敘述莎士比亞的全部政治觀點,只須指明莎士比亞不是徹底反對封建貴族的。這一點,把他和密爾頓的言論比較一下,便更明顯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農民反封建運動蓬勃發展的形勢下,資產階級對封建貴族的反抗性就表現得比較激烈,以至敢于殺掉國王的頭。而莎士比亞對君主以及貴族中某些人物還是寄予希望的。

莎士比亞認為,如果社會上層(比如貴族)某些個別人物能變得好,通過他們使社會秩序得到整頓,人的聰明才智便能獲得發展。也就是說,他想通過培養一種“新人”,來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并且相信這種“新人”是能夠通過道德改善的途徑培養出來的。他的這種信心是以人性論為其依據。他認為人性中存在著善和惡的因素,一般說來,就連最壞的,象理查三世、克勞迪斯、甚至牙戈都有一星一點的“良心”,都有自慚形穢的頃刻(《奧塞羅》第五幕,第一場,十九行)。莎士比亞看到惡的存在,“任何事不可能十全十美,總受到某種不純的東西的玷污”《魯克麗絲》(848—849行),他以為惡歸根結底是放縱情欲的結果。情欲必須受理性的調節,哈姆雷特對他的學友霍拉旭說:“血性(情欲)和判斷(理性)高度調和的人是最有福的人,命運女神就不會把他們當一管笛子,隨意吹出她所愿吹的調子”(第三幕,第二場,70行以下)。情欲和理性任何一者走向極端必然導致災難,最少也是可笑的,如福爾斯塔夫或《愛的徒勞》中的庇隆。調節理性和情欲就能獲得善,完成人的道德改善過程。身受惡的災害的人應當采取諒解與和解的態度;作惡的人應當悔悟。

下面分別談一談莎士比亞的幾部主要詩作。

《維納斯與阿都尼》和《魯克麗絲》都是獻給騷散普頓伯爵的,許多研究者認為《十四行詩集》中的青年也是騷散普頓。他是新貴族的代表,他的祖父是第一代伯爵,是十六世紀前半新封的貴族,四十年代當過宰相。騷散普頓本人在莎士比亞獻詩的時候,不過二十歲。他八歲繼承爵位,青年時代就參加政治生活,從軍,接近具有新思想的文人學者。這種人物和父親未死以前的哈姆雷特相仿佛,是莎士比亞作為一個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作家心目中的偶象。莎士比亞無疑贊賞他們的儀表、才華、教養。莎士比亞把作品獻給騷散普頓,不僅因為當時文人尚未職業化,必須投靠“恩主”,通過投靠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或獲得職務;而更多是因為他把騷散普頓看作是“世界未來的希望”(見《獻詞》),向他表示愛戴。

《維納斯與阿都尼》的題材來源于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寫愛情女神維納斯追求青年阿都尼,但阿都尼不愛她,只愛打獵,在一次行獵中為野豬所傷致死,引起維納斯的悲慟。在阿都尼死去的地方,血泊里生出一種花,名為白頭翁,維納斯把它帶回自己的塞浦路斯島。長詩的故事到此為止。根據神話,地下神感于維納斯的悲痛,準許阿都尼每年還陽六個月,和維納斯相聚。這一神話發源于腓尼基一帶,是這一帶早期人類發展了農業以后,對大自然植物界冬滅春生的規律的形象解釋。在腓尼基、埃及、希臘等地每年舉行阿都尼節日。莎士比亞這首長詩的主題并不是時序的代謝,而是在于說明愛情是不可抗拒的,是自然的法則;其次,從原來神話中青春再生的思想,引申出美好的事物應當永存的思想。

莎士比亞為什么把具有這樣思想的詩獻給騷散普頓?這思想和“世界未來的希望”又有什么關系呢?這首詩以古典文學為題材,投合騷散普頓這類有貴族教養的讀者的趣味,但這不是獻詩的主要原因。阿都尼象征美,他不僅外表俊美,而且有一種降龍伏虎的力量,能夠給世界帶來光明、秩序、和諧,是抗拒或改變黑暗、丑惡、意外、不幸、疾病的力量(參看1093—1110行)。這一形象在神話人物的外衣下體現了莎士比亞理想中的貴族、“新人”、“美”、“未來的希望”。既然是“未來的希望”,因此必須使之長存不朽,不可成為一現的曇花?!懊馈敝挥型ㄟ^和愛情的結合,才能使青春永駐。這一思想在十四行詩中有更集中的表現,在《維納斯與阿都尼》中,詩人突出地強調了愛情的力量,其原因也正在此。在莎士比亞看來,愛情本身就是和諧關系的象征,世界上如果沒有愛情,一切都要傾倒,小則人與人之間將產生不忠不信,大則引起戰爭和災難(參看1135—1164行)。因此,阿都尼拒絕愛情必然導致死亡。

莎士比亞利用神話傳說把維納斯寫成為不可抗拒的愛情的象征,也還有反對禁欲主義的一面。這是資產階級早期在思想意識領域里反封建斗爭的一個主要方面。他反對“愛情傷身論”(409行以下),反對貞操觀念(751行以下),反對清教徒或教會的愛情觀(787行以下)。他用馬作為比喻(259—288行一段),說明愛情是合乎自然規律的。這些反對禁欲主義的論證,使這首詩具有反對清教徒禁欲主義的一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說理詩的性質。

強調愛情,必然對愛情的心理活動感到興趣。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抒情詩歌繼承了彼特拉克的傳統而有所發揚,對人的心理活動的描寫更豐富了。心理描寫不僅成為資產階級抒情詩歌,而且成為以后小說的一個基本特征。在《維納斯與阿都尼》里(以及《魯克麗絲》里),大段的對話或獨白也無非是要表現當事人的內心感情和思想。這種思想感情的“豐富性”常常表現為展示戀愛的當事人內心的兩類截然相反的感情、狀態、處境,例如信任和不信任、希望和失望、幸福和痛苦、熱和冷等等,這些相反的狀態交織在一起,在人的內心里相互交戰。這種愛情心理的描寫在十四行詩里也是很普遍的。

《維納斯與阿都尼》主要寫理想,而《魯克麗絲》則更多反映了現實。《魯克麗絲》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奧維德的《歲時記》,在文藝復興時期這個故事已由意大利、法國傳到英國。故事發生在羅馬歷史早期,敘述王政時期最后一個國王塔昆紐斯的兒子塞克斯圖斯·塔昆紐斯從戰場奔回,奸污了同族科拉丁努斯的美麗的妻子魯克麗絲,魯克麗絲召回了出征的丈夫,囑咐他報仇雪恥之后自殺而死。莎士比亞的長詩到此基本結束,最后簡單交代了故事的收場: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貴族共和國。

這首詩具有一定的反暴、民主的人文主義思想。作者從惡必然存在這一觀念出發,惡由于“機緣”而表現為行動和事實。惡在這首詩里的基本內容是私欲、妒羨、對榮譽和友誼的損害、缺乏同情憐憫、損人不利己的行為等。詩人尤其反對損害榮譽這一端。可以看出莎士比亞寫這首詩的目的,是給貴族提供殷鑒,希望貴族中某些“優秀”人物如騷散普頓在道德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知道應當警戒什么。因此在詩中,莎士比亞著力描寫塞克斯圖斯如何不顧貴族榮譽,為了滿足私欲,背叛了友誼,在內心里產生了強烈矛盾(190行以下),而魯克麗絲則長篇大論地向同情、憐憫和人道呼吁,向貴族榮譽呼吁,并向塞克斯圖斯作為統治的王朝的成員申述君道。

在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歐洲許多國家如意大利、英國的統治集團中,用暴力和恐怖手段來滿足私欲的情況極為普遍,因此魯克麗絲的悲劇是帶有時代特征的。這種情況在莎士比亞和其他劇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不乏塞克斯圖斯這類罪惡的化身。莎士比亞同情被侮辱、被蹂躪的一方;他認為女子是軟弱的,所以尤其同情被蹂躪的女性。他反對暴力,但從他的“和諧”說出發,他既反對塞克斯圖斯式的暴力,也反對廣大人民的暴力(722—723行),只主張用同情為武器來和暴力斗爭(561—562,584—588,594—595行)。也許正因為如此,在布魯圖斯領導下推翻塔昆紐斯王朝的事跡就一筆帶過了。

榮譽問題在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著作中特別受到重視。[7]圭恰底尼認為榮譽給人以動力,使人不怕困難、危險、耗費,換言之即資產階級的“事業心”。莎士比亞所推崇的榮譽既不是封建騎士或軍人的以勇武為內容的榮譽(這在《亨利四世》中福爾斯塔夫身上被否定了),也還不是“事業心”或“進取心”,而是不破壞友誼、不破壞作為社會基礎的家庭幸福(27—28行)、不利用別人的坦率和信賴(33—35,85—88行)這樣一種道德準則。榮譽問題經常出現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如《維洛那二紳士》、《奧塞羅》),反映了在資本主義因素發展起來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為了維持正常發展,必須標榜信用。在《威尼斯商人》中,安東尼奧寧肯犧牲生命,也不肯破壞契約的規定。另一方面,為了維護家庭幸福也必須保衛榮譽。這可以說就是莎士比亞在這首詩里向理想的貴族青年提出來的要求。

這兩首長詩在風格上也表現了貴族趣味。旨在打動感官的描寫,古典題材的選擇,都說明這一點,上文已經指出。此外,貴族的牧歌傳奇文學的影響也很顯著,如打獵場面的描寫。更突出的是文字的華麗雕琢,文字游戲、詭辯式的概念游戲,這顯然是受了當時流行的貴族文學“攸弗伊斯”文體的影響。有時莎士比亞為了追求比喻,還暴露了許多敗筆(如《維納斯與阿都尼》955行以下三段,1037行以下三段,1063行一段,《魯克麗絲》50行以下四段等)。

關于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歷來聚訟紛紜,歸納起來,不外以下五類問題。一、創作時期問題,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十七世紀初年?二、次序安排問題,包括如何分段問題,是莎士比亞自己安排的次序還是出版商安排的?應分為六段呢還是更多的段落?三、出版商的獻詞中的Mr.W.H.是誰?詩中的青年是誰?爭寵的詩人是誰?黑婦人是誰?“告密人”是誰?對象是男子還是女子?四、意圖和內容,是自傳性的抒情呢?還是戲劇式的、故事式的描寫別人?是寓意呢?還是寫實?還是只代表一時的詩歌風尚?五、是莎士比亞寫的呢?還是羅利或培根寫的?等等。我們根據思想內容和某些可以肯定的事實,可以斷定十四行詩大半成于九十年代一段時期里;詩有一定的連續性,但既然不是一氣呵成,思想上的中斷不足為奇;詩中的人物未能確鑿考證出來是誰并不妨礙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詩中前半的“你”是一個貴族青年,詩人通過自己和詩中人物的關系,抒發自己的理想和不同情況下的感受;至于作者問題,反對的理由是很難成立的。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是他的詩歌中,也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大量的十四行詩集中最好的作品。十四行詩從四十年代起從意大利輸入英國,成為抒情詩人最歡迎的一種詩歌形式,在莎士比亞以前就出版了錫德尼、但尼爾、康斯特布爾、斯賓塞等人的十四行詩集,成為一時風尚。以十四行為一單位(一首),長度比較適合于描寫一種心情,也可以串聯若干首,對一種心情進行各方面的對比、類比、引伸、烘托,也可以中斷而換寫另一思想情感。英國詩人在意大利詩歌的基礎上把這形式發展得更為完美,把原來的四四三三的分法改為四四四二,更好地發揮了一首詩中起承轉合的章法,到莎士比亞手中,最后兩行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把全詩的思想集中到或扭轉到一對押韻的警句上。[8]

莎士比亞的一五四首十四行詩,大致說來,從第一到一二六首是致一個青年的,從一二七到一五二首是致一女子的,最后兩首雖然符合莎士比亞詩歌的思想,但實際上是希臘詩歌的仿作,附贅于全詩之尾的。

《十四行詩集》按內容可以分為三類:歌頌美的詩,以友誼為題的詩,以愛情為題的詩。

莎士比亞是把美作為一種抵抗丑惡現實的理想來寫的,這一點在《維納斯與阿都尼》中已提到。這一主題在十四行詩里表現得更為集中。

但如今黑既成為美的繼承人,

于是美便招來了侮辱和誹謗。

因為自從每只手都修飾自然,

用藝術的假面貌去美化丑惡,

溫馨的美便失掉聲價和圣殿,

縱不忍辱偷生,也遭了褻瀆。[9](一二七首)

這幾行詩概括了莎士比亞的出發點。現實是丑的,所以他歌頌美;現實充滿虛偽和惡,所以他提出美必須和真、善結合:

“美、善和真”,就是我全部的題材,

“美、善和真”,用不同的詞句表現;

我的創造就在這變化上演才,

三題一體,它的境界可真無限。(一〇五首)

美、真、善三者,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善。不美不要緊,不善最糟(一三一首,13—14行)。靈魂的善,必然表現為外表的美,待人接物的真;相反,靈魂的惡也必然表現為外表的丑,待人接物的虛偽。善就是心靈的美,它的基本內容則是仁慈。大致說來,這就是莎士比亞關于美的總的看法。

莎士比亞把美的理想寄托在某個個別貴族人物身上。他在十四行詩中對那青年說:“你是這世界的鮮艷的裝飾”(第一首9行),“人人都注視著你的可愛的目光”(第五首2行)。可以聯系《哈姆雷特》中莪菲麗亞贊美王子的話來看:“美好國家的期望和花朵,高雅風尚的鏡子,優美的典范,舉世矚目的中心。”這里莎士比亞都是在指上層社會某些“優秀”的貴族分子,這都是不言而喻的了。因此,這個美的理想的化身必然是個男子,而不是女性。既然他是詩人希望之所寄托,因此是個青年,而不是老人。詩人多方歌頌他的美,希望這種美好的人能抗住時間的侵蝕而不朽。“時間”本來也可作“時代”解,詩人希望這一理想的青年能夠抵抗住社會災難的侵襲。這一切不是表示詩人對某種抽象的美好事物的渴望,而是表示對某一類型的人——即資產階級心目中的“新人”的殷切期望。他希望這種“新人”不要斷絕,能把他的“美”傳之后代,因此敦促他結婚;同時,詩人一再宣稱要用詩歌把他的“美”永遠記錄下來,使它的不朽得到雙重保證。詩人對文學藝術的功能的推崇是所有人文主義者的共同特點。

莎士比亞所歌頌的青年貴族的美,不僅是形體的俊美,他更著重“精神的美”、“靈魂的美”(六九首5—10行)。要保持心靈的美,絕對不可和俗人同流合污。有了靈魂的美,即善,就不怕誹謗(七〇首)。莎士比亞警戒貴族青年不要讓他的美麗的身軀被罪惡所占據:

哦,那些罪過找到了多大的華廈,

當它們把你挑選來作安樂窩,

在那兒美為污點披上了輕紗,

在那兒觸目的一切都變清和!

警惕呵,心肝,為你這特權警惕;

最快的刀被濫用也失去鋒利!(九五首)

愈是俊美,愈應當有善的靈魂。由此可見,所謂“靈魂的美”、“善”等等實際上就是貴族在社會中,尤其是在上層社會、朝廷中的待人接物之道,通過它來取得“和諧”。通過什么樣的“善”來取得和諧呢?莎士比亞一貫認為只有仁慈。真正美的人也必然仁慈:

難道憎比溫婉的愛反得處優?

你那么貌美,愿你也一樣心慈……(十首)

這和《暴風雨》中所說:“惡不可能居住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廟宇(身體)內”(第一幕,第二場,454行)的思想是一致的。莎士比亞在這里把人文主義的理想寄托在俊美的貴族青年身上。

關于“真”的問題更多牽涉到友誼和愛情。

“友誼”在人文主義者看來是個人與個人,尤其是從事社會活動的男子與男子之間的和諧關系的表現。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哲學家特別關心這問題。他們認為友誼應當真誠,不背叛友誼即是保持了榮譽。塞克斯圖斯之所以受到譴責,其原因之一正是他破壞了友誼。友誼實質上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在彼此交往之時所恪守的一條信用準則,上文已經論及。此外,培根還提出一點:互助[10]。達也是符合資產階級在發展自身和在反對封建的斗爭時的需要的。但莎士比亞所宣揚的友誼則更強調“平等”一面。他自己是一個演員、文人,對方是貴族,兩人的社會地位懸殊。他自己很意識到這一點(三六首9—12行,三七首5—8行)。因此從社會地位上來說,他們之間不可能存在平等的友誼,他只能在精神上向貴族討平等,這就是為什么莎士比亞特別強調他和貴族青年盡管年齡、地位都有差異,而精神是結合的(一一六首),而且強調只有這種友誼是持久的,即使兩人身處兩地,還能在精神上不分離,因為“我的心存在于你的胸中”(二二首6—7行),正是所謂“心心相印”。

莎士比亞的友誼觀念的特點是他所處的地位所決定的。資產階級當它處在新興階段還不可能把“平等”作為一種鮮明的政治口號提出來,它的知識分子——人文主義者從古代倫理學中借來友誼的概念作為反對等級制度、爭取社會地位的思想武器,這時的平等觀念也還只限于個人與個人的關系,還多少帶一些希望貴族恩賜的想法。培根在他的文章里說得很清楚,他說友誼就是“交心”,“你可以向朋友傾吐悲哀、歡樂、畏懼、希望、疑慮、勸告以及一切壓在你心上的東西”,但帝王們由于他們和臣民距離很大,就不可能獲得這種好處,因此他們只能把臣民中“某些人提升上來,成為類似侶伴一樣的人,成為幾乎和他們平等的人”。

莎士比亞所歌頌的真誠友誼一方面反映了資產階級向貴族爭取平等的要求,希望貴族階級能夠“禮賢下士”,另一方面他希望這種友誼只存在于社會上層之間,而不及于社會下層,社會下層只是同情憐憫的對象。這一觀點具體體現在他的戲劇中,而培根則給予了理論的闡述。他認為“只有野獸或上帝才喜歡孤獨”,人的天性要求友誼,但是“一群人不等于侶伴”。

《十四行詩集》的前一二六首,除少數詩外,可以肯定都是致青年男子的。但是莎士比亞在歌頌友誼的時候,用的完全是愛情的詞匯。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莎士比亞找不到歌頌友誼的詩歌先例,只能借用男女愛情的詞匯。這也有一定的道理。此外,莎士比亞所理解的友誼,是心的結合,和愛情沒有什么區別,只不過存在于同性之間,因此用愛情的詞匯也很自然。事實上,有些詩也未始不可理解為愛情詩。作為愛情詩,莎士比亞再次表現了愛情就是個人幸福的思想(二十五、二十九首),其中占有觀念極為強烈(二十一、八十七、九十二首),因而在許多詩中他也突出地描寫了自己的患得患失的心理活動(四十八、六十四、七十五首),以至消極絕望(七十三首)。

一二七首以后,除少數詩外,大部分是致一女子的,即所謂“黑婦人”(一個黑睛、黑發、深色皮膚的有夫之婦)。這一組詩和傳統的愛情詩在思想風格上都迥乎不同,不論是否系莎士比亞個人的抒情詩,總之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風貌:對待戀愛的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他所歌頌過的“真誠”的愛情過去似乎被理想化了,在這里遭到了否定(一三八、一三九首),同情、憐憫這些“高貴”品質也打動不了變了心的人(一四二、一四三首)。這一組詩里的批判性顯著增強了?,F實世界顛倒了黑白、美丑,現實世界中的愛情,如在《魯克麗絲》中所描寫的,無非是“賭假咒、嗜血、好殺、滿身是罪惡、兇殘、粗野、不可靠、走極端”的情欲。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雖然總的說來是抒發他的理想的,但他的理想是以現實為其對立面的,因此最優秀的詩往往能用簡煉的語言概括當時的現實,成為他的十四行詩的一個顯著特色。這種現實主義在十四行詩中,象在他的戲劇里一樣,常表現為一種時代感:

當著殘暴的戰爭把銅像推翻,

或內訌把城池蕩成一片廢墟,

無論戰神的劍或戰爭的烈焰

都毀不掉你的遺芳的活歷史。(五五首)

當我眼見前代的富麗和豪華

被時光的手毫不留情地磨滅;

當巍巍的塔我眼見淪為碎瓦,

連不朽的銅也不免一場浩劫……(六四首)

這里可以看出封建主的城堡,巍峨的教堂和寺院,這些封建制度的象征,在封建內戰和歷史潮流的沖擊下已經傾圮坍塌。同樣,當時宮廷和社會的現實也在他筆下得到反映:宦海的爭寵、失寵和禍福無常(二五、一二四、一二五首),社會的動蕩不安(一〇七首),整個社會的不正義(六六首)。在一一五首里,他指出時代變幻莫測,它能使誓言和君主的法令失效,抹黑神圣的美,磨平人的銳氣,使意志剛強的人隨從流浴。他用現實中的丑惡來襯托出美好事物和友情之可貴。有時他只用一句話就既概括了現實,又表達了自己的主觀愿望:

看見這樣珍寶,忠誠也變扒手(四八首)

現實和理想的矛盾也體現在詩人自己的態度上。他歌頌平等、忠誠,但他自己也不免阿諛(八八、八九首)。他所贊美的貴族青年,不僅眷顧另一詩人,而且奪去了詩人自己的情婦,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態度卻是怨而不怒,稱他為“高貴的賊”、“優雅的登徒子”(四〇首),大力歌頌諒解(三三、三四、三五、一一九、一二〇首)。

現實的描寫在十四行詩中往往和大自然和詩人自己的情緒揉合在一起,有形象,有情感,也有說理的因素,使每首詩渾然一體。這類技巧純熟的詩可以六四、六五、七三首為代表,詩人以強烈對照的方法,以極大的說服力,使讀者受到感染。

既然銅、石、或大地、或無邊的海,

沒有不屈服于那陰慘的無常,

美,她的活力比一朵花還柔脆,

怎能和他那肅殺的威嚴抵抗?(六五首)

在我身上你或許會看見秋天,

當黃葉,或盡脫,或只三三兩兩

掛在瑟縮的枯枝上索索抖顫——

荒廢的教堂,那里百鳥曾合唱。(七三首)

有些詩則是純粹抒情的,如二九、三〇首,直接表達詩人自己在現實中的感受;或則通過自己的活動,如到外省巡回演出歸來,抒發自己的感受:

唉,我的確曾經常東奔西跑,

扮作斑衣的小丑供眾人賞玩,

違背我的意志,把至寶賤賣掉,

為了新交不惜把舊知交冒犯……(一一〇首)

有些則是純粹說理的,如九四首。莎士比亞就在這些方面,以及在起承轉合的章法,生動的形象和含蓄的語言上,超過了同時代大批的十四行詩人。但是他也染上了當時流行的貴族人文主義詩歌的習氣。象在他許多早期喜劇和上面論及的兩首長詩里那樣,十四行詩里也常有概念游戲(如一三三首等)、為比喻而比喻(如二四、三四首等)、文字游戲(如一三五、一三六首等),有時思維方式也接近于詭辯(如二二首等)。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另一風格特點是生動的比喻。詩中大量引用大自然中的景象和事物,如時序、日月星辰、陰晴晝晦、風雨霜露、花鳥蟲獸等。此外,他還從社會生活中大量汲取形象,如貧富、戰和、封建宮廷、貴族生活、城鎮、法庭、行旅、疫癘、科學活動、舞臺、文藝創作等等方面,增加了詩歌的時代氣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資本主義貿易經營活動中采取了大量的比喻:遺產、所有權、囤積、稅收、利潤、利息、租金、租期、契約、抵押、債務、帳目、破產、交易、供應等等。這使人想到現代派詩歌用大都會生活中的形象入詩,許多人不能接受,而三百多年前莎士比亞已經作了大膽的突破。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有少數并非十四行,有一首(九九)是十五行,有一首(一二六)僅有十二行,兩行一押韻,有一首(一四六)殘缺,還有一首(一四五)雖然是十四行,但每行只有八個音。這些不完整的情況可能是因為作者并未最后定稿,或流傳訛抄。

最后談一談《鳳凰和斑鳩》。鳳凰象征愛情,斑鳩象征忠貞。這首詩歷來認為含義晦澀,其實這首詩的主題很明確:

愛情和忠貞已經死亡;

鳳和鳩化作一團火光

一同飛升,離開了塵世。

并且強調了建立在精神結合的基礎上的愛情:

它們是那樣彼此相愛,

仿佛兩者已合為一體,

分明是二,卻又渾然為一:

是一是二,誰也難猜

這里對愛情和理想的悲觀失望情緒在十四行詩中已有所表現,這是符合人文主義作家的傾向的,因為人文主義者所抱的理想——美好的人、純潔的愛情、幸福等等——盡管在當時起了反封建的作用,但同時也都被資本主義本身帶來的現實所否定,人文主義詩人如果不是盲目樂觀,不可避免地要陷入不能解決的矛盾,而發出憂郁痛苦的呼聲:

厭了這一切,我向安息的死疾呼,(六六首)

厭了這一切,我要離開人寰。(六六首)

莎士比亞的詩歌,和他的戲劇一樣,既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作家的理想,也體現了他們的理想和資本主義本身的矛盾。

(原載《文學評論》第2期,1964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武县| 芜湖县| 曲靖市| 穆棱市| 庆安县| 鸡泽县| 连江县| 新疆| 北流市| 连云港市| 嫩江县| 桂林市| 原平市| 龙门县| 桐庐县| 梅州市| 咸阳市| 承德市| 井研县| 历史| 边坝县| 黑山县| 泾阳县| 海原县| 旬阳县| 宿松县| 松阳县| 兴业县| 保靖县| 靖远县| 克拉玛依市| 定南县| 凤台县| 南汇区| 齐河县| 平度市| 宁武县| 南和县| 周宁县| 青铜峡市| 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