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通評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方法作者名: 董明惠本章字數: 3068字更新時間: 2019-10-31 17:52:00
二、實證分析法
西方經濟學中的實證方法,顯然從現象觀察法中產生出來,或者說,使用現象觀察法后必然會出現的具體方法。
實證分析法,在西方經濟學中是普遍應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這個方法的意義,已經大到作為一種經濟學的名稱使用,叫實證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中,實證經濟學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并且決定著整個西方經濟學的所謂以往成就、現今影響和未來發展。
實證,簡單說就是實例證明。但怎樣才是實例證明,討論起來很不簡單。作為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論,實證主義者,經驗主義者,邏輯實證主義者,邏輯經驗主義者,現象主義者,物理主義者等各色主義者,都對實證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一般說來,西方理論家們在經濟學研究中,有通常秉持的觀點和通常使用的方法。通常的觀點有:存在著一個客觀的世界,科學的研究結論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經濟學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人與物以及物與物的客觀關系;經驗是科學的基礎,研究應當從經驗入手,從認識經驗中尋找答案,將知識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上,等等。通常的方法是:為進行理論研究提出假設,搜集歷史檔案資料,進行實地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得客觀實際的資料;然后,運用統計和定量分析手段,進行精細化和準確化的研究,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得到研究結論,要求研究結論在同一條件下具有可證性,于是成為經濟理論;最后,到實踐中驗證提出的理論假設,以證實一個經濟理論。從以上的觀點和方法內容看,關鍵的要點是:在研究方法中,要立假設,研究對象只是人與物及物與物的關系,依據是現象性經驗,分析的是數據,結論是要得到隱藏在現象和數據中的規律,理論的成立要通過實例現象的驗證。前面,對假設和觀察問題已作過專評,下面,我們對其他要點進行評論。
關于研究方法的對象。在西方經濟學中的對象,上面已述,只是人與物及物與物兩種關系。太多的研究者們,并未注意到僅只兩種關系,根本不夠。人與人的關系沒了,這如何行。有人會說,人與人的利益欲望關系,欲望支配下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競爭關系,不就是人與人的關系?不是。在西方經濟學中,這是人與人之間生理意義上的自然關系,實際是行為關系,不是經濟內容上的經濟關系!這種自然生理意義上的行為關系,在野生動物世界一樣存在。每個人的欲望是單向的,只為自己,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行動,這就是西方理論中個人欲望的本來意義。因此,西方經濟學中沒有社會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內在關系,只有外部關系。這種外部關系,正需要經濟理論來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具有社會意義的、與人人有關的經濟內容。西方經濟學并沒有做過這項研究工作,他們將人作為自然人對待,決定他們無法展開研究,因為不知道如何下手。亞當·斯密和李嘉圖接觸到過這問題,但沒有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中展開研究,這事討論起來很復雜,故而暫時只提一下。總之,在西方經濟學中,沒有關于人與人之間內在的社會經濟關系內容,這與他們的理論指導思想吻合。因此在人的身上,就沒有建立什么實在的經濟理論,經濟理論也就只能在人與物及物與物之間的外部關系中展開。缺失了人與人之間的內在經濟關系,人與物的關系,就純粹只有人的物欲外在表現,物的物質外在表現;物與物之間的關系,自然是物質的外在關系表現。人與人、人與物和物與物,本是經濟學中最基本的三大關系。這三大關系只有外在關系,那么,實證法研究所構建出來的任何理論,必然會出現的問題,是沒有根基。對此中的諸多內容,另做研究。這里只是指出一點,在經濟學中缺失了人與人的經濟關系,人與物和物與物的關系也就缺失了只有人類社會才有的經濟內容,所謂實證經濟學的實證,也就不是在真正的經濟內容上做實證。
關于理論依據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依據,通常是觀察現象得到的個別現象,統計中得到的數據,將個別現象和數據前后比較對照中總結出的經驗。對這經驗,他們說是規律。那些現象,是人和物借助物品、貨幣和價格表現出來的現象;那些數據,是物品、貨幣和價格的數據;那些被認為是規律的經驗,是在一定條件下、或者說假設條件下經分析得到的物品、貨幣和價格的數據結果和數據關系。從觀察中見到的物品、貨幣和價格活動現象,從統計中得到的物品、貨幣和價格數據,不去追究人的觀察目的和統計目的,僅從現象和數據本身而言,自然是客觀規律作用后的結果。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不是現象和數據自己能說明,仍然是個需要研究的問題。因為,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在連續變化中,時過而境遷,原先的條件幾乎不能再現,所謂得到的規律,其實不是規律,仍然是一種經驗,不過是供參考的經驗。參考性的經驗可以試用,試用中沒有客觀規律可循。憑試用性經驗行事,目前還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因為,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有一個過程,甚至是很長的過程。在沒有真正認識客觀規律之前,社會經濟活動不可能停止,人們可以跟著感覺中的試用性經驗走,沒有經驗也會跟著現實感覺走。我們不說經驗性的理論沒有用,但是,它不具備科學性,說好點是科學性很差,這點必須得承認。因此,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依據,既不能給所謂的實證經濟學用作理論基礎,也不能給爾后的實證提供支持。
關于理論的成立要通過證實。證實的根本條件,是在同一條件下得到證實。實行這個條件,本身就需要一個條件:事物的運動具有可逆性。可現在的事物,不是這種事物,是另一種連續性變化事物,不可能出現同一種條件。提出在同一條件下的證實條件,是實證法與其對經濟運動現象觀感是不可逆的自相矛盾。可是,這個條件又絕對不能撤去,否則,西方經濟學家們不能用實證法研究,就無事可做。不管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說,用實證法構建出來的經濟理論,原則上不可證實。關于這種理論上的自相矛盾,關于實證理論實際是無法實證的問題,西方經濟學家們其實都知道,有的不說,有的則說出來了。說的是,用實證法研究出來的經濟理論,實證性很差。運用實證法寫出來的經濟理論著作,不知有多少,事后有多少被證實的結論,應當是個不能提也不能答的問題。
有人一定會說,西方經濟學的許多實證理論,在指導社會的宏觀經濟運行和微觀經濟活動中,很有用,很實用。對此需要說明三點。第一點,所有那些有用的理論,都是那種試用性經驗性質的理論。第二點,所有那些有用的理論,都是有用于實踐一段時間,并且有用的同時還制造經濟災難。有用的原因是什么,災難是怎么被制造出來的,西方經濟學中幾乎沒有理論解釋,要有解釋只是用現象解釋現象。不知現象的背后有什么,他們不可能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解釋。第三點,很重要。西方社會的所有經濟現象,引發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西方國家政府施行的體制因素。經濟體制決定了一個經濟體的經濟運行特點。另一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因素。經濟規律決定了一個經濟體在既定條件下的運行狀況。在經濟體制中施行的經濟政策,是有效還是無效,出好結果還是壞結果,都是經濟規律的作用結果。經濟規律、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聯合作用,就是西方社會經濟活動呈現的實際現象。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而言,存在這樣的情形:理論本身在邏輯上實證不了也不能成立,但是,研究者抓到的一種經濟現象所形成的一種理論,通過經濟政策貫徹后,恰巧能使一個經濟規律在一個條件限制內發揮好的作用,于是這種理論就神了。這種情形,不能說明實證理論被證實,只能說是歪打正著。當失去條件限制,這種理論就沒了神氣。這正說明,理論沒有被證實過,違反客觀事物客觀邏輯的理論,永遠不可能被證實。
綜上所述,實證法,在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中,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那么,由實證法所構建的理論,就不是科學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