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評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方法
- 董明惠
- 3523字
- 2019-10-31 17:51:59
一、從現象到現象的現象觀察法
對人類社會在自然界的經濟活動,總體上從什么角度切入開始研究,是經濟學理論研究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西方的角度,是從紛繁復雜的個別現象直接切入開始研究。盡管理論的指導思想是物理學思想,可是碰到現實,他們又無法回避經濟現象是不可逆的隨機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因此又說經濟學研究不宜使用實驗法(西方另有得諾貝爾獎的實驗經濟學,是理論方法混亂莫衷一是的表現,以后會對此作專門分析),只宜使用觀察法。西方的所謂現象觀察法,是觀察現實發生的個別現象進行研究,如調查當前情形和歷史檔案,使用搜集到的經濟資料進行經濟理論研究。西方經濟學中的現象觀察法,是西方理論家們進行任何經濟理論研究的總方法。在此需要指出,還有另一個角度的觀察現象的研究方法,與西方的現象觀察法不同。這另一個角度,是從人類在自然界經濟活動的總體切入,在做總體認識和揭示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再對一定歷史時期的既往經濟現象進行研究并做出解釋,或者根據一般規律對當前現實的經濟運行條件進行研究并提出指導方案等,這樣的研究雖然也要依靠對經濟事實和經濟現象的觀察,但不是從個別現象切入的現象觀察法。這是從現象到本質、再從本質到現象的研究,我們將這種研究方法定名為本質探究法,以與現象觀察法相區別。西方經濟學中的現象觀察法,僅僅是指從個別現象到個別現象關系的研究方法。
面對現實的客觀需要而又不能正確地去認識本質探究法,西方錯誤地認定,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只能是從現象到現象的研究。因為他們的觀察目光,只停留在各種經濟事物在時空過程中表現的經濟現象的分散上。據此他們也就在思維矛盾中承認,既已發生過的經濟現象,具有不可重復性;在思維矛盾中卻又認為,既是那些固定的經濟事物如人、商品、貨幣和價格等表現的經濟現象,那么就存在類似性。這時,牛頓物理學思想又占據了思維空間,認為經濟理論,必須研究已經發生過的經濟現象并尋找其中有規律性的東西,這樣構建出來的理論,是可以指導經濟實踐的理論。西方經濟學的著作浩如煙海,沒有一本著作、一篇文章,不是在搜集和選擇已發生過的經濟現象作研究后撰寫出來。在西方經濟學的現象觀測法中,所蘊含的是對社會經濟運動特征互相矛盾的認識,但最終決定分析研究方法的還是牛頓物理學思想,這也就決定了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特征。
人們通常認為,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任何科學理論的研究工作,都要建立在對事物現象觀察獲得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我們說,就理論研究的一項基礎工作、一個研究程序而言,完全正確。但是,把這樣的研究方法,認定是經濟學理論的建構方法,或者說,是研究經濟規律所依仗的根本方法,就會出現問題。
首先可以看出,對經濟理論研究必須用現象觀察法的原因說法,存在說不通和自相矛盾的情形。對社會的各種經濟現象,既然承認是產生于那些固定的經濟事物,即承認產生于人、商品、價值、貨幣、價格這些事物,那么,經濟規律,應到這些經濟事物自身內部和相互內在關系中去尋找,而不是到這些經濟事物內部規律和內在關系規律發生作用后出現的現象中去尋找,明明是本末倒置。這是一個說不通。既然承認社會經濟的運動過程是不可逆和不會重復,那么所出現的一切經濟現象都是過眼煙云,每一個暫時的現象就不是規律性的現象,每一種暫時的現象關系也不是表現規律的關系。然而,西方的經濟理論家們,在一種說法中隱含了既有經濟現象中不直接存在規律,在理論研究中,卻又要到這樣的經濟現象中去尋找經濟規律,十足的自相矛盾。此為說不通之二。兩種說不通說明,現象觀察法不是經濟理論研究的科學方法。
對現象觀察法的不科學性,我們還可以從邏輯的角度去分析證明。通過這個證明,區分出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事物,從而建立兩個根本不同的事物概念。
一種事物的性質是:構成這個事物的所有要素都相同且要素本身處于無變化固定狀態,該事物內在的客觀規律和在規律支配下該事物的運動現象,在相同條件下能夠一起反復重現,這種事物的性質具有可逆性。這是概念獨立的一種事物。物理世界的物質性事物,都是這種可逆性事物。當承認社會經濟活動這個事物是不可逆的事物時,那么,在邏輯上就排除了這個事物的任何可逆性。可是,西方經濟學卻又認為要將社會經濟活動這個事物在理論上作為物理性事物去處理,這樣,社會經濟活動這個事物概念,就成了一個既具有可逆性質、又具有不可逆性質的兩種互相否定性質的事物概念。這違反了形式邏輯中的矛盾律,在邏輯上不能成立。當然,現實中也不存在這樣兩種互相否定的性質存在于同一事物中的事物。在這里,運用形式邏輯的方法作出的判斷,是科學的判斷。也許有人說,在物質原子中,既存在正電子,也存在負電子,物質既可以表現出帶正電的性質,也可以表現出帶負電的性質,這難道不是正電荷與負電荷存在于同一種物質中而使物質具有性質互相相反的兩種性質嗎?毋庸置疑,沒有哪個物理學家會贊同這種辯解。這里一定要注意的問題是,事物性質的互相否定與互相相反是兩回事。互相否定,是確定了一種事物的性質,那么所有其他的性質都被排除,其中包括互相相反的性質。互相相反或者說互相對立的兩種性質,只能存在于兩個事物上,但這兩個事物可以合成為一個事物。但合成為一個事物后,卻不能說這個事物有兩種互相相反的性質。當概念所指的是原子,那么就沒有在指正負電子;當概念是指正負電子,那么就沒有在指原子。因為,任何一種事物性質的表現,不是孤立地自我表現,而是在與其他事物相互比較或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互相否定的兩種性質,對于一個事物來說,只存在一種性質表現,把另一種性質的表現可能排除。這個形式邏輯矛盾律的邏輯規則,是個科學的規則,我們必須遵守,否則就要出錯。在社會經濟活動性質可逆和不可逆的性質認識上,西方經濟學違反了科學的邏輯規則,這說明,研究經濟學不能用現象觀察法,即不能用從個別現象到個別現象關系的研究方法。現在需要做的理論功課,是如何去認識這個不可逆的社會經濟活動,是怎樣一種事物。
當將社會經濟活動的事物性質排除掉可逆性質后,必須要做兩件事。第一件,對社會經濟活動這個事物的性質確立正確的認識。第二件,在對社會經濟活動事物性質正確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對社會經濟活動展開新的研究。對第一件事需要先說明一點,不可逆這個性質,僅僅是對可逆性質的一個簡單否定,還沒有說明不可逆性質是怎樣一種性質。迄今為止,西方還沒有做第一件事。這第一件事,對西方的研究者們來說,轉變思維定式很不容易。因受牛頓物理力學思想的思維定式控制,一旦進入理論研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認識,立即回到可逆性的認識上去。根本的原因,是西方沒有去做第一件事。至于第二件事,做起來復雜而龐大,至今,西方經濟學家們還沒想到有這樣一件事,叫他們如何去做。這里,我們先做好第一件事。第二件事超出本書的內容范圍,另外去做。
做這第一件事,我們首先要對社會經濟活動這個事物,確立一個新的觀察視角,建立一種新的認識,然后給出事物的性質。新的視角,是將社會經濟活動這個事物,視作一種經濟體的活動。對這種經濟體的應有認識是:經濟體由一些互不相同但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基本要素構成,它們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六個要素,即:人,商品,價值,貨幣,價格和市場。這些要素,在經濟體的內在客觀規律作用下,其狀態發生自動、互動和連續變動,從而使經濟體內的那些基本要素的自身活動現象和經濟體的總體活動現象,發生連續變化。從這樣的認識中,我們就得到關于社會經濟活動這個事物性質的新認識,那就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性質,是經濟體表現為要素互動中連續變化的性質。要素互動且連續變化,決定了社會經濟運動具有不可逆性,也說明本無機制使這種運動發生可逆現象。由此也可看出,事物運動的可逆性與連續性的性質區別,根本的區別在于事物內部構成要素的性質不同。由此我們也可理解,對于構成要素相同且存在狀態固定的事物而言,在條件相同的情形里就能出現相同的事物運動現象;對于構成要素不相同且又處于變動中的事物而言,即使條件相同,事物內部的要素狀態和整個事物的狀態也已前后不同,因此在相同的條件下也不會出現相同的事物運動現象。由此我們證明,運用從個別現象到個別現象關系的現象觀察法,無法對社會經濟活動這個事物展開正確的研究。
在經濟學的研究中,拋棄現象觀察法后該用什么具體的新方法,怎樣去認識經濟體,構成經濟體的基本要素又具有怎樣的事物性質和活動特點等問題,是屬于第二件要做的事。顯然,做成第二件事,是一件理論上獨立的大任務,超出本書范圍。但毋庸置疑,這是客觀存在的、必須去完成的、也是可以完成的大任務。這里,否定了現象觀察法,也就完成了評述任務。這里也提出了應該使用的是本質探究法,留下了一個將來要去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