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教育師資素養標準
- 張鵬 董鵬中 王偉
- 4590字
- 2019-11-15 12:36:33
二 中國職教師資素養培養現狀研究
(一)課堂教學(第一課堂)素養培養開展狀況
本研究對我國八所長期從事職業技術師范本科教育的院校進行了實地走訪和調研,對其人才培養模式和素養培養課程設置情況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比較。我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如表2-1所示。
表2-1 我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院校職教師資素養培養課程設置情況如表2-2所示。
表2-2 我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院校職教師資素養培養課程設置情況

續表

續表

由上述調查分析發現,目前我國大學生職教師資素養培養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1.職教師資素養偏重于專項培養,綜合培養略顯不足
為提升大學生職教師資素養,一些學者仁者見仁,一些高校也在實踐中采納了一些意見。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培養途徑:①成立相關的職能部門協助大學生職教師資素養的培養,如以就業指導部門為基礎成立大學生職業發展中心,并開設相應的課程,及時向大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相應的職業能力與應聘技巧的培訓。②增加大學生實踐教學環節。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各高校各專業也都根據本專業的實際情況設置了相應的實踐環節。如實驗、生產實習、社會調查、教育實習、微格教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社會實踐活動等。目前,社會各界都基本達成共識,認為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大學生動手能力和相應工作經驗的主要途徑,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大學生深入實際、深入中職學校,提高其全面素質和能力。③采用校-校合作的形式。校-校合作是指高校與中職學校的合作關系。高校與中職學校加強在教學實踐與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既能發揮學校和中職學校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職教師資,是高校與中職學校雙贏的模式之一。
以上幾種途徑都是一種專項培養模式,即在培養內容上偏重教師技能與相應的職業體驗。職教師資素養的內在含義表明它是一種綜合素養,不能簡單地通過職業技能培訓獲得。
2.職教師資素養培養偏重于顯性職業素養,隱性素養培養略顯不足
職教師資素養培養偏教師技能等顯性職業素養培養,教育信念與責任等隱性素養培養略顯不足。職教師資素養由顯性職教師資素養和隱性職教師資素養共同構成。“素質冰山”理論認為,個體的素質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識、技能僅僅代表表層的特征,不能區分績效優劣;“水下部分”的動機、特質、態度、責任心才是決定人行為的關鍵因素,可以鑒別績效優秀者和一般者。職教師資的素養也可以看成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八分之一,代表大學生的形象、資質、知識和教師技能等方面,是人們看得見的、顯性的職教師資素養,這些可以通過各種學歷證書、職業證書來證明,或者通過專業考試來驗證。而冰山隱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體的八分之七,代表職教師資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方面,是人們看不見的、隱性的職教師資素養。由此可見,大部分的職教師資素養是看不見的,但正是這八分之七的隱性職教師資素養決定、支撐著外在的顯性素養。顯性師資素養是隱性師資素養的外在表現。在職教師資素養培養中,往往由于顯性素質的培養易于考核和體現,且受實用主義和社會風氣等影響,人們往往注重顯性職教師資素養培養的投入,相反,對隱藏在水下部分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則相對忽視。
3.職教師資素養培養目標偏重于就業率提升,對教育整體價值的關注略顯不足
政府、高校、社會性各層面對職教師資素養培養的廣泛關注主要源于大學生就業難。因此普通本科階段的教育模式和培養目標要重新定位,從“精英化”理論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向“大眾化”應用實踐性人才轉變。很多大學生參加過相關職業培訓后,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大大提高了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從高等教育的終極價值來說,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僅僅作為手段和有用的工具來培養,而首先必須把他們作為一個完整而內在豐富的職業人來培養。
(二)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活動(第二、三課堂)開展狀況
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校園文化建設得到全面深入的發展。文化素質教育得以大力推進,擴大了其覆蓋面和影響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更加注重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簡稱“16號文件”)提出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高校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全方位推進著。積極開展各種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要關注社會,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認識社會,組織大學生積極參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并把它們作為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有效載體,鼓勵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等時間開展“三下鄉”和“四進社區”活動,鍛煉自己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質。另一方面要關注大學生自身。針對大學生面臨的學習、就業、經濟、情感等壓力普遍大、心理矛盾突出的問題,從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著手,聯合社會力量,采取措施,開展扶貧濟困、就業指導、勤工助學、心理咨詢等活動,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同時要大力鼓勵學生社團的發展,通過學生會、團委、愛心社等社團組織,引導學生在各種社團活動中,學會自行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從而發揮其主體性的作用。目前第二、三課堂基本覆蓋了學校的整個教學過程,服務于絕大部分的學生。豐富的教學資源與有趣的課程吸引著大多數學生,使他們對于第二、三課堂具有強烈的需求意識。
國內職業教育師范院校具有良好的校園環境,校區建設設備齊整、功能完善,各學校注重人文素養培養。在文化實踐活動上,已形成較為完備的組織機制。第二、三課堂都形成了由主管校領導牽頭、相關部門參加的組織機制,指導和協調第二、三課堂的開展。這種做法為確保第二、三課堂教育順利進行起到了重要的組織保證作用。
各高校基本從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學術科技與創新就業、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技能培訓與其他六大模塊開展第二、三課堂,能夠將拓展訓練與創新活動放在第二、三課堂的突出位置,發揮了第二、三課堂良好的育人功能。依托學生社團,發揮其組織活動快捷、容易的優勢,開展文化講座、創新教育系列講座、技能培訓、實踐鍛煉、設計競賽、觀摩欣賞等活動(見表2-3至表2-10)。
表2-3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第二、三課堂”活動情況

續表

表2-4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第二、三課堂”活動情況

表2-5 河南科技學院“第二、三課堂” 活動情況

表2-6 安徽科技學院“第二、三課堂”活動情況

表2-7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第二、三課堂”活動情況

表2-8 江蘇理工學院“第二、三課堂”活動情況

表2-9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第二、三課堂”活動情況

表2-10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第二、三課堂”活動情況

對八所從事職技師范教育院校的學生、教師展開問卷調查(發放問卷800份,收回789份,收回率98.6%),并對高校的管理干部展開訪談,通過比較各校第二、三課堂的開展情況,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各類活動比例不均衡
學校在第二、三課堂開展文化實踐活動時,都會組織六大類別的活動,一類是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二類是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三類是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四類是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五類是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六類是技能培訓與其他。第一、二、四、五類活動能夠占學校校園文化實踐活動的一半以上,而三、六類活動明顯不足。而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正是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期望和要求,特別是中職學校對能夠熟練掌握前沿技術的人才求賢若渴。另外,身心發展對學生人格發展至關重要,近年頻繁的不良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問題引發的。因此必須補齊短板,加大學術科技、創新創業、技能培訓、身心發展類活動的力度。
2.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和參與程度不夠
調查顯示,學生對第二、三課堂重視程度達到65.8%,相對而言,教師不重視第二、三課堂的比例較高,存在認識不到位的現象,選擇“重視”的僅占40.6%。總體上,學生和教師對第二、三課堂的重視程度不夠,應該加強對第二、三課堂重要性的宣傳,使更多的教師和學生認識到第二、三課堂在引導學生成長、加強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在問學生“你參加過第二、三課堂活動”時,53.4%的學生選擇“較少、有時”,29.5%的學生選擇“經常”,選擇“極少”和“從不”的占5.5%、6.8%,因此,對第二、三課堂活動的全面性需要更加重視,讓大部分甚至全部學生加入第二、三課堂活動,是提高第二、三課堂實效性和針對性的關鍵性問題。就教師而言,教師對第二、三課堂活動的重視程度也有待提高,雖然大部分教師是重視第二、三課堂的,但是比例明顯不夠。在調查教師“參加過第二、三課堂活動”的情況時,選擇“經常”的占35.9%,“較少,有時”的占10.9%,說明教師參加第二、三課堂的機會不多。
3.制度規范程度不夠
高校對第二、三課堂重要性認識不足,第二、三課堂育人功能完全發揮受到阻礙。不少教師對待第二、三課堂的態度不端正,不能正確認識第二、三課堂的重要意義,很多教師偶爾去或者很少去參加第二、三課堂教育。很多教師即使參加,也把第二、三課堂看作硬性任務或被動任務,沒有理解第二、三課堂的真正內涵。
4.管理機制不健全
目前,第二、三課堂還處于大學第一課堂之外,特別是處于大學教育之外的現象時有存在。和第一課堂相比,第二、三課堂在管理機制、手段上還不完備,還沒有系統化、規范化。第二、三課堂的目標、內容、績效評價、監督還沒有形成體系,還很不完善。第二、三課堂沒有利用自身教育資源形成自己的特色,沒有形成有利于教育的體系。
5.第二、三課堂存在與第一課堂脫節現象
通過調查分析可得知,目前把第二、三課堂列入教學計劃的高校很少,特別是在高校擴招后,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學生數量的激增,教學設施出現了不足,出現了第一課堂與第二、三課堂相互爭奪時間和設施的現象。出現這一問題后,學校要首先保障的是第一課堂,這給第二、三課堂發展帶來的消極作用顯而易見,使第二、三課堂的育人功能無法充分地體現出來。
6.物質投入欠缺
高校經費的投入首先是滿足第一課堂的需求。在經濟發達的省份高校經費充足時,會撥出一部分經費投入第二、三課堂建設中去;但相比之下,一些經濟欠發達的省份的高校第二、三課堂的投入就很少,甚至一些高校學生的活動場所都缺少。雖然許多高校有“學生活動中心”、“科技創新館”等場地,但都是盡可能地簡單、節省,以致第二、三課堂的大量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只能借用場地或者在第一課堂的課余開展,給第二、三課堂帶來了不便,挫傷學生開展第二、三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很多高校對第二、三課堂沒有設立專項經費,或者壓縮其經費,使第二、三課堂開展起來面臨著經費困擾。
7.第二、三課堂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各高校在第二、三課堂的建設陣地上做出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形成了各具特色、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的格局,但是研究表明對第二、三課堂的開展沒有較為科學的評價體系,而評價體系是制訂與調整第二、三課堂計劃的科學依據,否則高校開展第二、三課堂教育容易產生盲目性、隨意性,難以兼顧各項培養標準,出現各方面能力培養不均衡、不全面的現象(見表2-11)。通過各種活動、各種途徑加強對學生的培養,必須要靠科學的評價體系來衡量活動效果。為此,必須建立大學第二、三課堂的評價體系,對學生能力培養、訓練的全過程進行跟蹤調查。
表2-11 國內同類院校“第二、三課堂”活動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