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經濟:探索與實踐
- 盧文彬
- 722字
- 2019-11-15 12:10:12
二 灣區產業政策
基于比較優勢理論和規模經濟效應,市場經濟發展促進區域分工,區域分工必然要求區域合作。地方政府以地方財政收入最大化和政治晉升為目標,重復建設與市場割據較易成為地方競爭的重要手段,會出現灣區公共物品不足、區域經濟合作難以推進等問題。這就是灣區產業政策實施的動力和依據。
灣區產業政策是灣區發展戰略規劃實施的重要工具,在解決行政區劃中種種矛盾和問題、在新經濟發展集聚融合、城市空間拓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克魯格曼認為,“在都市圈中,由于……集聚性和規模性……能夠覆蓋到一定距離的城市,這種中心城市的‘陰影效應’可能導致周邊城市……發展條件的弱化”。對灣區而言,合理的產業政策則可避免這種“陰影效應”,根據自身產業定位構建更具效率的產業鏈,促進形成城市間合理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在灣區“極化”效應主導階段,可根據各城市生產要素配置的密疏、比較優勢的強弱,引導和建立相應的產業政策支持體系,依據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構建產業鏈。組建區域性行業協會,建立區域聯席會議制度,推進以規模經濟為導向的產業組織調整。在灣區“擴散”效應主導階段,產業政策應能引導產業向生產要素優勢集中的中小城市及至“外圍”城市轉移,加強產業鏈整合和產業技術聯盟建設,構建內外互補的配套產業鏈。在主導產業選擇上應將核心功能產業、高端功能產業、基礎功能產業、階段功能產業與城市功能分工體系互相匹配組合,以求發揮最佳效應。
產業政策實施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產業政策條件能否充分激發灣區的發展潛力。例如,灣區物流業政策應統籌考慮灣區港口群、機場群、高快速路網體系以及供應鏈管理發展情況,對其采取的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條件更有利于灣區整體資源的整合,而不是加劇城市間的競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