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覺養育的力量
- (美)斯蒂芬·卡馬拉塔
- 5072字
- 2019-03-27 14:25:20
早教產品的功用
有幾重因素同時給直覺交互式學習蒙上了陰影,而促進了技術和人為強化的學習方案的發展。這種學習方案被當作促進發育以及與大腦聯結的捷徑兜售給父母。常識和直覺式養育受到詆毀,甚至遭到直接的打擊。
怎么會這樣?首先,父母的工作時間延長了,生活也變得日益復雜,陪伴孩子的時間似乎減少了。19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項新近的研究發現:“大約50%的在職父母覺得難以兼顧工作和家庭生活,56%的在職母親和50%的在職父親覺得難以平衡這兩項職責。”20報告還指出,父母,尤其是母親,為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而感到愧疚。簡而言之,他們輕而易舉地成了狡猾的市場營銷策略的犧牲品,并在那些說服家長購買教育產品以“彌補缺損時間”的營銷說辭面前,土崩瓦解。
另一個破壞直覺式養育的因素是,學校和學前班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求孩子學習的知識量一年超過一年。更糟糕的是,孩子們還得積累這些知識以參加考試,而考試的年齡也越來越小。21難怪父母們都錯誤地認為自己得分秒必爭,充分利用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人為促進他們的學習和大腦發育,而輕松、直覺式的養育方式已經“過時”,那只會使孩子遭受失敗的厄運。
作為父母,我們是否采取了對嬰幼兒及學齡前孩子最好的教養方略?DVD、教育玩具、電腦軟件及其他產品利用并放大了我們的愧疚感和焦慮感,聲稱他們的產品能促進、強化孩子的學習,使他們的學習效果最大化。
《福布斯》雜志最近報道,幾年之內,以0~4歲兒童為消費對象的《小愛因斯坦》(Baby Einstein)視頻、DVD和多媒體產品的年銷售額就從100萬美元增長到上千萬美元,傳言說其品牌價值超過4億美元。22據報道,另一個產品《你的寶寶能閱讀》(Your Baby Can Read)在興盛的高峰期,總銷售金額超過1.85億美元。23實際上,這些產品都孤立地強調了某一項特殊能力,要求孩子不遺余力地反復練習。《你的寶寶能閱讀》的目標能力是字母記憶和認識簡單的單詞。這和鸚鵡學舌是一回事。你當然可以用DVD和閃卡誘導孩子認識并死記硬背字母、單詞,但這是以回避他們真正需要的實際知識為代價的,他們并不明白這些單詞在真實世界的意義,既不會把單詞組合成傳遞思想的句子,也沒有真正學會閱讀。這個產品更準確的名字應該是《你的寶寶會鸚鵡學舌》!
這些產品宣稱能超越直覺式養育,它們往往打著“腦科學”和嬰兒學習方式新發現的旗號。24它們的吸引力不可小覷,商家采用的營銷方式也確實厲害。商家預設了這樣一個前提:我女兒凱蒂有時間陪孩子嘰里呱啦地說笑、做那些自然而然的事,不如幫她做好應對未來學校要求的準備工作,讓她的大腦為未來的學習“做好準備”。現代技術和腦科學肯定比大自然和爸媽的直覺強得多!
直覺養育的科學
實際上,成百上千項關于兒童發育與大腦發育的研究證明,大自然和爸爸媽媽的表現極為出色。假如讓孩子看《天才寶貝》《小愛因斯坦》《聰明寶貝》的DVD,25給他們播放古典音樂CD,或者讓他們參與最新平板電腦技術制作的《鐵道線》《寶寶閃卡》《字母發音ABC》,以這些節目取代強有力的自然學習機會,那么,孩子就失去了自然的基礎,沒有機會充分發展解決真實問題所需要的多方面智能。26一項對比DVD與自然學習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最為重要的結論:“與自然學習的孩子相比,觀看DVD節目長達一個月的孩子并沒有掌握更多的詞匯。”效果最好的學習發生在沒有視頻的條件下,由父母在日常活動中教給孩子目標單詞。
有趣的是,當研究人員詢問父母孩子學到了什么時,“喜歡DVD的父母傾向于高估孩子的學習效果”。27這是一個有力的發現,說明家長認為“基于科學”的DVD教學效果優于自然發生的學習,這部分地解釋了為什么這些產品得到了一些家長與研究結論不符的積極評價。
《你的寶寶能閱讀》這一產品的消亡恰恰說明了直覺式養育的好處,以及看似能促進學習的這類產品的壞處。這類產品不過是華而不實的機械模仿而已。這個產品當時市場攻勢很猛,宣稱是一個教學包,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閱讀學習起點,它的全套內容包括閃卡、書和DVD,售價約200美元,廣告聲稱可以教2歲左右的孩子閱讀,幫助孩子獲得在未來取得學業成功的關鍵能力。
所有人為促進發育的產品與方案都宣稱自己的效果“太好了”,能“迅速見效”,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這個產品也不例外,它并沒有兌現承諾,于是有些家長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簡稱FTC)投訴,指責商家使用誤導性說辭銷售產品。28FTC報告說:“訴狀指稱被告并沒有充分可靠的證據證明使用《你的寶寶能閱讀》的孩子學會了閱讀。”2014年8月22日,FTC在研究了訴狀之后宣布,“《你的寶寶能閱讀》的發明人羅伯特?蒂策(Robert Titzer)及他的嬰兒學習有限公司與原告達成和解,承認《你的寶寶能閱讀》的效果宣傳沒有依據,其科學研究證明有效的說法不實”,29并禁止其在未來的營銷中繼續使用“你的寶寶能閱讀”的說辭。
但是,盡管FTC對這個特定的產品采取了行動,市面上還是有很多以不知情的父母為營銷對象的產品,它們跟《你的寶寶能閱讀》高度相似,但并沒有納入FTC的打擊行動中。即使是這個案子的被告,也還在繼續打廣告,銷售名為《你的寶寶能學習》《你的寶寶能發現》等教育產品。30
盡管FTC已經就《你的寶寶能閱讀》做出了審查結論,但關于這個產品如何之好的說辭與推薦語仍然不絕于耳,廣告里的母親介紹她的寶寶如何學會了閱讀,后來在學校又是如何的成功。有些孩子發育中的大腦可能因人為的誘導,鸚鵡學舌似的學會了讀一些字母,認識了一些單詞,但不一定真的理解單詞的含義。我們只能推測,最終這些孩子未來在學校的表現未必出色,因為到時候,閱讀理解和思考能力可遠比單純的復述字母和記背單詞要重要得多。31
真實的情況是,在孩子的教育上,直覺式養育遠比DVD好:一項關于基于媒體的學習對嬰幼兒的影響研究揭示,“兒童對實際生活經驗的理解超過對視頻的理解,從實際生活經驗中學到的知識也超過從視頻中學到的知識”。而且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出生的前幾年,看電視可能導致認知能力發育不良。簡而言之,這種說法,即借助媒介的學習速度與效果超過與環境和父母的直覺、真實的互動,與科學研究結論截然相反。32
以人為切分學習過程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根本就是緣木求魚。自然環境提供了各種學習機緣,孩子一旦需要學習什么知識,他的大腦便能一下子“捕捉”到相關信息。
例如,想想小孩子是怎么學說話的。33家長不可能有意識地直接教導,《天才寶貝》節目也不可能教給孩子方方面面的語言知識。34言語和語言發展包括理解和識別一門語言的語音,學習用特定的詞匯和語法規則形成并理解句子,了解社會互動的微妙,以及人類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用言語和語言進行思想的傳遞與交流等。這些因素在任何一門語言里的具體細節,地球上沒幾個人說得清楚,幾乎也沒有哪個家長深入掌握了特定語言成分的知識。然而,除極少數例外,差不多每個人都學會了使用一種母語說話和交流,在許多社會,還不止一種。35沒有循序漸進的教導,這怎么可能呢?
直覺養育的科學
說話牽涉到大腦的多個神經中樞,這些神經中樞必須正確地連接和協調才能生成言語和語言。運動中樞驅動嘴唇、舌頭及口腔中產生語音的其他結構,推理中樞生成思想,并將其轉化為有意義的詞語、將詞語組織成連貫的句子,再告訴嘴巴如何說出這些句子。而且,人們還得理解別人說的話,所以大腦還必須協調聽覺中樞與負責解釋含義、將語音翻譯成有意義的思想的區域。一句話,語言和言語的生成是極其復雜的“全腦”過程,不可能將其分解為單個成分予以明確教導。的確,孩子從日常交流中獲得了充分的語言“材料”,他們發育中的大腦天生會從中提取下一步需要的元素。36
孩子一出生,就做好了接受言語和語言信息的準備,并經由接收來自父母的自然輸入學會說話。也就是說,孩子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反應以及從周圍其他人那里聽到的信息,自然而然會引導他的學習與神經發育。史蒂芬?平克在其杰作《語言本能》及《單詞與規則》(Words and Rules)中,詳細描述了這個過程。正如平克所說,發展過程中極少有“正式的”語言教導。實際上,大多數孩子在上學幾年之后才開始正式學習基本的語法規則,然而,他們照樣在上學之前就很好地學會了說話。
直覺養育的奧秘
自然而然的語言輸入足以讓孩子的大腦“啟動”語言學習過程。而且,語言學習有一個較長的窗口期,父母無須精確計劃對孩子進行語言輸入的時間。
大腦發育的很多其他方面也是由發育過程中廣泛存在的自然反應激發的。這意味著,當前許多家長的焦慮純屬無中生有,也意味著,在極短的“關鍵期”內訓練孩子的大腦優化發育,如果做得不夠,就覺得有愧于孩子的感覺根本沒有根據。商家鼓勵家長購買的那些“強化學習”的工具純屬浪費時間、浪費金錢。不僅如此,繞開自然過程、人為促進學習的企圖還很可能適得其反,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因為這些做法削弱甚至替代了有益的親子互動,而親子互動才是早期學習的真正基礎,是激活大腦的源泉。
商家在向父母推銷教育產品時,幾乎都會明確承諾,或者至少是暗示:某種有限、特定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開發”孩子的潛能。例如,早就存在這樣的神話:彈奏古典音樂有助于提高智商。
2004年上映的電影《超人總動員》曾拿這個說法開涮,影片里,佐治亞州州長澤爾?米勒提議,為了“刺激大腦發育”,給該州所有嬰兒的母親提供古典音樂的磁帶或光碟。《紐約時報》報道此事時,引用了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桑德拉?特雷赫(Sandra Trehub)的觀察:“并沒有可以得出這一明確結論的根據。如果我們真以為吞一粒藥片、買一張唱片或某本書,就可以擁有某種經驗,或者進入哈佛、普林斯頓,那就是一種幻覺。”聽古典音樂可以培養孩子欣賞古典音樂的能力,但這不會提高孩子的總體智商水平。
許多研究證明,孩子會學到我們教給他們的東西。給幼兒看字母可以訓練他們的大腦認識字母,但不能教會他們閱讀,也不能教會他們理解閱讀的內容;給他們看數字可以教他們的大腦認識數字,但不會使他們成為數學天才。相反,如果你希望孩子學會閱讀,那就必須教他們閱讀才行,不僅要讓他們看字母、學發音,還要讓他們明白書上的字母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既要讓孩子能拼讀、解碼,即認識書面單詞中的字母,還要教他們理解單詞的意義。閱讀理解還需利用推理能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發音教學很重要,這有助于他們正確地讀出單詞,但是這無助于他們理解所讀的東西。
數學也是一樣。僅僅認識數字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了解數字代表的概念。新近開發的“大腦游戲”話里話外保證能全面提高孩子的智商水平。但是,數獨游戲只能教孩子玩同類的數字游戲,并不能讓他們學會代數、微積分、三角函數,也不會產生福爾摩斯、愛因斯坦那樣的思維能力,這一點,對大人也是一樣。
目前市場上正在流行一款電腦游戲,教人跟隨特別的節奏拍手、跺腳,類似節拍器。制造商稱,該產品可以提升孩子的時間把握能力和節奏感,這話可信。但他們還聲稱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平衡感、記憶力、語言能力及整體運動能力,并改善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癥狀。腦科學和學習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拍手、跺腳訓練可以教人學會拍手、跺腳,僅此而已。要說開啟未開發的智能和提高智商,說得好聽,但它的確無助于實現這個目標,也沒有可靠證據證明它可以改善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自閉癥及其他臨床癥狀。37
這款電腦游戲的商家宣稱,拍手、跺腳訓練可以提高運動技能。我們不妨把這個說法與“大人教什么孩子就學什么”的思想結合起來做一番詳細的考察。當然,這項訓練有助于提高與拍手、跺腳直接聯系的運動技能,但是,除了只在乎拍手、跺腳能力的人以外,誰還會在乎這些能力呢?大家購買這款電腦游戲的目的當然是想提高孩子其他更實用的運動技能。
比如,我喜歡打籃球,但技藝不精。如果我想提高球技,那我是跟著一款電腦游戲的節奏學習拍手、跺腳好呢,還是把寶貴的時間用來練習投籃和運球好呢?是不是精通拍手、跺腳的電腦游戲以后,我就能成為灌籃高手呢?當然不會!高爾夫、跑步、棒球、排球、游泳以及你叫得出名字的任何運動,情況莫不如此。提高這些運動水平的途徑是練習直接影響場上表現的運動技能。常識告訴我們,并非所有時間感、節奏感發展良好的人都很聰明,如舞蹈演員和專業運動員,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們并不一定舞技高超,也不一定是運動健將。
對于那些聲稱可以迅速提高孩子智商,神奇地激發大腦潛能的產品,父母應該抱有同樣的懷疑態度。世上無捷徑。《天才寶寶》DVD只會給孩子看圖片,教孩子念圖片名稱,看了這個DVD,孩子也只能做到在看見這些圖片時,能叫得出圖片名稱,僅此而已。這個DVD節目不會把孩子教成小愛因斯坦,也不會教出未來的大愛因斯坦。這里要特別提醒,家長要搞清楚孩子看這些DVD究竟能體會到什么。也就是說,他們究竟能從中學到什么,這些東西究竟能訓練他們的頭腦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