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結構與中國轉型模式
- 周冰
- 2164字
- 2019-07-26 15:43:01
三 體制概念及其與制度的區別
青木昌彥認為,“經濟體制這個詞在相當大程度上是不自覺使用的”。英文中institution、system、regulation、rule、constitution等多個單詞都具有中文“制度”一詞的含義,在一定的語境中都可以翻譯成制度。國外不同學科和經濟學的不同學派所使用的制度概念,雖然都被翻譯成了制度,但其概念的實質和內涵并不完全相同,并且各有側重。在新老制度經濟學派以及由制度學派演變而來的演化經濟學中,制度概念一般是用institution。比較經濟學中的制度概念則使用了institution和system兩個不同的單詞,但是其中只有system在中文中才被翻譯成體制,而institution一般只譯成制度,不譯為體制。這是因為,institution是指創設或形成已久的法律、風俗、習慣等,同時含有機構、組織的意思,既可以表示制度總體,也可用于表達某一個單項制度安排,所以常常用于微觀領域的制度,如產權制度、契約制度、企業制度等。而system是指秩序、規律,同時含有系統、體系的意思,表達的是總體性的制度及其運行的某種狀態和結果。事實上,也只有從系統的含義上來理解體制概念,才會存在不同的體制模式及其選擇問題,也才會有所謂轉型的問題。正因為如此,筆者曾把經濟體制定義為“一個經濟機體為了配置資源和對其成員分配利益所必然具有的、組織協調內部各種經濟要素和全部經濟活動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
從比較經濟學研究的內容來看,體制是一個比制度內涵更豐富、覆蓋范圍更廣的概念。前文已經提到,作為比較經濟學研究對象的體制的內容,除了以所有制為基礎的制度以外,還包括社會經濟的組織和機制,甚至還把后者作為重點。然而,組織和制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盡管組織離不開制度,并且要依靠制度確立其結構、激勵其構成要素的行為以實現組織的整體目標,但是組織畢竟不是制度。組織是一個具有自身利益目標和行為能力的實體。制度作為社會行為的規范和標準,是群體的黏合劑,不僅有作用于組織內部的制度,而且有作用于不同的組織之間的制度。機制和制度更是不同的事物。機制是指一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系,是系統功能實現的特定的途徑和方式,在社會經濟中是在特定的組織結構和利益結構下各種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的相互作用及其結果。制度塑造著社會經濟的結構,規定著主體的行動范圍,但是并不直接決定主體究竟如何行為,因此也就不能直接決定經濟運行的結果。顯然,制度不同于機制,機制并不是制度。僅僅用制度系統或系統的制度來解釋不足以涵蓋體制的全部內容。
考察社會主義國家的轉型實踐,在起點上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則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比較起點和終點可以看出,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產權制度從單一公有制轉變為多元產權制度,經濟調節機制從計劃和行政命令轉變成了市場,而且整個社會經濟的存在方式和形態,包括組織結構、行為主體和利益關系,都發生了結構和性質上的變化。不僅出現了私營、個體和外資這些過去計劃體制下沒有的新的經濟主體,而且原有的經濟主體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作為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主人的單位職工變成了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雇員,作為集體所有制成員的人民公社社員已經變成了私營企業主或個體經營者,政府的利益和行為目標以及政府和企業的關系都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這就意味著,轉型中的體制指的是一個社會經濟體的組織方式和存在形態,包括社會經濟的結構、行為主體和調節機制,而不僅限于制度。
總結以上討論,我們可以把經濟體制理解為一個社會經濟體為了自身的存在和發展而實行的一整套組織、制度和機制的總和,是包括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經濟體的結構、行為主體和經濟機制在內的一個經濟運行系統。換言之,體制是一個社會經濟體的存在狀態和形式。可見,體制概念涵蓋的范圍大于制度,體制中包含了制度,但是不僅限于制度,還包含制度以外的組織、行為主體和機制等內容。
制度是指一定范圍內所有行為主體共同承認和普遍遵守的關系規范和行為規則,它并不是一種有形的存在物,而是社會經濟的控制系統。體制與制度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借用計算機專業的術語來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把組織和行為主體等實體性的存在看作社會經濟體的硬件,把人們之間的關系和行為方式等無形的存在看作軟件,那么制度就是社會經濟體這部超級計算機的軟件系統,而體制則是包括軟件和硬件在內的社會經濟體這部超級計算機本身。
體制作為社會經濟體存在的狀態和形式,首先取決于它的組織和結構,它的功能實現則依賴于調節機制,而組織和機制兩者都與制度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體制和制度兩者之間的關系,類似于流通和交換的關系。流通是一個集合概念,交換是一個一般概念,流通也可以稱為交換,但是只有交換的總和才能稱為流通,一次交換是不能稱為流通的。同樣,制度是一般概念,既可以泛指一切制度,也可以指單項制度;體制是制度的集合概念,只能用于總體性的制度,即制度系統,單項制度是不能稱為體制的。可見,流行的觀念認為,經濟制度是反映社會生產關系的本質概念,而體制是制度的具體形式或外在表現,
這顯然是不恰當的。
制度經濟學家廣泛使用制度結構、制度環境、制度框架、制度矩陣等概念,有的學者甚至在同一場合同時使用以上多個概念(例如諾斯)。盡管不同的學者賦予這些概念的含義不盡相同,且大都沒有經過嚴格界定,但都是在制度系統與整體狀態的含義上來使用這些概念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理論研究對經濟體制概念的需要具有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