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結構與中國轉型模式
- 周冰
- 2783字
- 2019-07-26 15:43:02
四 體制概念的理論意義及其特征
概念是認識的工具和思維發展的階梯。概念的區分、嚴格和精確化,是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是理論發展的需要。嚴格區分體制與制度兩個概念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為認識和分析體制的內部結構打開了大門。既然體制是由一整套制度構成的,是一個制度系統,它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結構,其中就會存在各種不同的制度類型,存在各種制度安排之間的多種類型的復雜的相互關系。只有深入探究各種不同的制度類型、不同制度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深入體制結構的內部,揭示其內在的作用機理。二是有利于制度變遷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因為區分不同的制度類型,正確理解各種制度在體制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能夠直接深化對各種制度安排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相互作用的不同方式的認識,從而推動制度變遷理論的發展。
新制度經濟學通常把制度區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所謂正式制度,是指法律和政治等成文的或者至少公開言明的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是指意識形態、習俗等不成文甚至沒有公開言明的制度安排。這是根據制度安排存在的形式和內在結構進行的分類。任何制度都有它特定的約束對象,指向特定的行為主體(個人和機構)與特定的關系或行為,因此,都有一套關于人們相互關系或行為的評價標準。這是相同的。除此之外,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各自存在的具體形式、對約束對象的行為界定和獎懲標準、實施方式和實施主體以及制度產生或形成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哈耶克則依據規則的起源將制度劃分為內生性制度和外生性制度。內生性制度是指從社會群體的互動過程中自發演化出來的行為規范;外生性制度是由政府等權威機構自上而下設計出來、強加于社會并付諸實施的行為規則。這種劃分與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劃分實際上是重疊的。兩種分類的區別在于,哈耶克從他的自生自發的擴展秩序理論出發,不是關注制度結構,而是強調制度的可實施性和實施的機制與成本問題。因為內生性制度是在人們反復經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有限理性的個人相互交往的無意識結果,是自我實施的行為模式,因而具有充分的可實施性。而外生性制度如果和內生性制度不協調,行為主體就沒有自動遵守的內在激勵,因此就無法自我實施。這就需要額外的實施機制,通常是一些強制性手段和懲罰措施,并通過正式的組織加以執行,來促使行為主體遵守這種外生性制度,因此必然會有較高的實施成本。
布坎南區分了公共選擇中的立憲性選擇和政策性選擇,前者是指對決策規則的選擇,后者是指對具體行為的選擇。由此可以把具有不同地位的制度安排區分為憲法性制度和具體制度。所謂憲法性制度,是指在整個體制中處于基礎地位的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它是決定如何選擇、制定制度的制度。這里的憲法性制度不是法學的概念,而是借用法學概念的哲學含義,指社會經濟體的根本性的制度安排,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基本制度。任何一個社會經濟體,無論其規模大小及性質如何,都有自己特有的憲法性制度。基本制度,一般來說,都比較原則和抽象,因此都要有相應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制度來貫徹實施。具體制度就是體現基本制度原則的可操作的制度安排。由于社會體制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復雜結構的運行系統,因此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的劃分具有相對性,其中每一個層次都有自己特定的基本制度決定該層次的性質和結構。較高層次的基本制度決定所有較低層次結構中的具體制度;反之,每一個較低層次的基本制度都是上一個較高層次的體制結構中的具體制度。
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制度安排在組織內的不同功能把制度區分為組織性制度與激勵性制度。組織性制度是指確定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規范。它規定人們是以什么身份、什么形式進行交往和合作,決定行為主體的社會角色和地位以及相應的職能和身份。組織性制度把人群組織成有序的社會系統,形成社會的結構,因此也可以稱為結構性制度。激勵性制度是直接針對人們行為的規則。它是關于人們應當如何行動的制度規定,包括對禁止、允許、提倡和鼓勵的各種行為的規定。激勵性制度總是包含明確的行為評價標準,直接指明行為的是非、對錯、好壞、善惡。這類制度的作用機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限制人的行動權利,并對違規者加以懲處;另一種是通過把人們的行為與利益聯系起來,發揮激勵和約束人們行為的作用。
制度具有強制性、公共性和穩定性。制度強制性的作用,在于限定社會主體行為的選擇區間,是作為一種邊界條件約束人們的社會關系和行為。在制度劃定的范圍以內,人們存在關系和行動組合的選擇自由,一旦違規或越界,制度就將強制性地實施懲罰,這時人們就失去了行動和選擇的自由。制度的強制性塑造著群體的行為模式。制度是群體用來調節人們之間的關系、控制個體行為、維護合作秩序的手段,是人類合作的基礎和條件,針對的是一定范圍內所有的行為主體,而不是特定的單個人。制度規范的是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動,而不是孤立的個人和純粹的私人行為。制度的產生、實施和改變是一種社會過程。制度實際上是人們將重復出現的情景中相同的決策過程程式化的一種結果。一方面,它能極大地簡化決策過程,節約決策勞動,提高行動效率;另一方面,它使人們的行為具有在相同情形下重復的特征,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因而使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時可以形成穩定的預期,從而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行動中產生秩序。
與制度相比,體制的顯著特征則是整體性、協同性和更大的穩定性。體制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體制作為整體的結構和功能,一方面決定著其構成要素,包括各種制度安排、組織機構和行為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每一構成要素自身的性質和功能的實際發揮也都要受到體制總體狀態的制約,服從體制整體功能實現的需要。體制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這種由體制的結構決定的,為了實現體制整體功能而需要的,各種要素之間普遍而抽象的相互關系,反映體制自身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構成體制的憲法性秩序。青木昌彥在《經濟體制的比較制度分析》一書中突出地強調了體制內的制度之間的互補性,其影響著所有構成要素和微觀主體的行為方式和功能的發揮。制度的穩定性來源于環境的相對穩定和人的思維對經驗和習慣的依賴。凡勃侖認為,人們總有長期堅持原有習慣和制度的惰性。體制因各種制度之間的協同作用而產生邏輯一致性,因此具有比制度更強的穩定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體制是固定不變的。體制既有一定的韌性,又有一定的可塑性。一方面,體制為維護自身的穩定和秩序,會對單項制度安排的變動和個別主體行為方式的改變加以抑制和排斥;另一方面,隨著外部條件包括自然稟賦、人口狀況、經濟發展水平、政治文化社會關系、國際環境等的變化,體制也會做出一定的適應性調整。由于不同模式的體制的內在結構和憲法性秩序不同,其可塑性和靈活適應性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其穩定性和維持自身存續的能力也就大相徑庭。
(本文發表于《中國經濟問題》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