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脊椎
脊椎又叫脊梁骨,即人們經常說的“龍骨”。脊椎為人體骨骼結構當中非常關鍵的部分,它上與大腦相接,下同五臟六腑與四肢相連,在正面看為筆直的直線,在側面看有四個彎曲,這使行走與跳躍時所產生的沖擊和震蕩得以減輕。
1 脊椎的構造
我們的脊椎從上往下分有五部分,依次是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其中頸椎為7塊,胸椎為12塊,腰椎為5塊,骶骨為1塊,尾骨為1塊,總共26塊,而骶骨又可分成5塊,尾骨分為4塊,因此正常脊椎包括33塊。
在脊椎的頸、胸、腰、骶與尾五部分當中,其上部較長,能夠活動,其下部雖然較短,卻比較固定。這樣,我們自身重量與受到的震蕩便能從這里傳達至下肢部位。脊椎骨與椎間盤組成了脊椎連接,不僅柔軟,而且也能活動,脊椎骨的周圍存在韌帶,這使它的形狀能夠跟隨身體的運動發生變化。

◎脊椎正面、背面、側面示意圖
椎骨
椎體與椎弓是椎骨的主要組成部分。
椎體處于椎骨的前方中部,形狀為短圓柱狀,在椎骨中起負重作用,它的面積及體積從頸椎處開始漸漸增大,而由骶椎開始,因為重量轉移給了下肢,因此它的面積及體積又漸漸減小。內部是骨松質,表面存在薄層的骨密質。椎體受垂直暴力作用,容易出現壓縮性骨折。
椎弓為附于椎體后方的弓狀骨板,短而細,為弓形。它和椎體圍成椎孔,能將脊髓與脊神經根等容納其中。椎弓和椎體相連部分叫椎弓根,上方有一凹陷,叫椎上切跡,下方也有一凹陷,叫椎下切跡,相鄰椎骨的椎上下切跡會組成椎孔,脊神經及血管在其中通過。每一椎弓都有7個突起伸出,分別是一對橫突伸向兩側,一對上關節突向上伸出,一對下關節突向下伸出,一個棘突向后伸出。棘突的末端能夠在體表觸及,為重要的骨性標志。

◎椎體與椎弓示意圖
椎間盤

◎椎間盤示意圖
椎間盤處在相鄰兩椎體之間,為椎體間的重要連接結構,也是脊椎緩沖壓力必不可少的“海綿墊”。成年人的第1頸椎與第2頸椎間并無椎間盤,其余椎體間均存在椎間盤,一共有23塊椎間盤。椎間盤的厚度因為每個部位脊椎的生理要求的不同而不相同,其中最薄的部位是脊椎胸段中部,從這里向上、向下漸漸增厚,最厚的部位為腰部的椎間盤,厚度約是9毫米。椎間盤厚度的總和為脊椎全長的1/4左右。
椎間盤分為內、外兩大部分。內部是髓核,為一種非常富彈性的膠狀物質,就像一個“水囊”,它的形狀與位置能夠隨著外界壓力的大小而發生變化,緩沖并吸收外部沖擊給脊椎和大腦帶來的震蕩;髓核外部包圍著一層堅韌而富彈性的纖維環,它將髓核緊緊鎖住,避免了髓核向外突出。脊椎如果長時間遭到壓力與磨損,就會令纖維環因老化而喪失彈性。稍有體位突變、用力過猛或暴力撞擊,就會造成脆弱的纖維環發生破裂,髓核突出,對脊神經根構成壓迫,引發最讓人痛苦的椎間盤突出癥。因為腰部活動頻繁,所以此病多在腰部出現。
脊髓
第二級神經中樞——脊髓位于由椎骨組成的椎管之間,它的地位僅次于大腦。脊髓呈圓柱形,前后略扁,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和延髓相連,下端與第1腰椎下緣相齊,長40~45厘米。就橫切面來看,是灰質與白質組成了脊髓。灰質的形狀為蝴蝶形,中心存在中央管,把前后的橫條灰質連在一起。白質是由上行、下行纖維束與短的纖維束構成,包括前索、側索以及后索三個部分。脊髓能夠通過白質與灰質完成所有復雜的反射性活動。如來自四肢與軀干的一切感覺沖動,面部之外的痛覺、溫度覺以及觸覺等,都能夠通過脊髓的上行纖維束傳達給大腦,進而進行高級綜合分析;調整肌張力、協調肌肉活動、維持姿勢以及習慣性動作等腦的活動,可通過脊髓的下行纖維束對脊髓神經元的活動進行調整,讓動作更為協調、準確。
脊神經
脊神經是脊髓兩旁發出的諸多的成對的神經,存在于軀干、腹側面及四肢的肌肉當中,主要作用是對頸部以下的感覺與運動進行負責。成人一共有31對脊神經,其中包括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

◎脊神經
因為脊髓短而椎管長,因此每個節段的脊神經根在椎管內走行的方向與長短不盡相同。頸神經根較短,行程接近水平,第1頸神經干是從寰椎和枕骨間穿出椎管的,第2~7頸神經干經由同序數頸椎上方的椎間孔從椎管穿出,而第8頸神經則是從第7頸椎下方的椎間孔穿出的。
胸神經根斜行向下,12對胸神經干與5對腰神經干均是從同序數椎骨下方的椎間孔穿出的。骶神經根較長,在椎管內幾乎是垂直下行,并形成馬尾,第1~4骶神經經由同序數的骶前、后孔穿出,而第5骶神經與尾神經是通過骶管裂孔穿出的。
在椎間孔內,椎間盤與椎體位于脊神經的前方,椎間關節和黃韌帶在脊神經的后方,脊椎一有病變發生,就會對脊神經造成影響,引起感覺及運動障礙。
脊椎的四個生理彎曲是否是天生的?
脊椎的生理彎曲并非天生,新生兒和很多爬行脊椎動物的整個脊椎都是呈大大的“C”形。正是為了與人類直立行走相適應,才逐漸形成了四個生理彎曲。
2 脊椎的功能
人為直立行走的生物,脊椎對于人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如果缺少脊椎的支撐,人類就不能直立行走,然而脊椎既是身體的支柱,它的重要性遠不止這一點,它還有著以下這些生理功能。
支撐頭部、保持身體平衡
脊椎能夠讓我們對頭部進行靈活轉動,方便獲取每個方面視覺及聽覺的信息。此外,人體肢體的每項活動,都離不開脊椎對軀體平衡的調節和維持。

◎頭部側屈和椎間孔變化
減震保護
通過前文,我們知道脊椎之所以能夠緩沖震蕩是因為其具有生理彎曲,而椎骨間的椎間盤也能對震蕩進行吸收。當我們做劇烈運動或者跳躍的時候,這兩個“守護侍衛”就會對自身形狀進行改變,以保護我們的身體不會受到外力的沖擊,保護顱骨、大腦等內臟器官不被損傷。另外,由脊椎和肋骨組成的胸廓、由胸骨與髖骨組成的骨盆,就像兩把堅實的保護傘,緊緊包裹著五臟六腑,并保護著胸腔與盆腔的臟器。
保護脊髓與神經
脊髓可以穿行于由椎骨構成的椎管內部。且分支出各個種類的神經,堅固的脊椎通道能夠確保它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順利使它完成將大腦發布的指令傳遞給身體的每個部分。
協助運動
26塊椎骨、23個椎間盤和方向不一、活動范圍各異的小關節與很多韌帶構成了成人的脊椎,并使其脊椎不僅具有堅韌的彈性,還有靈活的運動能力。如屈伸、側屈、旋轉及環轉等活動均需要脊椎參與其中。這是由于脊椎除了對肋骨與肩腫具有支撐作用外,還能確保上肢的運動,并把身體的全部重量均勻分配給下肢,使行走變得更為輕松。此外,脊椎也有各種肌肉附著,因為它是肌肉的固定點,所以它成為了各種運動力量的來源。
在本小節中,我們對脊椎的重要性進行了了解,那么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辦法能夠加強脊椎的穩定性與靈活性呢?
退著走——連續地向后退著走,這種簡單運動能夠使腰背肌群的力量得到增強,使脊椎的穩定性與靈活性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