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一點再創業:餐飲新模式
- 劉丹
- 3883字
- 2019-01-10 18:33:48
模式的真相:你的企業為何步入困境
企業步入困境,最直觀的原因是不賺錢。
企業不賺錢,原因似乎有很多:大環境不好,地段不佳,資金不足……如此這些,貌似有理,實則不然。同樣的大環境,同樣的地段,乃至更少的資金,也有人賺錢。之所以有賺有虧,歸根究底的原因是商業模式不同。賺錢的企業是因為其具有產生穩定的、較高的、長期的利潤的商業模式。
基因不對,努力白費
現在我問你:你的餐廳實現盈利靠的是什么?
不少老板或管理者會認為,是餐廳通過組織員工生產菜品以及服務,銷售給顧客從而實現盈利。其實這只不過是初級形態的現代商業表現形式,是路邊店式的商業模式。
巴黎商學院在教授商學時,有一條重要的黃金法則:經商最重要的不是資金,不是人才,而是模式(見圖1-1)。

圖1-1 經商最重要的是什么
通俗地講,企業商業模式就是企業賺錢的法子,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賺錢。同樣的生意,有不同賺錢方法。方法選對了,賺錢很容易;反之,賺錢很艱難。
去北京旅游,大柵欄是必去之地。大柵欄地處老北京的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發展,成為了店鋪林立的商業街。
大柵欄是老字號的扎堆之地,光是與餐飲相關的就有六必居醬菜、張一元文記茶莊、厚德福飯莊、全聚德等。其中,一家國營面館尤其另類:“周圍的店鋪都是新裝修的,只有這家多少年沒變過。”
位于大柵欄糧食店街55號的“國營新成削面館”,斑駁的牌匾已經歷經了60多年風雨。20世紀70年代,這里曾是前門大街僅有的三家國營飯館之一,生意一度非常紅火。改革開放后,由個人承包下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如今,附近的老字號接連關閉,新店開了幾茬。新成削面館終因租用合同到期,支付不起租金而在2015年3月底關門停業。
撩開綠色的厚門簾進屋,一個70年代的“國營”老店重現眼前。白墻下綠色的墻圍子,墻上紅筆寫在黃紙上的菜單,用杯稱論兩賣的二鍋頭,柜臺上沾滿油污的大算盤……
結賬時,店里跑堂的張大嬸把錢扔進一個遍布劃痕的鐵盒,從里面扒拉出零錢找零。“這錢盒也有60多年歷史了。”張大嬸說。
國營新成削面館最初是以削面出名的,后來主要經營面食、餃子,還有家常炒菜,人均價格十幾元。來面館的多是熟客,有菜單也不需要看。經常客人來了找地方一坐,直接來碗燉肉刀削面,來幾個愛吃的家常菜。跑堂的張大嬸介紹,多數人來這就吃一碗面配上一瓶北冰洋,十幾塊的生意賺不了什么錢,一年60萬元的房租也交不起了。
表面上看,是高房租壓垮了新成削面館,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倒閉的原因是商業模式出了大問題:一成不變的菜單,來的全是街坊熟客,十幾元的客單價,再價廉物美也支撐不住寸土寸金的店鋪租金。
身處黃金旅游景點,來的都是老街坊,本身就是不正常。客戶定位在不差錢的游客身上,才是經營之道。先定好位,再圍繞游客的需求,從產品到營銷都精心設計、細致打磨,以求達到最佳狀態。這個過程,就是商業模式再造。事實上,當今很多的百年老店之所以凋零,根子就在商業模式的落后。
2005年3月,一種土家風味的燒餅在武漢賣得非常火爆,上海新道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老板耿德武從中看到了商機,在第一時間將這種燒餅引進上海,并根據上海人的口味進行了改良,“土家燒餅大王”由此誕生。該品牌以連鎖加盟的形式在上海一炮打響,以平均每天四五家的加盟速度迅速蔓延,一次性收取加盟費2.8萬元,包括技術轉移費用、人員培訓費、商圈及店址評估、門店裝修設計等。
在2005年下半年與2006年上半年,“土家燒餅”加盟熱紅遍全中國,街頭巷尾各個以“土家”為招牌前綴的燒餅店紛紛登場,每一個店前都排著或長或短的隊。但好景不長,仿佛一股旋風,到2006年下半年,這些加盟店紛紛掛出了門面轉讓的通告。次年,土家燒餅在北上廣幾乎銷聲匿跡。
問題出在哪里呢?
——模式。上海新道走特許連鎖加盟的擴張模式,但又“連而不鎖”。從土家燒餅的連鎖經營過程來看,加盟的門檻設置過低,授權過濫,光是注重加盟數量上的擴張,而缺少質量上的提升,難免使加盟店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導致無序競爭。當市面上呈現幾十個打著“土家”旗號的燒餅店,淘寶上30元就能買到所謂的土家燒餅秘方時,這個市場被徹底玩壞了。
簡單粗暴地收取加盟費來盈利的商業模式,注定走不遠。就特許加盟連鎖而言,授權方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加盟經營管理體系的建立、一個街區最合理的網點應該是多少、如何有效地管控加盟商、如何指導加盟方的開店和經營、如何使加盟方與消費者的溝通更加有效、做什么樣的公關活動才能夠與消費者拉近距離、如何與競爭對手進行區隔,等等。
小蜥蜴不可能成長為大鱷魚,只有小鱷魚才能夠成長為大鱷魚。這是由其基因決定的。而企業的基因就是商業模式,模式不對,努力白費。值得慶幸的是:不同于生物界先天注定的基因,商業模式的基因可以后天設計。
現代餐飲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演化為商業模式的競爭,無論是具有濃郁互聯網特色的新型餐飲企業,還是擁有百年發展歷史的古董級餐飲企業,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就必須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這是餐飲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餐飲商業模式的變化與升級
為什么餐飲企業總是做不大?為什么以前的方法不靈了?為什么規模上去了,利潤卻不能同步上升?這是令中國很多餐飲從業者無比苦惱的問題。
餐飲店創立的前三五年,如果發展比較良性,商業模式就會比較成熟,主要客戶群也有了一定的穩定性。接下來,就進入了高成長期,在這個時期,餐飲店規模的擴張一定要與財務能力特別匹配,正是由于這個問題處理得不好,許多企業的成長速度開始放緩。
這時,設計、改進企業的商業模式成為新的突破點。我們知道,好的商業模式是“一次創意,長久收益”。但“長久”不是“永久”,市場在變、技術在變,當老一套商業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的市場時,變是唯一不變的法寶。
2009年,重慶的陳星宇帶著自己10萬元的退伍費開始街頭創業:賣盒飯、做燒烤……屢敗屢戰,幾年下來,退伍費被折騰得所剩無幾。所有人都勸他放棄餐飲,說他“性格太直”“沒有經驗”,不適合做餐飲。
反對的聲音聽起來似乎都很有道理,但陳星宇仍不甘心。2011年,他頂著壓力,用最后的積蓄在江北區開了一家小館子。店面入口很小,擠在一堆大排檔里毫不起眼,因此生意一度清淡得很,一天也就三四百元的營收。
眼看退伍費就要折騰光了,陳星宇想了很多辦法試圖扭轉敗局。街頭發傳單、做車載廣告什么的,1年過去,并沒有收到多大的效果。
改變發生在2013年4月,店里一位老顧客說想吃番茄味的炒絲瓜,陳星宇硬是讓廚子將這道菜給做了出來,顧客吃了后相當滿意,當即發了微信朋友圈。第二天,就有好幾個人特意登門要吃“番茄炒絲瓜”。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這道搞怪的菜品讓館子的生意紅火了3個月。
陳星宇見識了微信的威力,以及爆款的能量。于是,他相繼研發出了無刺鯽魚、烤羊、烤雞等一系列特色菜,并通過打折讓顧客掃碼關注。隨著微信號的粉絲的增加,餐館的生意逐步好轉,高峰期月營收超過15萬元。現在,他開了4家分店。
據《重慶商報》報道,陳星宇是這樣玩微信的——
“要和顧客玩起來,公眾號不行,沒人看,還要靠私號,但私號也講究人格化。”陳星宇的第一招就是講故事,寫段子。他善于利用自嘲來逗顧客開心,每天段子不超過3條,絕對不打硬廣,有時候他還像顧客一樣去批評某道菜不好吃,將私號人格化。
“除了吹垮垮(意為擺龍門陣、吹牛),這個私號還喜歡打游戲,所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2014年夏天,陳星宇邀約微信好友玩手游“雷霆戰警”、打飛機競賽,每周公布一次戰果,超過他的前40名送花生一份,前三名免費送菜品。游戲一推出,天天都有人加好友私聊:老板,我今天第幾名?
另外,店里每出一道新菜品,陳星宇會在微信上發布征集菜名。名字被選用的,素菜可在店里終生免費,葷菜則享受高額折扣。被選中菜名的顧客鐘宇蛟就獲得了一道素菜的終生免吃權:“吃了一個夏天現在都吃夠了,不過關鍵是好耍!”
在線下,他將菜單做成答題卷:選擇題是12道固定主打菜,顧客只需選菜畫鉤;簡答題為配菜,顧客可根據店內黑板上每天提供的機動食材,隨意搭配。答題卷上,老板友情備注:認真填寫,可用拼音替代。
“很多顧客看了菜單都會拍上微信傳播。”陳星宇說,因為依靠微信訂單,店里幾乎不需要跑堂,陳星宇順勢推出實體店店魂,在墻上兩排歪歪扭扭的手書:論江湖,粗亂雜,請隨意,莫客氣,自己動,豐衣足——釣龍無刺鯽魚宣。為了鼓勵這種自助服務,陳星宇會送每位顧客酸角汁一瓶,相當于把節約的人力成本變成贈品。
時代的變化可以說令人眼花繚亂,變是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主題。風靡全球的洋快餐麥當勞的菜單上,在2013年5月開始出現米飯類食品:烤汁牛肉麥趣飯和秘制雞腿麥趣飯。另一家本土的餐飲連鎖企業眉州東坡酒店,也在兩年前相繼啟動400熱線電話、網上點餐、APP手機客戶端。
傳統的餐飲業,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以創新的理念、創新的技術、創新的制度,走出一條新路子。就像陳星宇一樣,以變應變,在變化中升級自己的商業模式。
如圖1-2所示,餐飲業商業模式的變化與升級,主要表現在理念、技術、制度3個層面:理念層面,粗放發展模式下形成的經營方式和思維方式趨于僵化,從而陷入固步自封狀態;技術層面,傳統產業經過長足發展,生產技術較為成熟,具有明顯規模經濟效應,在短期利益驅使下不愿意放棄;制度層面,傳統經營方式經過積累沉淀形成制度,制約產業和經濟發展,導致產業升級的活力和動力不足。

圖1-2 餐飲業商業模式變化與升級的3個層面
餐飲公開課
1.模式不對,努力白費,當前餐飲企業亟須打破路徑依賴,加快傳統模式的轉型升級。
2.餐飲模式的變化與升級,主要表現在理念、技術、制度三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