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大案例搞懂新零售(虎嗅·深案例)
- 虎嗅精選
- 1756字
- 2019-06-17 11:24:41
引言
盒馬鮮生項目在2014年開始籌備,第一個門店上海金橋店在2016年1月15日開業,位于上海張揚路。筆者在2016年6月與盒馬創始人侯毅交流中得知,金橋店線上日均訂單超過4000單,客單價70元。
之后,筆者通過問配送員等各種方式多方確認,確定盒馬鮮生金橋店線上訂單每日的確超過4000單。
2016年9月30日,盒馬鮮生第二家店大寧店開業,在10月下旬聽群友說,大寧店每日線上訂單超過2000單。
來算筆賬。
線上部分。盒馬金橋店線上訂單4000單,客單價70元,毛利率20%,每單毛利14元。每單配送成本9-10元,每單去除配送,還要覆蓋揀貨、耗損等成本,所以線上訂單基本能盈虧平衡。相比別家線上訂單,盒馬的線上成本是有競爭力的。(某知名B2C生鮮電商,每單流量費用3-10元,履單成本22-30元,隔日送達,整站每天一萬單左右。而盒馬鮮生金橋店,流量費用基本為零(門店引流))
線下部分,可以把盒馬鮮生門店看成一家精品超市,據悉,金橋店線下每天2000單(除去餐飲),客單價120元,這個收入能夠承擔精品超市的運營成本。
所以,從經營數據來看,僅僅看單店,不考慮線上擴展效應,盒馬鮮生和精品超市一樣,是能自我造血,自我發展的零售新業態,而模式成熟之后的盒馬鮮生盈利能力勢必要強于一般精品超市。
總結起來:盒馬鮮生金橋店出現,它證明了在某些區域,用門店引流、線上下單、針對門店附近區域(5公里范圍)快送的可行性。如果這個模式復制到更多區域,那么超市及電商兩大業態將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萬億級市場重塑,影響大眾生活與商業格局。
當然,盒馬也面臨一些問題,后開的門店也有在虧損,但不影響以上結論,具體會在正文報告中分析解讀。
如果僅僅把盒馬鮮生看成線下新業態,那么類似盒馬鮮生的門店,未來或能夠成為一種主流的零售渠道,類盒馬模式大概會達到和精品超市差不多的地位。今后,快速配送(需要深度融合)將成為超市的標準配置。
但是,如果盒馬線上業務發生勢能聚變,銷售量增加并且出現業務擴展,比如與各種商家合作成為快送綜合平臺,與B2C和C2C結合成為網購入口,那么類似盒馬鮮生模式的業態有望代替超市。并且馬太效應顯現,類盒馬成為最主流的零售業態,逐步占據30-50%的市場份額。
我推測,盒馬的重要投資者——阿里會把手淘APP與盒馬深度融合,消費者能在手機淘寶搜索到附近盒馬門店的商品,而且是在商品列表中出現,而非僅僅是獨立頻道,類似天貓商品在淘寶中出現一樣。而且這套線上線下融合的體系可能會輸出給更多線下實體,消費者未來會用手淘搜索附近實體店的商品,并且這些商品還支持快速送貨上門,“盒馬+手淘”最終可能發展成一個綜合O2O平臺,在那上面,“小店+大店+mall+B2C+開放平臺”,全面滿足消費者便利購物需求、一站式購物需求,囤貨購物需求和長尾購物需求,潛在價值難以估量。
阿里會把盒馬正在實踐的這套系統輸出給更多實體店,據傳阿里入股三江購物后,還在和各大連鎖超市洽談股權合作。
實際上,盒馬鮮生新店已經在迭代改變,新推出的盒馬集市后倉面積更大,與餐飲娛樂結合更深入,我在和盒馬創始人侯總交流過程中,雖然侯總不愿透露更多信息,但筆者感覺侯總對未來有大膽規劃。
關于以上可能性和模式推導,會在后面的文章詳細分析,這些設想一旦成功,一定會重塑零售生態。
消費者總是追求更實惠、更便利、更輕松的購物渠道,但當前情況下,“多、快、好、省”這四個需求無法同時滿足,要30分鐘送達,可選商品就不能太多,送貨費就不可能太低。
如果10年后,無人機、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更成熟和普及,送貨員被無人機或自動駕駛小車代替,那么近距離快送會成為主流的購物方式,因為它能同時滿足“多、快、好、省”的需求。
所以,盒馬的意義不僅是當前可行的零售業態,是阿里新零售戰略的破局點,它還是走向未來零售的起點:低成本快送需要對應匹配的實體業態支持。
筆者的研踐方向是快消零售創新,既然認定了盒馬的創新價值和可以想象的未來,所以對盒馬鮮生信息進行了梳理,寫出此系列文章,既是與業內同仁分享,也是明確自己對未來零售的部分認知。
在本系列文章中,我不但通過大量細節解析盒馬鮮生的商業與運營模式,還將詳細分析盒馬未來道路,如何形成勢能,推測它能擴展出什么業務,其風險與挑戰何在。
這個系列文章并不只是寫盒馬鮮生,而是寫盒馬鮮生所代表的O2O超市,是對中國零售未來道路的窺探。希望它能對你洞見未來零售有幫助。我會分10個章節,來全面的拆解盒馬鮮生這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