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兩個世界最初的碰撞(續)(2)
- 重說中國近代史
- 張鳴
- 2582字
- 2016-10-14 13:11:36
其一,就是忠奸格局的神話。它實際上最初是一個民間流傳的范本,民間常常流傳楊家將、岳飛傳之類的愛國故事,在這種故事的敘事中,忠于國家的將領在前線殺敵報國,一般來說是勝券在握的。但他們最后失敗了,為什么呢?民間的說法就是有奸臣在后方搗亂。這種敘事的邏輯是:如果后方沒有奸臣搗亂,中國人將每戰必勝。
這種忠奸格局盡管是民間敘事,但對朝廷畢竟還是有影響的,這在鴉片戰爭中特別明顯。在民間敘事中,林則徐是忠臣,洋人們都怕林則徐,穆彰阿、琦善他們則是奸臣,專在后方搗亂,如果沒有他們,鴉片戰爭的結局肯定不會是這樣。當然事實并非如此,洋人們怕林則徐嗎?其實不怕,后來林則徐被派到浙江,跟裕謙一起組織抵抗,也是照樣失敗。事實證明,琦善來了之后,并沒有削弱廣州的防務,最后還不是一敗涂地。林則徐一個人是不可能挽救清朝的敗局的,他也就是剛睜開眼睛而已,睜開眼后他也沒有辦法來戰勝這些洋人,他也手足無措。
而且,不一定在前線的就是忠臣,身處后方的就是奸臣。茅海建先生的論著告訴我們,待在后方還沒有上前線的人,一般都喊得很兇,都是忠臣,可一旦上了前線就完了,因為他們發現事情和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兒。而且這些京官一般都會驚呼滿地都是漢奸,他們都很疑惑,在中國打仗,為什么中國人都向著英國人啊!他們的驚詫有道理嗎?沒有。我看材料時發現,當時多數中國老百姓在戰爭中其實沒有什么立場,因為他們的觀念是,兵和匪差不多。在中國歷史上,兵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歸屬于一個封閉的組織。如果被派出去打仗了,他們的紀律就會很不好,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搶劫老百姓,所以沿途的老百姓都跑光了。俗語說,匪來如梳,兵來如篦。兵來了肯定要躲,所以常有躲兵的說法,注意,這里躲的不是敵方的兵,而是自己的兵。英軍來了中國老百姓也躲,不過,從現有的材料來看,當時英軍的軍紀要比清軍好一點——我們老百姓會跟英國軍隊做買賣,因為他們發現洋兵很少欺負他們。在長江沿岸,只要英國軍艦泊岸了,農民們就挎著盛著茶葉蛋什么的籃子,很勇敢地爬上大軍艦,跟英國人做交易。這個真的沒辦法,老百姓們都沒有什么立場,但不能因此就說他們都是漢奸,至少,當漢奸還是要有條件的。
但是,當時到前線的官員都很恐慌,感覺遍地都是漢奸。然后就有人問了,為什么清政府不發動群眾,讓英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其實清政府也想過,好多朝廷命官都想發動群眾,借此組織民團。于是,另一個神話也在戰爭中逐漸形成,就是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這有點類似老虎棒子雞的游戲,中國人骨子里都喜歡這個游戲,其實它也是個神話。即使朝廷成功地發動起群眾,他們也未必頂事。像三元里抗英這件事,其實就經過了我們長期的演繹加工。英國人明明就損失了一個人:英國人用的是火繩槍,需要用明火將引火索點著,然而當時大雨如注,火繩槍也就起不了作用,然后有個英國士兵就被中國農民用鉤鐮槍給鉤去了。英國人發現后,又派出一個燧發槍連的士兵去把受圍困的軍隊救回來了。就這么一件事,卻演繹成了三元里抗英斗爭大捷,殺死一名英軍少校等。如果當時我們的民眾真的同仇敵愾,能對英軍產生這么大的威脅,那當時朝廷或地方政府發動發動群眾不就能打贏那場仗了嗎,也就不用簽條約啊。而且,當時政府其實一直在發動群眾,很多檔案材料都可以證實這一點,只是效果不大而已。所以,這個故事也是一個神話。缺乏組織而且沒有什么先進武器的老百姓,怎么可能會抵擋得住英國的正規軍呢?根本就抵擋不了。
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鴉片戰爭結束之后,中國開始邁出近代化的第一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也贊同將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中國自此開始被拖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盡管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被迫開放了五個口岸,但中國官方卻一直想辦法去抵抗,就是明開暗封。你們外國商人不是來了嗎,來了我不讓你賣出東西。當時外國人也是異想天開,一看到中國開放了,就把各類大宗商品嘩嘩地往中國運,就連刀叉、睡衣、鋼琴都運來了,但這些玩意兒中國人怎么可能接受得了呢?肯定賣不出去的。當時外國人對中國市場還不太了解。而且,由于具體的商貿規則還沒有制定,所以開放口岸之初,開展正式的中外貿易還存在許多障礙,此時仍然是以走私貿易為主。但有一個變化,關鍵在于他們把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這是英國人最聰明的選擇之一。
當時上海還是一個小縣城,一個非常非常不起眼的小縣城,本身主要是長江所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發展歷史比較短,沒有什么底蘊。但上海的優勢在于位居長江口,而且跟江浙是一體的。它是江浙向外的一個延長點,以廣大的長江沿線為腹地,尤其是以長江中下游這一地區為支撐。而那里從唐以后就是中國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在清朝依然是如此。這一帶的農民沒有多少自然經濟的概念,他們的生產主要是為了交換。比如,農婦的紡織業基本就跟包買商的概念聯系在一起。包買商把原紗批發給各家各戶,等他們織成布后再以較高價格收回來,這種形式作為一個巨大的商業網絡在江浙地區長期存在。在開放口岸之前,政府可以利用廣東十三行這樣的官商機構控制對外貿易,此外只能進行非正規的走私,走私的主要貨物就是鴉片,這是一種非常惡劣的走私。但到了上海這里就不一樣了,本來這一地區就有很強大的商業潛力,而且有根基很深的市場網絡和商業傳統,所以很快就能跟外商達成一致,很多原來在澳門、珠海一帶跟洋人打過交道的人也很快在上海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于是這個地方很快形成了一批買辦商人,上海的廣東幫逐漸形成,并在上海立足。到了1850年以后,上海的對外貿易總額已經超過廣州,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
當時在上海的外國人不愿意在城內居住,希望在城外規劃土地建房,當地官員也覺得管理外國商人比較棘手,于是上海道的官員就跟外國人簽訂了一個租地的條約,即后來外國人的居住區發展成租界的雛形。現在的上海市就是圍繞著租界開始發展的,原來老的縣城反而被冷落了。當時租界外邊是華界,華界也模仿租界的管理辦法,于是,整個城市都以租界為發展的模仿對象。上海這樣一個大城市的出現,也在日后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從前的上海就是一個小縣城,無論是從政治還是經濟方面都沒啥地位。但從此以后,上海不僅一躍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而且在相當程度上也成了文化和政治中心,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很多事兒都是在上海發生的。越往后,上海的重要性越強。上海的出現,使中國的政治地理格局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