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兩個世界最初的碰撞(1)

中西近代史的不同開端

上一講說過,現在我們對中國近代史的時間劃分其實是借用了世界史的概念,若是按中國傳統對歷史階段的劃分,一般會變成朝代史。

美國傳教士丁韙良曾經當過京師同文館以及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他一直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來看待中國近代的這段歷史。他把中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清末新政之前的歷史分為六段,其時間節點的選擇與如今通行的說法有所不同:第一段是鴉片戰爭,以及洪秀全初創拜上帝教;第二段是亞羅戰爭,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三段是中法戰爭;第四段是中日甲午戰爭;第五段是義和團運動;第六段是日俄戰爭和中國的新政改革。

丁韙良是以感知中國人對外國人的開放尺度來劃定這幾個階段的,隨著歷史往前走,中國人對外國的開放尺度不斷加大。我們現在看也會覺得很有意思,中國近代史上這么多的戰爭,一次次地打過來,的確逐步開放,一直到日俄戰爭和新政,此時便徹底開放了。當然,我們不能按照他的這種理解來劃分中國的近代史,不過,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近代史的確是一部痛史,是一連串挨別人打的歷史,這確實是很悲哀,或者說是很悲慘的歷史。但是我們學歷史肯定不是為了痛說家史,也不是為了繼續當憤青——世界已經變了,我們要往前走。

在西方,近代史的開端不是像我們這么劃分的。我們一般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但這種劃法今天已經受到了挑戰,許多人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如果按照世界史的發展脈絡劃分,中國近代史的起點至少可以劃到明朝中葉。他們的理由是,畢竟那個時候中國已經和世界發生聯系了,西方的傳教士已經進入中國,我們已經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器物和文化。那為什么我們不能劃到那兒呢?這其實是西方的劃分方法,在十六、十七世紀,西方國家已經崛起了,因此我們所指的西方現代世界的起點肯定不是1840年。這一時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英國已經經歷了幾代霸權的嬗遞,這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呢?一是民族國家的興起,也就是我們政治上所說的封建國家的解體,或者說封建制的解體,以及商業革命——商業革命使歐洲商路暢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業制度本身的行會制度也日漸沒落。二是手工業的革命,西方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工業革命之前,首先經歷了一場手工業的革命——能夠制造出蒸汽機來,就說明這些國家的手工業工藝已經相當精湛。

舉個例子吧,比如火炮。利用黑火藥的火炮和火槍都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到明朝中葉,我們做的槍、炮和火藥都已經趕不上西洋人了。西洋人所掌握的制造槍炮的技術最早都是由中國傳過去的,但我們現在卻都趕不上他們,槍炮的精度不夠,火藥的加工工藝也差得太遠。所以到明末的時候,徐光啟他們又把西洋的火藥制法和槍炮制法翻譯過來,我們自己再開始仿制、生產,其中主要的類型是紅夷大炮。所謂紅夷大炮,是一種能夠連續發射較長時間的火炮。過去的火炮是從前面裝藥,搗實,然后裝上炮彈,后邊兒再一點火,哐,打出去。但這么打出幾炮后,炮膛就會變熱,甚至發紅,這時就不能再往里填了,否則當場就會炸了。也就是說,得等它涼下來、冷下來再打,而在此期間火炮就不能發射了。而西洋人的紅夷大炮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他們的炮膛是可以打開的,里面裝一個小炮膛,這樣可以先把火藥裝進去,打完了可以拿出來。就是有點類似于現在炮彈的前身——在歷史上,炮彈的彈頭和藥倉曾經是分離的,兩者合到一起是后來的事情。由此可見,當時西方人造的火炮已進化到基本具備現代火炮雛形的程度了。而當時的中國火炮鑄造粗糙,炮膛一點兒也不光滑,很容易就炸膛了,還沒把敵人炸死,倒先把自己給炸死了。槍的制造工藝更是粗糙。當年道光帝還是皇太子時,有一件特別牛的事,就是當時林清天理教起義,從隆宗門攻進宮里的時候,這哥們據說是拿著火銃,咣咣,打死了兩個。道光帝是精通火槍的,當他第一次見到西洋人進貢的火槍時就非常感慨,覺得西洋人的火槍制造精致,而中國人不知道何時才能造出同等的產品。

講這個是想說明,西方在工業革命之前已經經歷了一場手工業革命,他們的手工業工藝可以造出很精致的東西,比如為航海造的船此時已經很精致了,還有為造槍炮、火藥而制作的一些加工機械。工業革命不是一下子就蹦出來的。以前教科書里講,瓦特看著燒水的壺蓋兒被蒸汽頂起來,然后他就發明了蒸汽機。其實現在看看科技史就可以知道,蒸汽機最早不是瓦特發明的,他只是把蒸汽機改進了而已。所以,進行發明并不是像我們小時候看的那種神奇故事講的,坐在蘋果樹下冥思苦想,突然蘋果砰的一下砸腦袋上了,然后他就得出偉大發現了。其實這些發明或發現都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越早的、越是劃時代的發明,它孕育的時間可能就越長,因為那個時候人類還處在蒙昧時代或是蠻荒時代,所以那個時候的發明跟現在的相比,分量上是不一樣的。

簡單地做個總結,對比西方,中國在明朝中葉的時候已經落后了。明朝中后期,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都來中國騷擾過,而且西班牙人還曾經設想,要不要調軍艦來把中國攻下。只不過后來西班牙人和英國人打起來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人殲滅了,所以這種設想就沒有下文了。如果當時西班牙人決定像征服美洲那樣征服中國,有沒有可能呢?可能性是有的,盡管中國肯定不會像印加帝國那么容易被征服。我們必須承認,那時的我們已經不是西方國家的對手,我們已經落后了。

中國和英國的第一次直接碰撞

十八世紀之后,英國稱霸世界的時代開始了,這時中西差距就更大了。

十八世紀末,中國和英國發生了一次直接的碰撞,就是馬嘎爾尼使團來華,中國這個時候是乾隆末年。乾隆可以算作中國歷史上最驕傲的皇帝,他自稱“十全老人”,不僅君臨天下,甚至一度想壟斷對經典的解釋權。在中國傳統政治下,士大夫一般秉持這樣一種觀念,即皇帝是政治權威,而思想、理論的權威是孔子,士大夫則扮演著孔子思想的闡釋者這一角色。但乾隆卻剝奪了士大夫的這種權力,他不認為士大夫有資格治國平天下,這種事情應該交由皇帝處理。乾隆自己闡釋經典,然后一幫士大夫拍馬屁,說皇上圣明,皇上說的是最對的。乾隆自己還作詩,自認為文學巨匠,那時還沒有作協,若是有,估計他也要當作協主席的。他又打了那么多仗,十全武功,自己覺得很牛,幾次下江南或是北狩,四處游山玩水。當然今天來看,作為個人,他的確很牛,但到了乾隆統治末期,其實國家已經不行了,國庫虧空得很厲害。有這么一個太驕傲、太奢華的皇帝,國庫就會有危險。所以我們也能夠理解,為什么他的繼任者嘉慶馬上變得很節儉,哪里都不去了,花一分錢都不樂意,道光更是帶頭穿補丁衣服。當皇帝容易嗎?一看國庫沒錢了,都讓老子花完了,他們也只能節省了。不過,至少在馬嘎爾尼來華時,乾隆還是很牛的。

英國派馬嘎爾尼勛爵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來華,他不是來打仗,而是來跟中國人談判通商的。他們的艦隊來華后停泊在廣州,當時廣州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口岸。在清朝官員眼里,那些來中國的外國人,商人就是來經商的,官員就是來上貢的。當時東南亞的各個國家,暹羅也好,安南也好,都是由廣州進入內地上貢的。但現在來的英國卻不是一個傳統的進貢國。在此之前,中國人對英國的確不太清楚,我們只見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但從來沒見過英國人,不知道他們是從哪里來的。雖然在明朝的時候利瑪竇已經把世界地圖和地球儀帶到了中國,也有一部分中國人知道了這些西方地理學知識,但是到了清朝,中國人對于世界的感知以及觀念又發生了倒退,其開放程度對比明朝大大退步,當時很少有人知道地球是圓的了,更不知道地球上除了中國以及周邊的朝貢國之外,還有其他什么國家。利瑪竇來的時候已經為中國人畫了一幅《坤輿萬國全圖》,就是地球的平面展開圖,那個時候部分中國人對于世界的觀念已經很清楚了。但是清人對于世界的認知卻沒有繼承明朝的遺產,他們在繪制世界地圖時,就胡亂地把當時聽過名字的國家放在中國的腳下,隨便畫幾個海島,完全不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兒??梢姰敃r國人對世界的了解已經發生了嚴重倒退。

清朝這個王朝很有意思,它看起來是一個很強大的帝國,因為其版圖比明朝大多了,如果最后一個王朝不是清朝,那么現在中國不會有這么大的版圖,國土也許會少一半兒。但是,恰恰是清朝,它在開放程度上不如明朝,在吸收先進技術、引進先進設備方面更是不如明朝,甚至差得很多。清朝看上去武力很強大,因為它遇到的都還是傳統的、處在冷兵器時代的對手——內憂外患都是如此。它的那些對手,比如天山以南回疆各種皈依伊斯蘭教的民族,準噶爾部等不服從清朝統治的蒙古人,以及大小金川的那些藏民,其武器水平都是較低的。而清軍一方面繼承了明朝的許多火器裝備,另一方面八旗兵的確能戰,又有臣服于清軍的蒙古騎兵相助,所以他們確實很有優勢。其唯一真正強勁的對手是俄羅斯人,但是那個時候的俄羅斯并不夠先進,在當時的歐洲,東歐還是很荒蠻、落后的地方,當時俄國人的火器也不見得比中國人的裝備高到哪里去。所以中國可以跟它打個平手。但即使如此,當年的雅克薩之戰也并非中國人大獲全勝,因為戰爭后期雅克薩城曾被哥薩克人奪回去。關鍵是,哥薩克人從南歐長途跋涉到遠東,當時還沒有西伯利亞大鐵路,而中國遼東一帶是滿人的龍興之地,地勢平坦,中國人出兵要比他們容易得多,所以打了個平手。除俄羅斯以外,清軍的確沒有一個等量級的對手,所以看起來很強大。同時,因為已經是東亞最強的了,所以清軍也沒有什么技術變革的沖動或壓力。當時清軍的精銳部隊有一半兒已經是使用火槍了。清軍還有炮,尤其是仿制或購買的紅夷大炮,這就已經足夠了,許多對手什么都沒有。所以清朝并沒有什么壓力去主動開放,也沒有什么學習的沖動。

此前,明朝的對外開放很大程度要歸功于傳教士,而到了康熙年間,禮儀之爭的問題開始出現并激化。早先來的傳教士都認為,中國人祭祖不算是偶像崇拜,這個禮儀是可以被包容的,但是后來的羅馬教廷卻不這么認為,他們堅持祭祖就是搞偶像崇拜,中國人凡是入教就不能祭祖,這就一下子把交流的渠道掐死了,雙方均無法做出妥協。最后的結果就是,清朝在雍正時期完全禁教,而羅馬教廷以及西方傳教士的勢力也基本退出了中國。傳教士基本撤走了,雖然中國的皈依者還在秘密信教,但東西方的主要交流媒介卻沒有了,所以清朝也不可能開放。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明朝在中后期雖然也有海禁,但是明朝的政府官員比較喜歡玩忽職守,海禁執行得不徹底,所以當時沿海的商業走私還是很活躍的。但到了清朝這樣一個游獵民族建立的王朝,他們對于海外貿易是一點興趣也沒有,而且他們認為,只要沾上商業就不是什么好事兒。所以清政府對這種工商業貿易是根本輕視的,也正因如此,清朝的官員真正把海禁給嚴格執行了。多數時候只有廣州一口可以進行貿易。相對于明朝,清朝是一個更加內向的王朝。

綜合起這幾個因素后可以發現,清朝在開放問題上存在極大的缺陷。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它靠著內陸的經濟增長也達到了一個傳統社會的高峰——康乾盛世。而在康乾盛世的尾巴上呢,英國人來了。

英國人當時來華有兩個目的。其一是來炫耀一下他們的工業文明,他們工業革命的成果。所以他們帶了大量的禮物,不僅有中國人特別喜歡的光學儀器(中國人特別喜歡光學儀器,當年利瑪竇就是靠這玩意兒打開了傳教的門路),還有玻璃制品、各種鐘表,以及最先進的槍炮。他們把這些都送給中國人,讓中國人看看英國人有多厲害。其二就是商量通商事宜,英國人希望中國可以按照西方規矩進行交流和貿易,希望能跟中國平等經商,通過行商來開展貿易,希望中國人能給英國商人提供一些據點,不要總是限制在廣州一個地方。但很顯然,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關于第一個目的,乾隆連禮物的包裝都沒有打開,看都沒看就直接放到圓明園的倉庫里了,后來英法聯軍還搶走了一部分。也就是說,英法聯軍從中國搶走的不僅僅是中國貨,還有他們自己造的。據說當時馬嘎爾尼曾送給中國幾門速射炮,中國人居然也連看都沒看,呃,中國人還是很牛的??!至于看都沒看的緣故,其實在于后面的原因,英國人要建立平等通商的關系,這個議題從一開始就障礙重重。

英國人剛從廣州登岸的時候,正好趕上乾隆的八十大壽。這個時候一大幫西洋鬼子來了,還帶來了一大堆禮物。當時的兩廣總督認為這些洋人肯定是來拜壽和進貢的,這是好事啊,于是就上報說有遠夷來為乾隆上貢祝壽。乾隆聽說這么遠的人來給他祝壽,也很高興,就同意他們來了。于是馬嘎爾尼一行就進了內地,他們攜帶的禮物都被插上了貢使的旗幟。馬嘎爾尼通過通事翻譯也知道了插旗幟的意思,其實他哪里是來祝什么壽的,但他裝作不知道,因為若是一開始就把來華的真實目的說破,那么他們也許就見不到皇帝,啥事也辦不成了。后來一部分禮物走大運河北上,另一部分則走海路,從大沽上岸,再走陸路一直到承德,因為乾隆的壽辰慶典是在承德避暑山莊舉行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亭县| 清苑县| 亳州市| 南岸区| 怀化市| 仲巴县| 天峻县| 祥云县| 宝鸡市| 安乡县| 顺义区| 石阡县| 安陆市| 三河市| 贡山| 鄯善县| 天门市| 临城县| 石屏县| 满洲里市| 调兵山市| 长武县| 灵山县| 芮城县| 金门县| 华亭县| 佳木斯市| 石楼县| 湖南省| 略阳县| 丰县| 柳州市| 彰化市| 大洼县| 昌乐县| 玉林市| 东兰县| 祁门县| 建始县| 潼关县| 韩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