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快要見皇帝之前,有個關鍵問題解決不了,就是跪拜的問題。中國人堅持,外夷見皇帝必須下跪。英國人不愿意下跪,他們認為自己見本國的君主也只跪一條腿,若是要跪兩條腿,還得磕頭,這絕對是無法接受的。于是雙方之間就起了摩擦,拼命交涉,和珅親自出面都不行。后來馬嘎爾尼想了個辦法,讓了一步,稱英國使節到朝中覲見皇帝時可以行三跪九叩禮,但是和砷也得按照英國的禮節向英王行禮——馬嘎爾尼隨行帶了英國國王的畫像,要求和珅代表中方大臣向英王的畫像行禮,這樣兩國就扯平了。但在當時的中國,怎么有人敢給一個夷人的國王下跪呢,誰也不敢,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中國人當時的世界觀是天下觀,天下的中心是中國,而中國亦是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應該向中國朝拜,不來也就算了,來了就必須得朝拜。當時沒有外交部,這些事都歸禮部管,這些朝貢禮儀都是國家禮儀,是不可動搖的。所有的外藩在名義上都是中國的臣子,哪里會有一個朝中大臣,特別是像和珅這樣的人物,會給一個夷國國王的畫像下跪呢?所以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拉倒。
最后,馬嘎爾尼一行還是見了乾隆,乾隆也就沒有要求他們必須雙腿下跪,權當他們是化外之人不明禮儀,唱個大喏就算了,這樣禮儀之爭才基本告一段落。但是有些人,按現在的網絡語言來講,特別喜歡意淫,而且超級會意淫,硬說英國人跪了,還說他們本來不想跪,但后來見到乾隆天威,馬上就撲通一聲雙膝跪倒。話說回來,乾隆沒有迫使英國使者按照中國的禮儀下跪,還接見了他們,并和他們說了話,這似乎很大度,但事實上他是非常不高興的。所以后來英國使者的要求全遭到了拒絕。乾隆給了他們一些賞賜,其中最珍貴的就是乾隆御筆書寫的“福”字,然后傲慢地告訴他們,我們天朝物產豐盈,不需要和你們通商,你們回去吧。
雖然雙方到最后仍然客客氣氣的,但實際上,馬嘎爾尼的這次訪華徹底失敗。不過,馬嘎爾尼也收獲了一批副產品——他在內地走了很多地方,當時沒有照相機,但是他隨行帶了很多畫師,他一路觀察過去,做了很多記錄。他甚至還去了許多海防要塞,那些炮臺什么的,他都看過了。在馬嘎爾尼來之前,歐洲還流傳著關于中國的神話。馬可·波羅以后,歐洲關于中國的神話很厲害,東來的傳教士也一直在建構這個神話。歐洲有段時間盛行重農主義,因此中國的神話傳得更為厲害,歐洲人一直以為中國很強大、很富足。但馬嘎爾尼在中國經過細心觀察后,發現根本不是傳言中的那么回事兒。中國并不富足,窮人非常多;而且也沒有一種合理的審判制度,官員喜歡貪贓枉法、胡亂斷案,國家沒有嚴格的法律制度;軍備則是一塌糊涂,雖然說八旗和蒙古士兵的裝備看起來還是有模有樣的,但海防的炮臺和那些守炮的士兵等都是擺設,這些炮既不能升降,也不能瞄準,要打的話,只能打一個地方——后來在鴉片戰爭中,英國軍艦也見識到了中國海防炮的這個特色。
馬嘎爾尼一行回國后,依據在中國的沿途見聞整理出版了大量的筆記、圖畫和資料,這讓西方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一個外強中干的中國。所以,如果沒有馬嘎爾尼使團的這次來華,那么鴉片戰爭還不會那么早地發生。當然,后來還有一些居心不良的傳教士,以及懷有其他目的的人也來了,進一步把一個真實的中國介紹給西方人。當時中國也沒有什么保密的概念,其實中國近代好像一直都沒有這個概念,后來日本人還可以跑到中國的海軍軍事基地隨便照相,以至于現在我們看到的當年北洋水師各軍艦的倩影都是日本人拍照留存的,我們自己則沒留下。總之,通過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徑,中國的情況逐漸為西方人所了解。1816年,英國又往中國派了一個阿美士德使團,這次他們沒見到皇帝,什么事都沒干成,但是在此以后流傳出一個關于外國使節不跪拜的段子,并且逐漸發展成兩個神話。
一個神話就是說,外國人的腿是直的,沒膝蓋,跪不下來。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美國特使華若翰才對這神話進行糾正,說外國人不是不能跪,他們也能跪,但只向上帝和女人下跪,不向中國皇帝下跪。林則徐禁煙的時候,還信這個事兒——外國人的腿是直的。也就是說,我們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實在禁煙之前對外國的情況仍然很糊涂,一味相信只要把外國人打翻在地,他們就站不起來了,因為他們沒膝蓋。當時中國人還傳言,雖然洋人槍炮厲害,但我們可以和他們肉搏,讓他們放馬過來,靠中國武術搞貼身短打就行。我們中學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馮婉貞》,這個馮婉貞是北京郊區的一個女獵戶,課文說她跟侵略軍進行了一場搏斗,就是靠近戰、夜戰,使洋人的槍炮不能發揮作用,然后就把侵略軍打敗了。其實這就是一個神話,被后人虛構出來的神話。
另一個神話是說,洋人吃牛肉粉為生,如果沒有中國的茶葉或是大黃,那么他們就會因大便不通而脹死。所以我們只要不給他們茶葉和大黃,那他們就完了,我們就能不戰而勝之。這種神話像林則徐這樣的官員都相信,老百姓就更信了。不過,在中西方發生商業往來以后,英國人在一百多年里,從中國進口的最大宗商品確實就是茶葉。因為英國當時最發達,茶葉在英國從最早的高檔消費品逐漸普及到勞苦大眾,最后全民都要喝下午茶,甚至必須喝下午茶,一到下午茶時間,全英國的人都會停止工作去喝茶。而當時茶葉最主要的來源就是中國,英國人來中國主要是買茶葉,銷量非常大。到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已經是以千萬磅計,但是通商的地方只有廣州。而且中國人出口的茶葉質量越來越惡劣。開始是把茶葉老老實實地賣給人家,后來茶商開始往收購上來的茶里摻泥土或沙子,再后來茶農也開始摻,最后搞得英國人苦不堪言。英國人的茶具中有種器具叫籮,就是因為當時的英國人被中國人逼得沒辦法,不得不用籮來把茶葉中的沙子、泥土篩出去,要不然就沒法喝。此外還有洗茶的程序,得把茶洗一遍。實際上到鴉片戰爭前夕,中英貿易在茶葉問題上已經有了很大的積怨。所以一度有英國人說,什么是鴉片戰爭,根本就是茶葉戰爭。當然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的確是因鴉片引發的戰爭。
而中國人當時對英國人的商品也的確沒什么需求。英國人當時往中國輸入的毛織品、紡織品、玻璃等都沒什么銷路。唯一比較好出售的是鐘表這一類,但在當時的中國,這些制成品畢竟屬于只有上層人物才能消費得起的奢侈品。還有鼻煙,這也是專屬上層人物享用的。就靠出口這些玩意,貿易怎么能平衡呢?此時中國出超,英國入超,而且差距很大,英國必須拿足額的貨幣來填補貿易缺額,于是英國人常常拿白銀到中國來換茶葉。貿易的不平衡對英國人來說是個大問題,作為一個以商立國的國家,這個問題帶來的后果是很嚴重的。而且英國以商立國的理念已經發展到極致,英國人明確表示,他們政府的目的就是促進貿易,保護經商。這與后來戰爭的爆發存在密切的關系。
而在這邊恰恰是一個對商業不在乎的王朝。中國在此時基本不征收商稅,只對一些商品收過路關稅。而且把對外貿易的活動區域限制在廣州這樣一個非常小的地方,采用我們所講的十三行制度進行管理,也就是公行制度。這種公行就是一種貿易商行,其實當時不止十三家。在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其實在中國沿海四個地方設了貿易口岸,分屬江南省(主要轄今天的江蘇、上海和安徽)、浙江省、福建省和廣東省四地,但實際上做起來的主要是寧波和廣州。到了1738年后,寧波這個口岸也逐漸被廢掉,只剩下廣州一口。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朝政府宣布確立廣州一口貿易政策,同時下令關閉寧波等港口,限令外商僅能在廣州一口貿易。
這種制度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其實在北宋的時候就有這種制度,即市舶司制度。政府需要對進出口貿易進行管理,但是官員又不想管、懶得管,于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委托給商人辦理,最后,進出口貿易的具體手續都由商人處理,外商也由商人接待,官員只負責監督。在公行制度下,招待、管理外國商人的相關事宜都是由公行來管,商人設置夷館安排外國商人居住,貿易結算以及征收關稅等事務也都是由商人打點。當時全國只有廣州一口有海關,這個海關隸屬于朝廷的內務府,所以關稅收入屬于皇室的私家收入,而這些收入主要用來購買西方的鐘表——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鐘表館里的藏品大多是從這里買進來的。但皇家其實也要不了太多這些玩意兒,購買一部分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了,因此皇室也不鼓勵貿易。當時所有的對外貿易只是為了滿足皇室對西方各種奇技淫巧、各種小玩意的需要,他們就這么一點追求。但是英國人卻把商業當成了他們立國的命脈。因此,中英貿易從一開始就顯得麻煩,兩邊滿擰。這種情況在今天應該是很難想象的。
在那個時候,主管海關的中國官員沒什么需要具體操辦的事務,他們對于進出口貿易毫不在意,只要商人按時交錢就行了。商人若是在交錢時打了折扣也不要緊,因為官員隨時可以用各種借口對他們進行勒索。所以公行的商人有的很富,有的很窮——會打點上官的、機遇好的就會暴富,有的三兩下子就被弄破產了。他們這些官商所定的一些規矩也挺好玩的。通事、外國水手和商人等都是由他們來管理,其實大部分時間他們也是稀里糊涂,所以我們常常會看見一些很奇怪的記載,他們制定了很多規矩,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比如說不能把夷婦帶來,也就是說洋人可以來,但不能帶老婆,也不能招娼。因為禁止攜帶夷婦,所以當時廣州一帶已經發展起專門以洋人為客戶的娼妓業,我們當時管這些專做外國人生意的妓女叫“咸水妹”。可是這是禁不了的呀,于是行商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果官員發現有洋人買春,一般會對洋人進行懲罰,但這種懲罰也就是裝裝樣子。而通事,也就是翻譯,在交通中西時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當與官員打交道時,這些通事常常胡亂翻譯,比如官員會罵洋人“你他媽的混蛋,不像話”,而通事就會告訴洋人這是中國官員在向他問好,在問候他的家人。反正是胡說八道。最后懲罰的時候,說是要打,但也不是真打。所以說名義上官府對進出口貿易是在監督,出現問題時也會對當事人進行責罰,但這些舉動都是演戲、裝樣子。這種戲碼一直演到鴉片戰爭前夕。
鴉片——打破中英貿易結構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