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3選擇:尋求“協同”原則 思維模式和步驟(6)
- 第3選擇:解決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
- Stephen R.Covey
- 5571字
- 2017-09-26 21:00:30
這不過是隨后幾年艱難的青春歲月里他為女兒提供的無數次“心理空氣”中的第一次。如今,小女孩已經成長為一位冷靜的,對自己、對父親的愛充滿自信的女人。他愿意找到她,愿意重視她的內心流露而不是將自己對現實的觀點強加于她,正是這一點幫助她打下了堅實的人生基礎。
我希望你將這一思維模式牢記在心——“我找到你”。當你與他人的關系出現壓力和緊張的時刻,當壓力過高、信心過低的時候,當下一步完全不明朗的時候,當圍墻高高筑起的時候,做一個同理心實驗吧。
·對另一方說:“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與我不同,讓我聽聽你的想法。”
·用心理解,集中全部注意力,專注傾聽。不要判斷、評價、分析、注解、建議、憐憫、批判或辯論。發言者不需要你支持他那一方,他們唯一需要的是你對他們的積極關注。
·保持安靜。你不必給出答案、意見、解決方案或“決定”。釋放自己的全部壓力,坐下來傾聽即可。
·開口的唯一目的是保持傾訴的流暢性。說諸如“多告訴我一些”、“繼續”之類的話,或者只說“嗯”。
·對情緒保持密切關注。要肯定對方的感受:“你一定對此感到難過(氣憤、受傷、擔心、焦慮、失望、迷惑、被背叛、迷茫、猜忌、懷疑、煩惱、灰心)。”
·使用“發言權杖”——不管是字面上的還是比喻性的——這樣做可能會有幫助。
·記住,你在聽一個故事。去看電影的時候你不會打斷劇情,不會與劇情爭論,也不會跟銀幕頂嘴。(真這樣做的話你會被請出去的——那可真是謝天謝地了!)你會沉浸到劇情中,對現實的感覺會暫時停止,你幾乎處于恍惚狀態。
·做好學習的準備。如果你夠坦誠,你會獲得領悟,獲得思想的升華和觀點的完善。改變觀點是因為你獲得了更多的信息——而不是意志薄弱的象征。
·確保完全理解。如果有需要,把你聽到的故事復述給對方聽。講出你聽到的內容,講出你的感受。問問講述者,你是否已經完全理解他想要表達的意思。如果沒有,繼續努力,直至他滿意為止。
·表示感謝。受邀進入他人的思想與心靈是莫大的榮幸。你會切實從中受益,因為你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部分真理。正如約翰·斯圖亞特·密爾所說:“假如有人對公認的看法提出質疑,我們要為此感謝他們,并敞開我們的心靈傾聽他們,慶幸有人做了我們應做的事。”
了解如何在沖突中注入“心理空氣”了嗎?如果對方在實驗過程中的某一刻改變對你的態度,也想傾聽你,不要感到詫異。如果你肯用心理解他們,他們也會愿意聽你的故事。在這種情況下,你就真正走上第3選擇的道路了。
思維模式4:我和你協同
最后這種思維模式關乎的是找出一種更好的從未想到過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擊的循環。
我將這一思維模式稱為“我和你協同”。如我們所見,協同是一個真正創造第3選擇的過程。它關乎力量、創造力與創造更美好現實的激情,因此我也稱之為“創造型思維模式”。
上表表明,協同模式與攻擊模式是截然不同的。“我攻擊你”的思維模式是“我對你有成見”與“自我防御”這兩種心態必然的邏輯結果。這是一種破壞性模式——它破壞了親情、友情、企業、家庭、組織、國家乃至你的未來。如果我以這種思維模式看待你,那么就會看到一種成見,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你代表著一種思想意識,我無法忍受“你”,因為“你”全都是錯誤的。或者你作為一位妻子、丈夫、搭檔或家庭成員威脅著我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價值。當我以這種思維模式對待你時,我會說什么呢?“我會找你算賬的”、“這里容不下我們兩個——要么你走,要么我走”。
我可能會憐憫你,可能會試著改變你,讓你用我的觀點思考,但本質上說,你依然只代表某種我無法忍受的東西,我會選擇忽略你、嘲笑你或貶損你來捍衛自己。最后一步就是直接攻擊:我必須打倒你。光我贏是不夠的:你必須被擊潰。1加1等于0,因為我們玩的是歸零游戲。我們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呢?你和我在一起,除了戰爭,不可能產生任何其他結果。
在攻擊思維模式下,最好的結果就是妥協,也就是我們雙方都會有所失。妥協就是1加1等于1.5。妥協不是協同。妥協一向聲譽良好,人們認為達成妥協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妥協不是協同。
相比之下,與“我攻擊你”對立的“我和你協同”思維模式,是“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以及“我找到你”思維模式的必然結果。一切始于對自己、對你的真正尊重:套用馬丁·布伯的說法就是,我遇到你,卻不利用你。接下來就是同理心階段,在這一階段要下定決心找出并理解真理的各個側面。直到每個人都完全理解彼此的思想與情感之后,我才會繼續協同下去。國際知名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奧拉西奧·法爾考教授是這樣說的:“我用自己的行為展現自己,你不必怕我。你不必自我防御,因為我沒有攻擊你。你不必展示你的強權,因為我也沒有這樣做。”
現在,問問你自己:攻擊型思維模式讓你的事業、你的國家、你的家庭付出哪些代價?相反,致力于尋找第3選擇的協同思維模式又為你的事業、國家和家庭帶來什么益處?
你可以自己回答這些問題。但是請先想一想,如果在南非火車站那個決定命運的夜晚,圣雄甘地屈服于攻擊思維模式,會發生什么?他自己以及印度的未來將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還有,如果為女兒的學校取消音樂課而煩惱的娜迪亞對老師發動攻擊而不是與她協同,又會發生什么?再有,如果日本制造商視威廉·愛德華·戴明為外來入侵者而以文化抗體攻擊他,結果又會怎樣?
日語里將攻擊思維模式稱為“氣合”(kiai),表示集中力量阻擊或摧毀敵人,并通常以一聲暴喝為象征。相反,協同模式被稱為“合氣”(aiki),表示開放心胸,將自身的力量與對手的力量進行非抵抗的結合。在協同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武藝被稱為“合氣道”(aiki-do或the way of peace)。在合氣道中,你將自身的力量結合對手的力量來化解沖突,甚至出人意料地產生更強大的力量。幸運的是,有著合氣道思維模式的日本工業遇到了美國的戴明,由此創造了歷史。
杰出的合氣道大師理查德·穆恩這樣說過:“在合氣道中,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對抗別人的力量。永遠不要反對別人的信仰或思想,這才是化解沖突的正途……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他人的思維、力量與心靈,并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樂觀并隨機應變,從而帶來形勢的改變。”
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真正的協同需要的是“合氣”而不是“氣合”,需要的是真正的尊敬與同理心而不是阻擊與進攻。
協同過程
除了缺少適當的思維模式,協同的第二個障礙是缺乏技能。協同是達到第3選擇的過程,了解這一過程是如何起作用的很重要。截至目前,我已經探討了協同思維者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構成第3選擇思維的模式。從現在開始,我要討論的是協同思維者需要具備的技能。
孩子天生具有協同的能力。我們生而具有創造型思維模式。一位朋友告訴我,他觀察自己的兩個小兒子和伙伴們用幾個食品盒、一些被風吹落的櫻桃(代表人)、一堆石子和一塊香蕉皮(國王的宮殿)建起一座小城堡。他們彼此講述著關于這個偉大文明的精彩故事,并不斷創造著新的故事。他們在故事里加入了許多情節,包括政治、戰爭、經濟、愛情、嫉妒,還有激情。
孩子是天生的夢想家,可以創造世界。隨著年齡的增長、術業的習得,我們往往會遺忘那些我們曾經用來創造世界的技能。但這些技能永遠不會消失,人們在情急之下往往會做出令自己驚訝的第3選擇。危機能夠促成第3選擇思維的產生,就像在1970年4月那次不幸的登月任務中,在阿波羅13號出現事故后所發生的事情一樣。在阿波羅13號的服務艙發生爆炸之后,受損飛船內的3位宇航員由于呼出的二氧化碳的累積,逐漸開始窒息。電能的中斷迫使宇航員們從指令艙轉移到登月艙,然而登月艙的設計并不能同時供應3個人所需的氧氣。二氧化碳過濾器逐漸耗竭,也就意味著宇航員正面臨死亡的困境。指令艙內有很多正方體過濾器,但它們與需要圓柱體過濾器的登月艙系統并不匹配。這是一個典型的兩種選擇困境:必須將正方形的物體固定在圓孔中。
“絕不能失敗!”登月任務地面指揮官吉恩·克朗茨命令。必須尋找第3選擇。從宇航員們手頭可以利用的材料(保鮮膜、膠帶、紙板、橡膠軟管)出發,地面技術人員立即制作出一個像郵筒一樣可以將不匹配的過濾器連接起來的裝置。臨時解決方案的細節通過無線電傳送給宇航員,宇航員們照樣做了一個裝置。裝置起效了。
在這個案例中,第3選擇產生于生死攸關的情況下,當然這是一種極端情況。不過,在阿波羅登月團隊的協同行為中,我們能得到什么體會呢?我們認識到,第3選擇是可以迅速出現的。而且,我們還可以利用我們現有的資源來創造第3選擇——并不總需要額外的或不同的資源。我們再次認識到,大多數兩難困境都是虛假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認識到,當人們完全托付于彼此時,就能夠取得奇跡般的協同效應。
我們已經了解到,有時危機會促成協同。但是協同的達成并不一定需要危機。如果有正確的思維模式,可以通過四個步驟有目的地達成協同。
協同的四個步驟
1.我問你:“你愿意尋找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嗎?”這一革命性的問題可以緩解對方的防御心理,因為我并沒有要求你放棄你的想法,完全沒有。我只不過在問,我們是否能夠找到一種比你我的想法更好的第3選擇。這是一個思維上的實驗,僅此而已。
2.接下來我問你:“‘更好’是什么樣子的?”問話的目的是明確需要做的工作,達成令雙方都滿意的成功標準——一個高于我們原有需求的標準。
3.一旦明確了成功的標準,我們便要開始試驗可能滿足標準的解決方案。我們建立模型、集思廣益、逆向思考,暫時不做任何判斷。接下來我會介紹幾種試驗方法,但是一切協同都有賴于我們對各種自身的極端可能性進行的試驗。
4.群情振奮時,我們便知道協同已經達成。猶疑與沖突不復存在。我們不斷努力,直至體驗到那種代表著成功的第3選擇的創造性活力的爆發。協同出現的時候,我們絕對會知道。
有許多專家精于“沖突消解”。但是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沖突消解往往意味著議定一個停止沖突卻不帶來新突破的低水平和解。第3選擇不只是停戰協議,也不只是妥協——它關乎建立一個比“一方”或“另一方”更好的嶄新的現實。它既不是第1選擇,也不是第2選擇,而是第3選擇。
讓我們深入探討協同的幾個步驟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進行的。
步驟1:以第3選擇的思維模式提問
協同過程的第一步是提出第3選擇的問題:“你愿意尋找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嗎?”
這是一個改變一切的問題。如果答案是“愿意”,那么談判瞬間就會變得沒有必要,這樣的答案必定會引導我們走向和解。如果答案是“愿意”,沖突的張力將會釋放。在低信任度的情況下,人們說出“愿意”可能會非常猶豫甚至勉強。但這是遠離強硬立場、朝著充滿希望的解決方案邁出的第一步。
真誠發問需要對自我思維進行再訓練。不要再將自己視為一切智慧的客觀而正確的思想源頭。必須在相互尊重、珍視差異的思維模式內思考。必須深刻理解“兩個人意見相左但又同時正確”這一矛盾現象。
此外,千萬不要只將自己視為某一方的代表。必須超越我的不滿、我的立場、我的思想、我的團隊、我的公司或我的政黨。我不是過去的犧牲品,我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能夠塑造自己命運的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可以選擇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我必須自愿停止對解決方案先入為主的觀念。(請注意,我說的是“自愿”。)我必須對我從未想過的可能性敞開心扉。我必須做好準備,踏上協同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因為從本質上來講,協同是不可預測的。
“你愿意與我一起尋找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嗎?”
“愿意,但我不明白什么是更好的解決方案,而且我是不會妥協的。”
“我不是要你妥協。我只想問你是否愿意和我共同創造一種比你我能想到的更好的東西。它并不存在,需要我們共同去創造。”
如果沒有適當的思維模式,我永遠不會提出第3選擇問題并重視它。我永遠不能超越自己的心理限制。
但是,如果沖突的另一方不以這種方式思考,該如何做呢?如果他們的思維方式是不信任、不尊重、盲目而偏頗的,又該如何做呢?
當我向他們提出第3選擇的問題時,他們可能會因此而卸下防御。我愿意敞開心扉尋找一種新的可能性,這可能會令他們驚訝。他們往往會覺得有趣而好奇,甚至摸不清我到底在干什么。但如果我從尊重出發,真正去尋求了解對方利益和立場的方法,那么無論有多么狐疑,他們的回答通常都是“是的,當然”。記住,如果我不能深刻理解他們,不給他們傾訴的機會,那么他們很可能會拒絕我關于新的解決方案的任何提議。他們是有充足的理由這么做的。
從我的個人經驗來看,幾乎所有案例的結果都令人驚訝。我看到過積怨多年的問題在一個小時內被解決,而且不僅問題得到了解決,沖突雙方的關系也得到了改善。我知道,當雙方真正開始相互諒解并尋求一個比相互攻擊更好的解決方案時,激烈的沖突就會戛然而止。
記住,當你提出第3選擇的問題時,你并不是要求他們放棄觀點或立場。你們只是共同做一個思想實驗,問問其他的可能性。為了完成這個實驗,你們都需要暫時將自己的立場擱置一旁。
勝利令人開心,但贏的方法不止一種。生活不是網球比賽,不是只有一方球員才可以贏球。雙贏的可能性令生活更加激動人心。人們有能力共同創造出一個令雙方都滿意的新的結果。正因如此,協同過程應從這樣的問話開始:“你有沒有興趣去尋找一個令我們都滿意的雙贏的解決方案?”
步驟2:界定成功的標準
你是不是經常為人們爭吵的東西而感到驚訝?因為人們的沖突點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國家之間為了一丁點兒毫無利用價值的土地而大動干戈。夫妻之間為了誰收拾碗碟而爭吵,甚至離婚。公司之間為了一些瑣事甚至破產。
然而沖突點通常并不是關鍵。一般來說,嚴重沖突的背后都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套用我的朋友克萊頓·M·克里斯坦森教授的說法:真正要做的并不是解決沖突點,而是轉變導致沖突發生的思維模式。
當巴勒斯坦人聚集在一起抗議新的以色列人定居點時,定居點本身當然并不是問題所在。真正要做的是改變人心。關于公平、正義等原則的深層次之爭可以上溯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心靈的沖突可以說是最難解且最棘手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