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食——吃喝慎防“病從口入”(4)
- 細節(jié)決定健康:影響健康的118個家庭生活細節(jié)
- 李浩然
- 5089字
- 2018-09-25 16:51:15
18.健康的人都喝湯,喝湯的人未必都健康
精彩導讀
1.喝湯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減肥
2.怎樣喝湯才健康
3.雞湯營養(yǎng)也一般
湯在我國的歷史相當悠久,古時有不少文字記錄的湯譜,特別是我國的中醫(yī)學,常用各種湯來治病與健身,《本草綱目》、《千金方》、《飲膳正要》、《神農本草經》等醫(yī)學經典中都有不少關于湯液治方的記載。
每個家庭的餐桌上都少不了湯,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證明,許多湯有著營養(yǎng)醫(yī)療的功能。運動員在參賽前喝些肉湯,可以養(yǎng)精蓄銳,提高競技能力;身體虛弱的人喝點人參湯,可以更快地恢復健康。
美國一些營養(yǎng)專家對官方3次飲食普查和6萬多人飲食情況進行逐一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營養(yǎng)良好的人大都是經常喝湯的人。
新近醫(yī)學研究還表明,喝湯有利于減肥,如午餐喝湯比吃其他營養(yǎng)食品要少攝入50卡熱量。假如在10個星期內堅持每星期喝上4次湯,那么肥胖者的“超重部分”即可平均減少20%左右,如今許多肥胖者已把喝湯視為減肥良方。
那么湯怎么喝才健康呢?湯的科學制法以煨湯為最好,因為煨的原料不經燙、燜、炒等方法處理,直接入罐煨,營養(yǎng)成分損失較少,可保持原汁原味。此外,煨湯時的原料是冷水入罐,先用中火加熱,后用小火、微火將湯煨好,中途不添水、不停火,讓原料內的蛋白質、脂肪等可溶有機物向外滲出,特別是營養(yǎng)補品更宜用煨法。
湯雖然是好東西,然而喝湯的時機不對,也是不利于健康的。俗話說,“飯前喝湯,勝似藥方”。因為從口腔、食管到胃、腸,乃是食物的必經之道,先喝幾口湯無異于加點“潤滑劑”,可使食物順利下咽,以減少硬食物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
而飯后喝湯卻是不良的喝湯習慣,當然這是對于那些害怕肥胖的人士來說的,因為飯后喝湯是最容易發(fā)胖的,而且也不健康。為什么呢?
一方面,飯已經吃飽了,再喝湯容易導致營養(yǎng)過剩,造成肥胖;另外,最后喝下的湯會把原來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釋,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有專家指出,“午餐時喝湯吸收的熱量最少”。所以,為了防止長胖,您不妨選擇中午喝湯。而晚餐則不宜喝太多的湯,否則快速吸收的營養(yǎng)堆積在體內,很容易導致體重增加。
除此之外,美國營養(yǎng)學家還發(fā)現(xiàn),喝湯速度越慢越不容易發(fā)胖。如果延長吃飯的時間,就能充分享受食物的味道,并提前產生已經吃飽的感覺。喝湯也是如此。慢速喝湯會給食物的消化吸收留出充足的時間,感覺到飽了時,就是吃得恰到好處時;而快速喝湯,等您意識到飽了,可能攝入的食物已經超過了所需要的量。
因此,一些害怕發(fā)胖的人士應盡量避免以上兩點不良的喝湯習慣,但是一些想要增加點脂肪的人來說,不妨試試這些“偏方”。
然后我們再來談談一些人喜歡用雞湯來進補的誤區(qū)。
雞湯歷來被人們當成是營養(yǎng)佳品,但現(xiàn)在一些營養(yǎng)學家證實,雞湯的營養(yǎng)價值并不高,而且很多人只喝湯卻把燉過的肉棄之不食的做法也不妥。
雖然經過了長期的煲制過程,但是雞湯里卻只含有從雞油、雞皮、肉與骨中溶解出來的水溶性小分子物質,除此之外就是油和熱量,嘌呤(有機化合物)的含量也很大,客觀上來說并不營養(yǎng)。
多喝雞湯其實是攝取更多的動物性脂肪的過程,事實上雞湯里的雞肉才是營養(yǎng)豐富的寶貝。此時的雞肉已經被燉得很爛,容易消化,營養(yǎng)也利于被吸收。因此吃湯里的雞肉,適當喝一些湯當做調味,才是科學有效的滋補良方。要注意的是,某些患者并不適合飲用雞湯,例如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患痛風的人、胃酸過多的人、患有膽管疾病的人、患有腎功能不全的人等都不適合飲用。
湯作為健康進補的飲品,只有正確地飲用才能帶來積極的效果。因此我們才說——健康的人都喝湯,喝湯的人未必健康。
19.清晨一杯清水,勝過靈丹妙藥
精彩導讀
1.清晨喝杯清水有好處
2.請不要用其他的水代替清水
在很多時候,人們早晨起床的時候會感到口干舌燥,抑或是沒有食欲、頭昏腦漲。這都是因為睡覺的時候臥室是封閉的,渾濁的空氣造成了身體不適。
有一個妙方不用買昂貴的藥物卻能消除上述不適,想知道是什么嗎?那就是——清晨喝杯清水。
怎么,太簡單了?有沒有效果,看看下面的科學解釋您就會嘆服了!
首先,飲進的水能洗滌機體,清除污染。環(huán)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種類繁多的有害有毒物質,有的通過生物鏈的連鎖反應和濃縮積累,最終進入我們一日三餐所必需的糧、菜、果和肉、蛋、奶中;有的通過呼吸道和皮膚直接侵入機體,在人體內蓄積造成潛在的毒害。晨起飲進的水能有效地清除這些污染物質,保證細胞的新陳代謝。
清晨,胃內食物已經排空,隨著身體的運動,水在胃內如同清潔劑蕩滌著胃壁的殘渣,病原菌因此無處安身,難以形成致病的群體,失去了興風作浪的機會。即使有炎癥的胃壁,經過每日清晨的洗滌,自然也會減輕癥狀。水在胃內做短暫的停留,除少量被吸收外,80%以上在小腸內被吸收入血液。新飲進的水約經過21秒鐘就能到達身體的每一個角落,促進全身的吐故納新。
其次,飲進的水能滋潤機體,稀釋血液,降低血黏度,有效地避免心腦血管病患者在上午發(fā)生意外,預防心臟病和中風;能稀釋尿液,使積蓄一夜的固體毒物溶解于尿液中排出,既沖洗了尿道,預防尿路感染,又可預防尿路結石,還能及時排出致癌物質,避免膀胱癌的發(fā)生,并且還能保持皮膚滋潤而富有彈性,保護皮膚,達到美容的目的。
再次,水通過小腸,除大部分被吸收外,剩余部分進入大腸分成兩路:一部分被腸壁繼續(xù)吸收入血;另一部分成了糞便的稀釋劑,保證排便順利,有效地防止便秘。同時,還可減少痔瘡的發(fā)生。
此外,飲進的水中還含有不少的氧氣,能夠緩解身體缺氧的癥狀。
有人問,我不喝清水用其他的水(飲料)代替可以嗎?答案是否定的。為什么呢?因為清水是最好的溶解劑,它能夠有效地溶解上面提到的一些毒素和血液、腸道垃圾,并將之帶出身體,而其余的水,如茶水、果汁等就不具備這樣的功效,相反還有可能造成更多的垃圾沉淀,有害而無益。
晨起先飲水,對機體既是一次及時的補償,又是一種有效的凈化。這已是醫(yī)學公認的健康生活習慣,值得我們大力去實踐。
20.要吃放心菜,清洗有講究
精彩導讀
1.蔬菜應先洗再切
2.大白菜心也要認真沖洗才能吃
3.雞蛋也需要清洗
蔬菜是人體攝入維生素最重要的來源之一,是生活飲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及經濟時代的到來,一些科學技術的應用,使得蔬菜的食用安全越來越受家庭的關注了。
事實上一些人在居家過日子的時候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甚至采取了多種預防措施,例如用一些專門的洗滌劑來清洗蔬菜上的殘留農藥,將蔬菜反復洗滌等等。這樣做盡管能夠解決一些食用蔬菜的安全問題,然而卻是治標不治本。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人們忽略了一些在洗滌蔬菜時的小細節(jié),讓蔬菜吃起來看似安心,實際上卻不放心。那么,人們常常忽略掉洗滌蔬菜中的哪些小細節(jié)呢?
首先,“先切后洗”與“先洗后切”的問題。
有些人喜歡先把蔬菜切成塊后再洗,以為這樣會洗得更干凈些。其實,這是很不科學的。因為蔬菜被切碎后,它與水的直接接觸面積增大了很多倍,會使蔬菜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維生素C、礦物質以及一些能溶于水的糖類溶于水中而流失,大大降低了蔬菜的營養(yǎng)價值。同時,切碎后的蔬菜也增大了被蔬菜表面細菌污染的機會,留下健康隱患。因此,蔬菜不能先切后洗,而應該先洗后切。
為了洗去蔬菜表面的細菌和菜中殘留的農藥,不妨采用以下幾種簡便易行的洗菜方法:
(1)淡鹽水浸泡:一般蔬菜先用清水至少沖洗3至6遍,然后泡入淡鹽水中浸泡不超過20分鐘,再用清水沖洗1遍。
(2)堿洗:先在水中放上一小撮堿粉,攪勻后再放入蔬菜,浸泡5至6分鐘,再用清水漂洗干凈。也可用小蘇打代替,但要適當延長浸泡時間至15分鐘左右。
(3)用開水燙泡:在做青椒、菜花、豆角、芹菜等時,下鍋前最好先用開水燙一下,可清除90%的殘留農藥。
(4)用日照消毒:陽光照射蔬菜會使蔬菜中部分殘留農藥被分解、破壞。據(jù)測定,蔬菜、水果在陽光下照射5分鐘,有機氯、有機汞農藥的殘留量會減少60%。方便貯藏的蔬菜,應在室溫下放兩天左右,殘留化學農藥平均消失率為5%。
(5)用淘米水洗:淘米水屬于酸性,有機磷農藥遇酸性物質就會失去毒性。在淘米水中浸泡10分鐘左右,用清水洗干凈,就能使蔬菜殘留的農藥成分減少。
其次,忽略了一些看似安全、不用洗滌的蔬菜。
許多人都以為,剝去一層又一層的大白菜心是很干凈的,不需要洗。其實,大白菜從生長至包心需要2~3個月的時間,這期間需要多次施肥、治蟲。加之空氣污染,細菌早就在菜心扎下了根。因此,大白菜心不但不能一剝就吃,而且要用淡鹽水浸泡半小時以上,反復清洗再吃才更衛(wèi)生。像卷心菜、紫甘藍等其他包心類蔬菜也應該這樣處理。
除了菜心之外,人們還常常忽略了雞蛋的清洗。
在日常下廚時,不少人都是不洗蛋就往鍋里或碗里打蛋。一只蛋從下巢到上市,要經過若干工序,蛋的外殼早就浸染了大量細菌。如果不洗就打蛋做菜,細菌就會隨蛋液一起流入鍋中。因此,在打蛋做菜時,一定要先用自來水把雞蛋沖洗干凈。
若想在生活中吃到“放心菜”,一定不要忽視蔬菜在清洗過程中的這些小細節(jié)。畢竟只有洗得干凈,才能吃得放心,健康才有保障。
21.吃豬肉不違反禁忌,營養(yǎng)、健康才能雙豐收
精彩導讀
1.怎樣吃豬肉最新鮮
2.豬肉好吃不要貪
3.豬肉搭配有學問,切莫亂搭配
相信豬肉是大多數(shù)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可以說很多人都有一兩樣愛吃的菜和豬肉分不開。然而,您經常吃豬肉,您吃的豬肉衛(wèi)生嗎?營養(yǎng)價值高嗎?豬肉與其他的菜肴搭配得合理嗎?這些可能是大家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忽視的細節(jié),因此,我們的健康也存在一些隱患。
那么是哪些細節(jié)呢?這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們在食用豬肉之前缺乏一定的常識,錯誤地認為豬肉只要新鮮就一定有營養(yǎng),吃了之后一定健康。而事實上,并非如此。
首先,一些人喜歡吃那些剛剛屠宰的豬肉,認為這種豬肉才是最新鮮、最有營養(yǎng)的。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為什么呢?要知道,屠宰后的豬肉需要經過尸僵、成熟、自溶、腐敗四個階段。而在常溫下,剛屠宰的豬處于尸僵階段,此階段的豬肉干燥、無自然芬芳的氣味,不易煮爛,且食后不易消化。因此經過1~2天后,豬肉進入成熟階段,煮食才最為適宜。
其次,有的人喜歡將豬肉用熱水洗滌,以清除豬肉上面的臟東西。這樣做也是不正確的。因為豬肉的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中含有大量的肌溶蛋白,在肌溶蛋白里含有有機酸、谷氨酸和谷氨酸鈉鹽等鮮味成分。食用前倘若用熱水浸泡,就會使豬肉的鮮味、成分大受影響。因此,正確的做法是用涼水洗滌。
上面提到的都是吃豬肉之前的問題,除此之外,在吃的時候也是有許多細節(jié)要講究的。
豬肉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營養(yǎng)極為豐富,一些人因此喜歡多吃,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首先,孩子不宜多吃豬肉。一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在長身體的階段應該多補充營養(yǎng),故而就大量地給孩子食用豬肉,其實這樣做是不正確的。這是因為,豬肉的大部分成分是脂肪,脂肪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量,因此影響蔬菜、豆類品等其他食物的進食量。孩子正在發(fā)育期間,要求各種營養(yǎng)比例適當。過多攝入脂肪,不但容易發(fā)胖,而且影響孩子的正常發(fā)育。
其次,老人不宜多吃豬肉。要知道造成老年人動脈硬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半胱氨酸,而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在人體某種酸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而瘦豬肉中的蛋氨酸含量較高。老人血管彈性較差,血液黏稠度較高,發(fā)生動脈硬化的比例較大,故不宜多食豬肉。
因此,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對豬肉量的控制,諸如紅燒肉、水煮肉等含豬肉比較多的菜應盡量少吃。
除了食用量的問題之外,最影響健康的就是豬肉在食用過程中的一些搭配問題,也就是一些不能與豬肉配菜或者同食的食物。那么,哪些食物包括在其中呢?誤食了又會給我們的健康造成哪些影響呢?
首先,豬肉不宜與大豆同食。從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觀點來看,大豆中磷的含量很高,它容易與瘦肉中的礦物質如鈣、鐵、鋅等結合,從而干擾和降低人體對這些元素的吸收,而且還可導致氣塞氣滯,形成腹脹。
其次,豬肉不適合與牛肉、羊肝、驢肉、馬肉等肉類同食。藥膳《飲膳正要》中就曾經提到過:“豬肉不可與牛肉同食。”因為豬肉酸冷、微寒,有滋膩陰寒之性;而牛肉則氣味甘溫,能補脾胃、壯腰腳,有安中益氣之功。二者一寒一溫,一冷膩虛人,一補中脾胃,一同食用,會導致各自的食效被抵消。而羊肝呢?中醫(yī)也曾提到過:“豬肉和羊肝共食之,令人心悶。”而豬肉不能與驢肉、馬肉同食是因為它能夠導致腹瀉。
再次,豬肉與一些藥物會發(fā)生反應,例如磺胺類藥物。服磺胺類藥物時忌食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可使磺胺類藥物在泌尿系統(tǒng)形成結晶而損害腎臟。豬肉屬酸性食品,故不宜和磺胺類藥物同食。而且服烏梅、大黃等中藥材時同樣應該禁食豬肉。
這些禁忌,可能有些您是知道的,有一些您不知道。不管怎樣,多加注意,才不至于讓美味的豬肉影響到我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