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少年寒苦,退學養家
- 李嘉誠傳:逆境與抉擇
- 李陽
- 6898字
- 2018-08-24 14:46:23
在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自己逆境的時候,我認為我夠!因為我勤奮,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個信譽。
第一節 勇于擔當,退學養家
父親病逝后,全家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了李嘉誠母親莊碧琴的身上??吹侥赣H的艱辛,李嘉誠選擇輟學出去打工。其實李嘉誠本可以上完中學后再出去打工的,當時他的舅父莊靜庵表示會贊助他讀完中學。但李嘉誠不想依靠別人,他一直記得父親的臨終遺言,他不能讓母親自己支撐這個家,他要替父親把這個家撐起來。于是,他親自去找舅父,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
這個年僅15歲的少年,要提前進入社會,踏上求職之路。
當時香港處于日本侵略者的占領之下,經濟蕭條,再加上正值寒冬臘月,很多商鋪企業都關門歇業。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十幾歲的李嘉誠沒有任何工作經驗。李嘉誠跟著母親沿街詢問,但是沒有一家店鋪愿意雇用這個年歲尚小且身材瘦弱的孩子。市面上不缺年輕力壯的成年人,和他們比起來,李嘉誠沒有任何優勢,他既不是本地人,也沒有好的學歷,自然不會有人愿意雇他。
母親莊碧琴建議李嘉誠找一找居住在這里的潮州人?!俺敝萑丝偸菐统敝萑说摹?。于是李嘉誠經過各方打聽,終于打聽到一家位于上環的黃記雜貨店,這位姓黃的店主也是潮州人,據說當初在潮州居住時離李嘉誠的家不遠,并且還是伯父李云章的學生。李嘉誠本以為這次機會很大,然而當他拿著打聽到的地址找來的時候,卻發現黃記雜貨店早已倒閉。李嘉誠再次失望而歸。
其實李嘉誠可以去舅舅莊靜庵的鐘表公司上班,但是他不想總是麻煩他人,希望可以真正靠自己的力量扛起這個家的擔子。并且,莊靜庵當時也沒有提出讓外甥來自己的公司上班,他害怕李嘉誠因為太容易找到工作而不思進取,想讓外甥多經歷些磨難。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早早輟學出去打工的大有人在,就連莊靜庵自己也是在讀完私塾后就遠離家鄉,到廣州去打拼。那時候的莊靜庵剛剛10歲出頭,比李嘉誠還小。既然他能做到,那么外甥沒有理由不行。所以莊靜庵一開始并沒有讓李嘉誠到自己的公司上班,但是看著外甥和妹妹如此辛苦地找工作而無果,他還是于心不忍,告訴妹妹可以讓嘉誠來自己的鐘表店上班。
那時李嘉誠已經連續找了好幾天的工作了,每天都是早早地出去,等到夜幕降臨才回來,除了疲憊再沒有任何收獲。看著外甥因為走路過多而腫脹的雙腳,莊靜庵心中不忍,于是他再次十分誠懇地告訴妹妹:“讓嘉誠來鐘表店工作吧,讓他學一門手藝總是好的。只要他好好干,以后養活自己絕對不成問題。”
那天李嘉誠失落地回到家后,看見了母親久違的笑容。母親將舅舅莊靜庵的想法告訴了李嘉誠,并且表示支持他去鐘表店工作。聽到這個消息,李嘉誠非常吃驚,他一直明白舅舅的心意,知道舅舅想讓他學會獨立,對于舅舅突然改變主意一事,李嘉誠除了吃驚還有一絲絲的苦澀。找工作的這幾天,他吃了好多苦,被拒絕、被嫌棄,甚至被侮辱了好多次,現在他的雙腳又冷又疼,凍得瑟瑟發抖,他比誰都希望可以不再去看那些白眼,不再去碰那一面面冰冷的墻壁,可是他更明白,人總要學會獨立謀生,想要活得好,就只能靠自己。
于是他拒絕了舅舅的邀請,他告訴母親,他不想太過依賴別人,想靠自己的力量找工作。知子莫若母,莊碧琴怎么會不知道兒子的想法,于是她和兒子約定,同意李嘉誠再去找一天工作,如果再找不到,就去莊靜庵的鐘表店上班。因為當時家里已經揭不開鍋了,她無法給兒子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生活永遠排在骨氣之前。李嘉誠也明白,若是他再找不到工作,那他們一家就真的要餓肚子了。
第二天一大早兒他就出門去找工作了。皇天不負苦心人,中午的時候,李嘉誠終于在西營盤的“春茗”茶館找到了一份工作。茶館的老板也是潮州人,他在聽了李嘉誠的窘困境遇之后起了憐憫之心,決定給李嘉誠一個機會,但是前提是李嘉誠必須找一個有一定經濟實力和信譽的人做擔保。李嘉誠的舅舅莊靜庵完全滿足這樣的條件,因此李嘉誠高興地跑回家,跟母親商量這件事。莊碧琴知道后也非常高興,但莊靜庵那幾天出門辦事了,并不在家。對于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李嘉誠不愿意放棄,他哀求母親同他一起到茶館老板那里說情。經不住兒子的一再懇求,莊碧琴只好答應。
莊碧琴到茶樓后,向老板訴說了家庭的不幸和兒子決定輟學打工的艱辛。茶館老板看李嘉誠也是一個實實在在做事的人,而且又是同鄉,便同意由莊碧琴來做李嘉誠的擔保人。
就這樣,李嘉誠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茶館的小廝。這份工作來得實在太不容易了,所以李嘉誠十分珍惜。上班第一天,莊靜庵送給李嘉誠一個小鬧鐘,希望這個鬧鐘可以幫李嘉誠掌握時間。
為了不遲到,李嘉誠把鬧鐘調快了幾分鐘,他覺得這樣自己才不會誤事。于是,他成了每天最早到茶館的人。而他的這個做法,成功地贏得了老板的信任。
一開始,老板并不放心李嘉誠,以為他小小年紀肯定受不了苦,聘用他只是看他可憐罷了。但看到李嘉誠如此勤快,老板終于安下心來。
第二節 抓住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茶館的工作十分辛苦,每天天不亮就要上班,工作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中間只要客人需要,李嘉誠就要為客人準備茶水和點心,半分歇息的時間都沒有。這樣的工作,對于一個只有15歲的孩子來說,實在太過辛苦,李嘉誠常常累得一句話都不想說。但是,只要想到家庭的困境,他就會瞬間充滿力量,他知道自己不能垮掉,他沒有忘記父親臨終前的話,他要挑起家庭的重擔。
每天下班已是深夜,但白日的辛勞李嘉誠從不在母親面前提起,他不想讓母親擔心。母親是他的精神寄托,每當他疲憊不堪的時候,就會想到母親,想起無論他回去多晚家中總是亮著的燈,和母親立刻端上來的一碗熱粥,就會重新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
回到家中,李嘉誠都會興奮地對母親描述他在茶館的見聞和他當天的學習收獲,以及他對未來的憧憬,然后母子倆一起坐在燈下憧憬未來。看到兒子這么有毅力、有志氣,那時候的莊碧琴心中一定是自豪的。
辛苦了一個月后,當老板將工資遞給李嘉誠的時候,他心中充滿了對老板的感激。這是李嘉誠一輩子中最激動的時候。他本人也說,之后賺了很多錢,但再也沒有那樣興奮過。對于李嘉誠來說,那微薄的薪水代表著一份希望,它讓李嘉誠在父親去世后,第一次看見了未來。他終于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養活這個家了。
慢慢地,李嘉誠開始喜歡上茶館的工作,他覺得茶館像是世界的濃縮,里面匯集了形形色色的人,有錢的、沒錢的、斯文的、粗俗的。這些茶客每天在茶館里談天說地,交流時事和見聞。從他們的交談中,李嘉誠聽到了很多從來不曾知道的事情。這讓李嘉誠很開心,通過這些人,他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
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嘉誠不再像以前一樣單純了,他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復雜,和父親口中的相差很多,但是他始終銘記著父親的教導,沒有在這個如萬花筒一般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
剛剛成為茶館小廝的李嘉誠,整天做的都是一些打雜的工作,而且茶館也沒有什么手藝活兒可學,無非就是招呼客人,迎來送往。
于是,李嘉誠就想,與其浪費時間,不如學點東西,但什么本領能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呢?幾番思量之后,李嘉誠終于有了答案。茶樓是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在那樣的地方工作,察言觀色是一定要學的,只要學會了察言觀色,以后就可以避開那些難纏的客人了。并且察言觀色不像別的本領,需要騰出時間去做,李嘉誠每天要見那么多的人,在給客人端茶倒水的時候多加留心便是。
之后,李嘉誠花了好長一段時間去觀察每個客人的喜好,猜測他們的職業、籍貫、年齡、家境如何,以及他們的消費心理,根據這些來猜測他們會要什么茶,吃什么點心。然后,再找機會對自己的猜測進行驗證。
最開始的時候,李嘉誠不是猜不出就是猜錯,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反而更熱情地向其他伙計請教經驗,不斷積累總結,終于能夠八九不離十地猜出客人的情況,不僅如此,他還能清楚記得那些??偷南埠煤拖M習慣,然后投其所好,讓客人高高興興地掏錢。很多香港的名人大亨也會光臨茶館。李嘉誠長得文質彬彬,本身就很招人喜歡,再加上他總能猜中客人的心思,因此常常可以得到小費,補貼家用。
在茶館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在這一年里,李嘉誠因為做事認真、待人誠懇,成為茶館加薪最快的員工。那個時候李嘉誠的薪水已經可以滿足他們家的日常開銷,以及弟弟妹妹們上學的學費了。一直困難的李家慢慢好轉,再也不必為生計發愁。如果滿足于養家糊口,一直在茶館工作便是他最好的選擇,但是李嘉誠不甘心,他總是會想起父親的囑咐,希望他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一個可以報效國家的人。
李嘉誠找出父親留下的那冊《千家詩》,開始在每天下午茶客較少的時候偷偷地看。盡管李嘉誠小心翼翼,但還是被老板發現了。沒想到的是,老板不但沒有責怪李嘉誠,反而對愛學習的他更加欣賞了。
那時候的李嘉誠已經不是一年前那個面臨養家重擔的少年了,他開始抵觸茶館的這份工作,覺得在這里永遠也不可能出人頭地。
李嘉誠從小就知道人生和求學一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常說:“一個人,若因為自己的一點點成就就停止不前,那么你離失敗也沒有多遠了?!?
為了不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李嘉誠時常告訴自己不可以滿足,只要不滿足,就永遠也不會失去向前的動力,不會止步不前,只有這樣,才會一直努力。
李嘉誠曾對記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怕你們笑話,我每時每刻都想著如何使用正確的辦法,將我的產品或者服務,轉換成金錢。這個想法成了鞭策我前進最好的動力。”
第三節 腳踏實地,從學徒做起
1944年的舊歷春節,李嘉誠的舅舅莊靜庵拿著一袋子年貨來到了妹妹莊碧琴家。正好那天李嘉誠也休息在家。莊靜庵留在妹妹家吃了頓飯。在飯桌上,他再次跟外甥談到了未來,和前幾次一樣,莊靜庵希望外甥可以來自己的鐘表公司上班,他是這樣對李嘉誠說的:“嘉誠啊,舅舅知道你是個有志氣的孩子,想靠自己掙錢養家。我不否認,對一個年輕人來說,這確實是一件好事,但是你不能總待在茶館啊。舅舅當然也不是說茶館不好,只是給客人端茶倒水,總不是長久之計啊?,F在正是你學習的最佳階段,你可不能自己耽誤自己?。 鼻f碧琴看哥哥說得真誠,便一起上前勸道:“嘉誠去舅舅公司吧,他也是為你好啊,為什么勸了你這么多次,你始終不動心啊!”
李嘉誠聽后默默不語,這已經不是舅舅第一次提這件事了,但是他始終沒有下定決心。這次李嘉誠沒有立刻拒絕舅舅。他很清楚自己不能一直在茶館這樣的地方待下去,他也確實渴望新的工作,而舅舅給出的薪水也比茶館的要高,并且可以學到技術。再說他本人對復雜的鐘表也非常感興趣。李嘉誠看著餐桌另一邊的舅舅,心想:既然舅舅都這樣說了,那就別再顧慮那么多了。于是,李嘉誠接受了舅舅的好意。他說:“舅舅,如果您覺得我可以的話,那我就先到您店里去做一陣子學徒試試?!?
在去舅舅公司上班之前,李嘉誠告訴自己,這不是接受恩賜,而是去為舅舅做事,他覺得自己已經經過了社會的洗禮。他把第一份工作做得很好,這次他也會一如既往地努力做事,而這也是給舅舅的回報。
就這樣,李嘉誠進了舅舅莊靜庵的公司。莊靜庵并沒有因為李嘉誠是自己的外甥,就給他特別的照顧,而是一視同仁,讓李嘉誠從學徒做起,和別人一樣,先從掃地、倒水、跑腿、打雜干起。因為有在茶館工作的經驗,李嘉誠將這一切都做得輕車熟路。那時候很多員工都不知道李嘉誠是老板的外甥,他們在莊靜庵面前夸新來的伙計懂事機靈,做事又快又好,還會主動幫助別人。
和在茶館一樣,李嘉誠很珍惜這份工作,他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來學習,想要用最短的時間掌握裝配修理鐘表的技能。在剛開始還不能接觸鐘表的時候,他就利用打雜的空閑看師傅的手藝。因為勤奮努力,再加上心靈手巧,李嘉誠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學會了如何修理裝配各種型號的鐘表。李嘉誠的聰明伶俐讓鐘表店的店員們驚嘆不已。
但是李嘉誠并不滿足,那時候他還有另一個目標,那就是自學完中學的課程。好在鐘表店的工作并不像茶館那樣忙,晚上也有了屬于自己的時間,于是李嘉誠便將這段時間充分地利用起來。為了不讓別人說閑話,他總是趁著空閑時間偷偷地在角落里學習。經過不懈的努力,李嘉誠居然真的將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完了。
李嘉誠所做的一切,莊靜庵都看在眼里,他很高興看到外甥的這些成長,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夸獎外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香港終于脫離了日本法西斯的侵占,再次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戰火之后的香港,很多人無家可歸。不僅如此,食物也少得可憐,燃料、住房等也都十分匱乏,港英政府為了保障市民的生活、復興香港經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香港社會慢慢回歸正常。
莊靜庵看到了香港未來發展的趨勢,決定擴大公司的規模。李嘉誠被他派去高升街的一家鐘表店做店員。那時候李嘉誠已經掌握了修理和裝配鐘表的基本技術,再加上他曾經在茶館培養出來的察言觀色的本事,到高升店沒多久就有了很好的業績。
根據店里的老店員回憶:“店里屬他(李嘉誠)的年紀小,一開始沒有人拿他當回事,但是沒多久,大家就再也不敢小看他了?!蓖聜兗娂姺Q贊李嘉誠,說:“這個小孩對鐘表很熟悉,一點兒不像剛剛接觸這個行業的,他懂得很多,跟在鐘表行業工作多年的人差不多。當他說自己才來幾個月的時候,可真把我們嚇到了,看他做事的熟練程度,根本想不到他才來這里工作幾個月?。 币灿腥苏f,當時就覺得李嘉誠肯定會有出息,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之后他能這么風光。
這時候,李嘉誠已經掌握了可以干一輩子的技術。可是這仍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李嘉誠很小的時候就立志要出人頭地,他想,若是一直這樣做下去,養活自己是沒有什么問題,但絕對達不到他想要的高度。
當時李嘉誠還沒有可以改變生活的能力,他只能把一切寄托到學習上。李嘉誠的父親是一個知識分子,他從小就知道,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知道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因為知識而聞名于世,甚至屹立在全人類的頂端。
李嘉誠眼中的知識并非單單指課本上的內容,它還包括了社會經驗、民族文化、時代精神等,只有這樣才可以擁有必要的競爭能力。無論什么時候,知識都是新時代的資本。
如果硬要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一定會告訴大家,那就是你所擁有的知識。李嘉誠一生中一直在做的事情便是學習,努力提升自己。他今天所創造的一切,都和少年時期積累下來的知識脫不開關系。和很多人一樣,知識就是他事業的堅實基礎,努力就是他繼續向前的力量。
第四節 幾十年的習慣:鐘表調快10分鐘
2006年,李嘉誠在香港高爾夫球場接受某報刊記者采訪時,曾說起過自己的一個習慣。當年在茶館工作的時候,最開始,李嘉誠為了不被老板批評,將自己的鬧鐘調快了10分鐘,成為每天最早到的員工。他的這個做法遭到了很多員工的取笑。原因是當時茶館老板給李嘉誠開的工資極低,員工們認為,這么低的工資根本沒必要給老板好好干,只要能糊弄得過去就可以了。但是李嘉誠不這樣想。在李嘉誠眼中,每一份工作都值得被重視,他從沒有因為茶館小廝收入微薄就放松自己。他依然努力認真地工作,希望自己可以從中得到提升。在這一點上,李嘉誠的做法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這和李嘉誠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關,父親李云經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一個人,若想做大事,就要先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若是連身邊的小事都做不好,更不會干成大事。知道這個道理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卻不多。試想一下,如果李嘉誠一開始就以敷衍的態度工作,那他現在可能還做著最普通的工作,永遠不可能擁有自己的商業王國。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地做每一件事,珍惜每一次機會。無論這件工作是否適合自己,都要抱著積極的態度去做,甚至還應該感謝這件事情,感謝它給了你一種不同的體驗,和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讓你積累更多的人生經驗。
李嘉誠時刻記著父親的話,他告訴自己,既然選擇了一份工作,就要做好它。保證不遲到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條件,也是一個工作者必須遵守的準則。從那之后,李嘉誠就有了凡事提前別人10分鐘的習慣。經過多年努力,在成為香港首富之后,李嘉誠仍然保留了這個習慣,他的手表永遠比別人的快10分鐘。
李嘉誠說:“很多人都知道,我的手表總是比正常時間快10分鐘,其實我這樣做的目的除了守時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提前做好準備。生意人都知道,機會往往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及時抓住,就很可能會失去它。為了能更好地抓住機會,我就習慣了比別人都快一點兒?!?
就是為了讓自己比別人快一點兒,李嘉誠分外珍惜時間。他認為,同樣做一件事情,努力多做一分鐘,就可能比別人多幾分勝算。為了保證自己每天的生命比別人提前開始,他每天早上必定會在5點59分之前起床,然后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的高爾夫。只要沒有特殊情況,他都會準時到公司上班。每天當員工來到公司時,他已經完成了一系列準備,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晚上不論多晚,他都要把工作干完,絕不允許自己把工作帶回家。因此他常常是全公司最早上班和最晚下班的那個人。
機會往往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李嘉誠為了能時刻提醒自己抓緊時間,準備迎接下一個挑戰,將自己手表撥快了10分鐘。而他也正是依靠這個習慣,才得以在比別人快半拍的節奏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商界神話。如今,已是一位近90歲老人的他,依然堅持保持著比別人快10分鐘的習慣。
李嘉誠的這個做法,被很多企業家拿來效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要想成功,不只要做得好,還要快,就好比賽跑,第一名可能只比第二名快那么一點點,但這一點點就是贏與輸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