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社會情感需求

判斷兒童是否成長的一個有效標準,就是兒童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這一標準應該得到心理學家和為人父母者的注意。因為社會情感是兒童發展的晴雨表,社會情感的強弱是兒童能否獲得正常成長的關鍵性因素。社會情感的任何障礙都會危害兒童的心理發展。

個體心理學就是圍繞社會情感的根本原則來發展相應的教育方法的。兒童的父母和教育者不應該讓孩子只和一個人建立緊密聯系,若是這樣,孩子勢必不能為將來的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

了解兒童的社會情感發展程度的一個好方法,就是仔細觀察他入學時的表現。初入校園新環境,將成為對兒童最早最嚴峻的考驗。在這里,兒童如何面對新環境和新環境的人都將成為一種挑戰,他們的表現能第一時間說明他們是否已經為步入一個新環境做好了準備。

人們普遍缺乏為兒童進入學校這一新環境做準備的知識,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許多成年人在回想他們的學校生活時,總覺得那是一場噩夢。其實如果教育得當,學校自然也能夠彌補兒童早期教育的欠缺。理想的學校完全可以充當現實世界與家庭之間的媒介;學校不僅僅是一個傳授書本知識的地方,它更應該是傳授生活的學問與生活的藝術的場所。但在等待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缺陷的理想學校出現的同時,我們首先應該將焦點聚集在父母家庭教育的弊端上。

正是因為學校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對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學校會使這些問題日益顯露出來。如果父母沒有告知過兒童他們應該怎樣和別人相處,那么,孩子在入學時就會感到孤立無援。他們也因此被視為孤僻的怪孩子,這種歧視反過來又會強化孩子初始的孤僻傾向。他們的成長往往由此受到壓抑,并發展成為問題兒童。人們常把問題的出現歸咎于學校,其實,學校只不過引發了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而已。

問題兒童能否在學校取得進步,個體心理學對此還沒有定論。我們所能證明的是,如果兒童剛進入學校就遭遇失敗,那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與其說是知識教育的失敗,不如說是心理教育的失敗。很多時候我們都能看出兒童逐漸地失去信心,取而代之的是氣餒的情緒。他們回避有意義的行動和任務,拒絕腳踏實地地追逐成功,而是尋求自由自在之道和成功的捷徑。他們拋棄了社會所認可的道路,而是選擇某種優越感以補償他的缺陷感的途徑。對于這些喪失信心的兒童來說,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最快捷地滿足心理上對成功的渴望。畢竟,甩開社會和道德的責任會給他們一種毫不費力的征服感,這比起走社會所認可的大道要輕松得多。然而選擇捷徑的人恰恰暴露了他們內心的怯懦,不管他在外在行為上表現得多么勇敢無畏。這種人只肯做十拿九穩的事情,再借著輕而易舉的成功來炫耀自己的優越感。

正如我們所見過的那樣,作奸犯科之人盡管行為上囂張跋扈、無所畏懼,但是內心往往脆弱得不堪一擊;同樣的,那些外表上表現得勇敢無畏的兒童,內心通常是脆弱的,我們能夠通過各種微小的跡象觀察到他們暴露出來的虛弱感。例如,不少兒童在站立的時候不是挺直腰桿,而總是要依靠什么東西。傳統的治療方法往往治標不治本,人們會教育孩子說“站直了”,但事實上,問題并不在孩子是否依靠了某種可支撐的物體,重要的是他總是希望得到幫助和支持的心理。通過懲罰或獎勵,我們可以很快地消除這類孩子這種軟弱的表現,但他們強烈地渴求得到幫助的心理并沒有得到滿足。問題的根源依然存在!一個好的教師,能夠讀懂孩子的這些跡象,并以同情和理解去幫助孩子消除這種問題的根源。

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從某個單一的跡象來推斷出兒童所具有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點。如果一個孩子無法擺脫依賴某種東西的心理,那么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孩子肯定會有焦慮和依賴等負面情緒。把他的情況與我們熟知的案例作比較,我們就可以重建出這一類型的兒童的人格,而且能夠輕松地確定這個兒童屬于被嬌寵過度的一類。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寵愛的孩子的性格特征。我們從那些作惡多端者的生平中可以發現這類兒童的性格特征,只不過這些特征在這些人身上表現到了極致。在這一類窮兇極惡的人中,他們大多都在童年時期遭受過惡劣的對待。他們也因此形成了冷酷、滿懷嫉妒和充滿恨意的性格。他們嫉妒別人的幸福,也見不得別人幸福。這種嫉妒心態不只存在于窮兇極惡的人當中,很多正常人也存在這種心理。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也沒有比自己更幸福的權利。這類人不僅會對自己的孩子持這樣的態度,即使作為別人的孩子的監護人也會持這樣的態度。

他們的這種觀念和看法并非出于惡意。他們的觀點只反映了那些在成長時期受到惡劣對待和嚴厲教育的人的精神狀態。這類人通常會以他們自以為正當的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例如“收起鞭子,害了孩子”。這些人試圖拿出無數的證據和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行為是有根據的,但還是無法證明他們是正確的。僵硬、獨斷的教育只會使孩子疏遠他們的教育者,于教育意義和教育成果而言是毫無成效的。

通過對一系列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不健康的癥狀的考察,并在經歷了若干次實踐之后,心理學家就可以建構出個體的人格系統。借助這個系統,人們就可以揭示個體隱蔽的心理過程。我們借助這一人格所考察到的每一方面,都能反映出這個人整個人格的某種特征,不過,只有當我們所考察的每一個點都顯示出相同的特征時,我們才會感到滿意。因此,個體心理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探討個體心理時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把理論框架和概念系統呆板、機械地生搬硬套在被研究者身上。我們工作研究的重點是個體,我們不可能從某一個人的某種表現中就得出深刻的結論,而是要盡可能地考慮支持論點的方方面面。只有成功地證實我們的假設,能夠在一個人的行為的其他方面也能發現同樣的氣餒和頑固個性特征時,我們才可以確定地說,這個人的整體人格具有氣餒和頑固的特征。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研究對象并不理解他自己的行為表現,所以,他無法隱藏真正的自我。我們想要了解他的人格特征,并不是通過他對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是通過他在環境中的行動表現來分析他的人格特征。這并不意味著他故意向我們說謊,而是要我們認識到,一個人的有意識的思想和無意識的動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距離。這種距離只有具備同情心,同時又保持客觀的旁觀者才能把上述兩者聯系起來。這個旁觀者可以是心理學家、父母,或者是教師。他應該學會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來解釋個體的人格,這種客觀事實體現了即使個體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未曾意識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因此,每個人對待下面三個關于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本問題的態度,要比對其他任何問題的態度都更能表現出其真正的自我。

第一個問題涉及社會關系,這個問題在我們探討對現實的客觀看法和主觀看法的矛盾時已經探討過了。除此之外,社會關系的問題會具體表現為某一特定任務,即結交朋友和與人相處。如果一個人無所謂自己有沒有朋友,有沒有正常的社交關系,并以為可以用“無所謂”的態度來回避這一問題,那么,“無所謂”就是他對這個問題的回應。從這一無所謂的態度中,我們就可以得出關于他人格方向和結構的結論。另外還應注意的是,社會關系不局限于結交朋友和與人相處,還包括關于這些關系的抽象觀念,諸如友誼、友愛、信任和忠誠等。對于社會關系問題的回答就顯示出個體對所有這些抽象觀念的認識。

第二個基本問題涉及個體如何度過他的一生,也就是說,他想在社會分工勞動之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如果說社會問題是由一個超越的自我的關系:由“你—我”的關系決定,那么,我們也同樣可以認為,第二個問題是由“人—地球”的基本關系所決定的。如果我們把地球上的所有人壓縮成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將永遠和地球關聯著。他向地球希冀什么?這并不是個人或者單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人和世界的關系的問題。這種關系涉及各個方面,并不僅僅由個體的意志所決定。職業成就的取得并不取決于我們個人的主觀意愿,而是與客觀現實關系密切。基于這個原因,個體對職業問題的回答及回答的方式很可能反映出了他的人格及其對生活的態度。

第三個基本問題產生于人類分為兩種性別的事實。如同前兩個問題一樣,這個問題的解決同樣也不是個人和主觀的事情,只有使它與兩性關系的內在客觀邏輯相一致,問題才能得以解決。如果將“我該如何和異性相處”簡單地歸類于一個典型的個人問題,這同樣是錯誤的。只有全面考慮所有與兩性關系相關的問題,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顯然,無法正確處理愛情和婚姻的問題,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人格的缺陷和缺失。因此,對這個問題處理不當而產生的許多有害后果都可以從人格缺陷和缺失的角度來加以解釋。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個體對以上三個基本問題的回答,去發現他大致的生活風格和獨特的目標。個體的生活目標具有決定意義。它決定了這個人的生活方式,并反映在這個人的行動上。因此,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積極向上、指向生活中有建設性的一面,那么,我們就會在這個人解決問題的方法中發現這一積極的印記,發現他解決問題的方法中有著建設性的一面。個體也會因此感受到幸福,并從他有建設性意義的活動中感受到一種價值和力量。相反,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指向生活中消極的一面,那么,個體就無力解決這些根本問題,自然也就不能體會到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這些基本問題彼此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于在社會生活中這些基本的問題會派生出某些特定的任務,而這些特定的任務又必須在統一的社會背景下(即社會感情的基礎上)才能妥善完成,這些基本問題也因此變得極為密切。實際上,這些任務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我們的感官發展與看、聽和說等社會生活方面的刺激是一致的;在和我們的兄弟、姐妹、父母、親戚、伙伴、朋友和教師的相處過程中發育成長。這些任務還以同樣的方式伴隨一個人的一生。無論是誰脫離了與其同伴的社會接觸,他的一生就注定要失敗。

所以,個體心理學有充足的理由把對于社會有益的事情視為是“正確的”。同理,偏離社會的標準和要求就不是“正確的”,并必然會與客觀的法律和現實的客觀必要性發生沖突。而這種與客觀現實的沖突將會使行為人產生明顯的無價值感,這種沖突也將會引起受害者同等甚至更強烈的報復;最后,我想要強調的是,違反社會要求也就是擾亂人們內在的社會理想,而我們每個人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懷有這種理想。

由于個體心理學積極強調運用兒童的社會意識來檢測一個孩子是否獲得成長,所以,個體心理學想要確定和評價兒童的生活風格非常輕松自如。兒童一旦遭遇到生活問題,他就會在考驗情境中表現出是否準備充分的行為。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他是否具有社會情感、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困難的理解力,是否追求對社會普遍有益的目標。然后,我們只需要找到他努力方式的節奏,發現他的自卑感的程度和社會意識的發展強度。所有這些相互關聯、相互滲透,就形成一個不可分裂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是頑固且不可分割的,除非這個統一體被發現有缺陷,隨后,新的統一體才可能重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富宁县| 万载县| 卢龙县| 千阳县| 安乡县| 巩留县| 衡阳市| 宜兰市| 桂阳县| 呼玛县| 孟村| 新蔡县| 利辛县| 安乡县| 同德县| 濉溪县| 黎平县| 阳城县| 桐城市| 左贡县| 东城区| 梅州市| 同心县| 伊金霍洛旗| 台中市| 盱眙县| 巩义市| 南溪县| 大新县| 平远县| 博罗县| 东明县| 扎赉特旗| 磐石市| 高尔夫| 高邮市| 怀仁县| 宝鸡市| 保靖县|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