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2482字
- 2019-01-10 16:30:58
了解兒童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對于成人來說,其實就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一個過程。教育問題于兒童來說也是一樣,但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由于兒童正處于發育階段,自我認知和自我指導能力非常薄弱,外界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擁有兩萬年的時間可以用來發展文明,且環境又許可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放任兒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長,他們最終也能達到現在的文明水平。但遺憾的是,時間并沒有這么充裕。因此,成人必須對兒童進行教育,關注并引導他們的成長。
然而,這里最大的困難莫過于對兒童的無知。因為要成年人正確地了解自己的愛憎悲喜已屬不易,更何況是了解兒童,要在掌握豐富知識的基礎上去指導和引導他們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個體心理學是專門研究兒童心理的重要科學,這不僅因為這個領域本身的重要性,同時還因為我們能夠通過了解孩子借以認識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個體心理學不同于其他心理學,它不允許理論和實踐脫節。個體心理學集中研究人格的統一性,并將自己的科學目光投向整體人格對其發展和可能表現的充滿活力的追求。從這一觀點出發,個體心理學的科學知識本身就是實際生活的指南,因為知識的意義也就是懂得是非曲直。無論是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個體本身,如果能掌握個體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就能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指導人格的發展。
個體心理學所采用的這種研究方法,使它的學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個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統一人格誘發和指引的,由此可知,個體的行為反映了個體的心理活動。
關于人的發展的一個根本事實就是: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人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完美,這種追求是無意識形成的,但卻無時不在。這種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體行為,它甚至主宰著我們的思想,因為我們的思維并非是客觀的,而是與我們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相一致的。
人格的統一性隱藏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每一個個體都代表了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每個個體又是其人格的統一體所塑造的。所以,每個人都是一幅畫作,又是這幅畫的作者。但是,他卻不能稱為一個畫技精湛的畫家,也不會對自己的肉體和靈魂產生完整的認知。
在考察人格的建構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人格的統一性,并不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發展的,而是建立在個體對客觀事實的主觀看法的基礎上,它有其獨特的方式和目標。也就是說,人對客觀事實的看法和觀點并不等同于這個事實本身。因此,人類雖然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但卻在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個人都根據他對事物的看法來調節自己,但他的看法有些是正確的,也有些是錯誤的。因此,我們要全面觀察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和障礙,特別是個體在兒童時期形成的認知偏差,因為這種偏頗的認知會影響他后來的人生軌跡。
有一個52歲的女人,她總是沒完沒了地貶損比她年長的女性。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她有一個姐姐是萬眾矚目的焦點,而她卻時常被人遺忘在角落,她由此生出一種屈辱感。如果運用個體心理學的“縱向”觀察方法來探討這一案例,那么,就可以發現這個女人從童年到生命的后期階段都存在著同樣的心理機制和心理動力:她總是擔心別人會輕視她;當她注意到別人比自己更招人喜愛時,就會心生怨恨。因此,盡管我們對這個女人的生活或人格的自我統一體一無所知,我們依然可以根據所知的事實來對她有所了解。在這方面,心理學家如同一個小說作者,運用一條確定的行為主線、一種生活風格或一種行為模式來建構人物的生活,以確保人物整體人格的完整性。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甚至能夠預測到在特定情境下這個女人的行為,并能夠清晰地描繪出她一生中所經歷的附帶的人格特征。
個體的追求或尋找目標的活動的前提是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事實:人的自卑感。所有兒童都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并試圖通過改善自己的環境來消除自卑感。個人處境的改善會減弱自卑感。心理學上把這一現象稱為心理補償。
自卑感及其心理補償機制為人們犯錯誤打開了方便之門。自卑感可能在客觀上有助于個體的完善,但它也可能導致單純的心理調適,從而擴大個體和客觀現實之間的距離。自卑感問題的嚴重程度促成了補償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但這也只能滿足人的心理需求,不能矯正行為上的誤差。
如此,我們可以把那些明顯表現出補償性的性格特征的兒童分為三類:生來就帶有衰弱體質或有器官缺陷的兒童;從小受到嚴厲教育或沒有感受過父母疼愛的兒童;從小在溺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兒童。
這三種類型的兒童很清楚地表現出他們具有補償性的心理特征。憑借對第一類兒童的考察,我們發現,盡管不是每個兒童都是生而殘疾的,但令人詫異的是,很多孩子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由身體或器官缺陷所引發的心理特征。我們可以以第一類兒童為原型仔細研究其心理特征。對于另外兩類兒童——受嚴厲管教和過分寵愛的兒童,在實踐上,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屬于其中一類,甚至兩者兼而有之。
以上三種類型的兒童都會產生欠缺感和自卑感,這種處境的兒童都會被激發出超越其自身潛力的野心。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基于同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兩者相輔相成。在病理學上,對于個體而言我們很難判斷過度的自卑感和優越感的強烈追求,這兩者到底哪一個的殺傷力更大。兩者通常按照一定的節律消長進退。過度的自卑感會刺激兒童膨脹的野心,這種野心早已超出了他身體所能承受的預期,以至于不會促成任何有益的活動,相反,它會毒害兒童的心靈使其永不安分。這種野心又和兒童的性格怪僻相互糾纏,兒童也因此受到無休止的刺激,使他的內心變得更加敏感,時時提防著遭受別人的傷害或輕視。
這種人雖然在生理上長大成人,但其才智能力仍在長眠之中。他們變成我們說的“神經兮兮”或性格怪僻的人。發展到極端狀態,他們會成為不負責任、自私自利的人,更有甚者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他們絕對是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義者。他們中的一些人逃避現實和客觀事實,為自己構筑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做著白日夢,沉溺于幻想之中,仿佛那就是現實世界。他們也因此得到了內心的安寧,但實際上,他們只是虛構出另一種現實,借此達到心靈與現實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