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679字
- 2019-01-10 16:31:00
過度糾正和治療的惡果
當孩子在4~5歲的時候還沒有學會講話,他們的父母就會擔心孩子是否有聽力發聲障礙。不過在經過聽覺測試后,他們很快就會排除孩子聾啞的可能,因為他們發現孩子的聽力很好。
如今,人們會發現兒童確實生活在一個沒有說話需要的環境里。人們如今習慣于將所有東西都放在“盤子”里,端到孩子面前,他們就不會有說話的迫切需要。如此一來,孩子自然很晚才會說話了。
孩子的語言體現了他們對優越感的追求以及這種追求的方向。不管這種表達是用來取悅父母,還是用來滿足自己的日常需求。如果他們沒有機會以這兩種形式表達自己,那么我們自然會憂心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否出現了問題。
有些孩子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語言缺陷,例如,他們對一些音節發音不準。這些語言障礙都是能夠矯正的,但依舊有些人在成年之后還是會口吃、咬舌,或者吐字不清。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兒童能夠擺脫口吃的困擾,只有一小部分孩子需要接受治療。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13歲男孩的案例中看出治療的困難來。
男孩在6歲的時候開始接受治療。治療持續了一年,但并沒有什么效果。接下來治療停滯了一年。直到第三年的時候才又請了一名醫生,不過,經過一年的治療,男孩的情況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第四年治療由此停滯。
第五年的頭兩個月,家里請了一個語言教育專家來對男孩進行治療,結果情況非但沒有好轉甚至還惡化了。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男孩又被送到專門的機構矯正口吃。持續治療了兩個月取得了一些成效,但6個月后,口吃的毛病又出現了反復。
這個男孩后來又在另一個語言教育專家那里接受了8個月的治療,治療依舊沒有成效。后來又請了一名醫生,同樣沒有效果。在第二年夏天,他的情況有所好轉,但在假期結束之時,又恢復了原樣。
在治療期間,主要采用高聲朗讀、說話時減慢語速、做口頭練習等方法。人們注意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動會使口吃的情況得到短暫的改善,但這種情形持續不久就會恢復原樣。這個男孩并沒有器官缺陷,只是在幼年時期曾經從二樓摔下來,得過腦震蕩。
教過這個男孩一年的教師這樣評價他:“教養良好,勤奮,容易臉紅,有點神經質。”
教師說,男孩在學習法語和地理的時候非常吃力,而且每逢考試,他就會表現得異常緊張。他特別喜歡體育活動,對技術性的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雖然沒有表現出領導者的特質,同樣能與同學相處得很好,但卻時常會和弟弟吵架。他是個左撇子,12歲的時候他的右臉發生過中風。
在家庭環境方面,男孩的爸爸是個脾氣暴躁的商人,每當男孩說話口吃,他的爸爸就會嚴厲地斥責他。即便如此,他卻更害怕媽媽,他有一個私人家庭教師,很少有自由時間,因此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也很少。他覺得媽媽不公平,因為她更疼愛弟弟。
基于以上事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男孩容易臉紅表明他一旦和別人相處,緊張的情緒就會有增無減,這一現象也和他口吃的習慣有關。他的口吃習慣已經內化為他大腦系統中的一部分了,這也是即使是他喜歡的教師也不能治愈他的口吃的原因。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口吃的原因并不在于外部環境,而是在于他對外部環境的感知的結論。他的敏感和易怒可以在心理學中找到合理的解釋。口吃并不代表他的性格就是消極被動的,這恰恰佐證了對優越感的追求,他只不過是通過敏感易怒的形式表現出來了。
個性脆弱的人大多如此。他只和弟弟吵架顯示了他的灰心和氣餒。他考試前的緊張則顯示了他擔心自己技不如人,又害怕與成功失之交臂的心理。強烈的自卑感將他對優越感的追求引入了一條對社會無益的道路上。
相比于家庭環境的不順心、不如意,男孩更愿意留在學校。在家里,他的弟弟才是家庭關注的重心與焦點。他身體受傷或受過驚嚇的經歷雖然對他口吃造成的影響不大,但也確實挫傷了他的勇氣。他因弟弟而受到冷落,被擠到家庭中的邊緣地位。
另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是,這個男孩8歲時還在尿床。這一癥狀一般出現在那些一開始深受父母寵愛,后來被家庭中的其他孩子霸占中心地位的兒童身上。尿床能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男孩無法接受被冷落的境遇,因此通過尿床來引起大人的關注。
男孩的口吃是完全能夠治愈的,這就需要我們鼓勵他,教育他學會獨立。通過交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幫助他樹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