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965字
- 2019-01-10 16:31:01
當劣勢成為一種防御機制
對于口吃這一語言障礙,我們還有許多沒有交代的地方。口吃者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會有什么癥狀?很多口吃者在發怒罵人的時候語言流利,絲毫沒有口吃的癥狀。年長一點的口吃者在閱讀和戀愛的時候,交流也沒有障礙。這一事實證明,導致口吃的關鍵性因素是口吃者與別人的關系。也就是說,當口吃者與其他人建立聯系,且必須借助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時候,他的緊張情緒就隨之而來。
如果在學習說話的過程中沒有遇到任何困難,那么大家就不會格外關注他說的話。而如果他在這方面存在問題,那么他將會成為家人談論的對象,成為家人注意的中心。孩子自己也會特別留意說話的問題,他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表達。有意識地控制行為的操作往往會引起功能的紊亂。梅林克的童話故事《癩蛤蟆的逃脫》就是上面結論的有力證明。癩蛤蟆在路上遇到了一個千足動物,并對這一動物的千足特征大加贊賞。癩蛤蟆好奇地問:“你走路的時候首先邁出哪只腳,又是如何依次分配其他999只腳的呢?”千足動物開始思考并觀察腳的移動,它試圖弄明白自己是如何依次邁出它的腳的,結果卻把自己搞糊涂了,竟連一步都邁不出來了。
雖然理清我們生活的方向與軌跡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試圖控制生命的每個步驟、細節,卻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我們只有任憑身體肆意發揮,才能創造出生命中的藝術作品。
盡管孩子的口吃習慣會給自己將來的發展帶來諸多消極影響,盡管家人對口吃兒童的同情和特別關注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利,但是,依然有許多人不是尋找改變現狀的時機與機遇,而是一味地尋找借口逃避問題。這種現象在孩子和成人身上都有所體現。他們對未來喪失了信心,孩子更喜歡依賴別人,并想以自己明顯的劣勢來贏得優勢地位。
巴爾扎克在一個故事中佐證了這一論點。故事中的兩個商人都想從對方身上得到更多的利益。他們在做一樁生意,在商量價錢的時候,其中一個商人開始說話結結巴巴的。他的對手意識到,他是想通過口吃的時間來計算盈利。他靈機一動想到了對策——他突然裝作耳聾,假裝什么都聽不到了,口吃者不得不努力讓對方聽明白,便慢慢地落了下風。這樣一來,雙方就扯平了。
盡管口吃者有時會利用這種口吃習慣來爭取時間,或者總是習慣強迫別人等他把話說完,但這并沒有什么值得苛責的。我們還是要鼓勵他們,友好溫柔地對待他們。只有通過積極的鼓勵才能增強他們的勇氣,從而完全治愈他們口吃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