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3366字
- 2019-01-10 16:30:59
自卑與超越
除了人格的統一性,人性的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追求卓越的訴求與人的自卑感有直接的聯系,如果我們沒有感受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于“下游”狀態,我們就不會有突破現狀的愿望。追求優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不同方面。為了方便表述,在這里我們將會把它們分開來討論。本章我們將要討論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關于追求優越感我們首先會考慮的問題是:追求優越是否和我們的生物本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對此做出的回應是:這是一個不大可能成立的推想。我們并不認為對優越感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人性與追求優越是密切相關的。
人的活動局限于一定的范圍之內。人的某些能力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例如,我們不可能擁有狗的嗅覺能力,也不可能用肉眼看到紫外線。但是我們擁有的某些功能性能力是可以進一步得到發展的。我們可以從這些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中看到追求優越感的生物學上的根源,也可以從中看到個體人格心理發展的根源。
其實,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有一種在任何環境下都要追求優越的沖動。人的本性無法容忍長期的低下和屈從,被蔑視和被侮辱的感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總會使人產生渴望登攀更高一級目標的愿望,以獲得補償和達到完美。
實踐表明,兒童的某些特征是環境作用的結果。某種環境的力量造成了孩子的自卑、脆弱和不安全感,而這些感覺反過來又對兒童的整個精神心理產生了刺激作用。于是兒童就會下定決心擺脫這種狀態,達到新的高度,以獲得一種平等甚至優越的感覺。兒童努力向上的愿望越強烈,他的目標就會定得越高,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是這些目標常常超越人的能力范圍。由于兒童在幼兒時期常常能夠獲得來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便刺激兒童設想自己將來會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人。我們發現,兒童自己也會有揮之不去的幻想,他們會被一種“成為卓越人物”這樣的想法所控制,這種想法通常會發生在那些自我感覺脆弱的兒童身上。
比如,一個14歲的孩子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在要求他回憶童年時期的印象時,他說,他記得在他6歲的時候,他因為不會吹口哨而極其痛苦。可是,有一天當他走出房間時,他竟然會吹了。他感到非常驚訝,并相信這是上天的杰作。這清晰地表明:脆弱感和想象自己是個大人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追求優越感與一些明顯的性格特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通過觀察,我們可以從一個兒童對優越感的追求中看到他的野心。如果他渴望得到認可的愿望過于強烈,那么他往往就會產生嫉妒心理。這種類型的兒童很容易變得希望他們的競爭對手遭遇不幸。他不僅懷有這種陰暗心理,通常還會因此引起神經疾病,而且還會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刻意地給別人制造麻煩,甚至表現出明顯的犯罪特征。這樣的孩子為了證明、抬高自己的價值,會做出刻意詆毀中傷、羞辱對方的卑劣行徑,尤其是在眾人圍觀的公共場合。他自以為沒有人是能夠超越他的,因此,無論是抬高自己的價值還是貶低別人的價值都不重要。當權力的私欲達到一定程度,他就會表現出報復心理。這種孩子總是表現出一種好斗和和挑釁的姿態,他們眼露兇光、大發雷霆,時刻準備著和想象中的對手博弈。對于那些極力追求優越感的孩子,考試對于他們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通過考試的評測,他們的無價值的地方就會輕而易舉地暴露出來。
以上也證明,學校有必要調整考試制度,以此來適應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特征。考試對不同學生來講意義不同。我們經常發現,考試對某些學生來說是一件極為艱苦的事情,他們的臉色忽白忽紅、說話結巴、身體顫抖,他們又驚又怕,大腦一片空白。有些學生不敢單獨回答問題,他們只能混跡在人群之中,因為他們害怕別人看著他。兒童追求優越的心理在游戲之中也會有所體現。例如,兒童在玩駕馭馬車的游戲過程中,追求優越感的兒童不愿意去扮演馬的角色,他們對具有決定權的車夫更感興趣,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他們想成為領導者,想去指揮別人。如果想成為馬夫的角色這一訴求受到阻礙,他們就會擾亂游戲,以此為樂。如果他們屢遭挫折,并因此氣餒,喪失了信心和勇氣,那么他們在面臨新的情境時就會表現畏縮,而不是勇往直前。
那些還擁有雄心壯志、不曾失去勇氣的兒童,依然會喜歡各種競爭性質的游戲。不過,在遭受挫折時,他們也會表現出驚恐和不知所措。我們可以從孩子喜歡的游戲、故事和歷史人物中,推斷出他們自我肯定的方向和程度。我們會看到許多成年人對拿破侖的崇拜之情。理所當然的,對于那些雄心壯志的人來說,拿破侖無疑是一個恰當的偶像。整日沉溺于妄自尊大的白日夢的人,都有著強烈的自尊心。那些時常遭受失望打擊的人們常常會在夢境之中尋求心理的滿足與陶醉。
兒童在追求優越感時會趨向于不同方向,我們以此來將它們分為不同種類。當然,我們不可能將這種區分劃分得十分精準,因為兒童在追求優越方面差異太大,而這種差異的維度是由孩子自信心的大小決定的。心理健康的兒童會通過努力獲得成就自己的優越感;他們會用行動來爭取教師的好感,也會將自己打理得整齊清潔,正是一個正常兒童的作為。不過,現實證明,這樣的兒童只屬于少數。
另一些孩子則是以優于別人為目標,并表現出令人不解的執著。通常,這種追求功利性過強,但這點通常會被人忽視,因為我們習慣性地助長孩子的雄心,并鼓勵他們多加努力。但是,追求的目標太大往往會妨礙孩子的正常成長。雄心太大會給兒童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短時間內他尚能承受,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緊張的心理壓力會不可遏制地加劇。如此一來,兒童可能會花過多的時間在書本上,從而忽視了其他活動。受膨脹欲望的主宰,這類兒童往往為了做到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而回避其他問題。對于兒童這樣的發展方向,我們很難滿意,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兒童不可能得到身心的健康發展。
這類兒童的目標就是超越其他所有兒童,并由此來安排他們的生活,這種目標的局限性會嚴重干擾他們的正常生活。這時,我們應該提醒他們,要多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常和小伙伴們玩耍,而不是一味地將精力放在書本上。這類孩子雖不占大多數,卻也經常出現。
此外,還會出現在一個班級里兩個學生暗中較勁的情況。如果能夠得到機會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兩個相互較勁的兒童會有一些共存的性格特點,這種特點并不十分令人喜歡。他們身上有著善妒的性格,一個獨立的、和諧的人格則不會出現這種品質。這些兒童看到別的孩子獲得成功就會惱怒不已。當其他兒童處于優越位置時,他們的身體往往會出現頭疼、胃疼之類的癥狀。當其他兒童受到表揚的時候,他們就會退至一旁,不會交口稱贊。然而,這種嫉妒情緒的出現并不能充分反映出這類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
這類兒童并不能和他們的伙伴們和平相處。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他們總是試圖做個領導者去指揮別人,也不愿意遵守游戲規則。然而,他們這樣做是體會不到游戲的樂趣的。他們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自己的同學,這就導致他們不能和同學們愉快地玩耍。在他們眼里,同學是會威脅自己的地位的。這類兒童對獲得成功沒有一點信心,當他們察覺到自己處于危險環境之中時,就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他們背負著別人和自己的期待,這使他們難以承受這種負擔和壓力。
這類兒童能夠敏銳地感受到家庭對他們的期待。他們對這份期待總是懷著激動和緊張的心情,他們總是想著要超越別人,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種任務是一種負擔,但只要他們處于有利的情勢中,他們就會毅然決然地選擇負重前行。
如果人類掌握了絕對真理,能夠找到一種完美方法使兒童免遭上述困難,那么,我們就不會有問題兒童了。既然我們找不到完美的方法,我們也無法創造出盡善盡美的成長環境,那么對孩子過于熱切的期望無疑是一件異常危險的事情。這些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他們的感受完全不同于那些沒有不良心理負擔的兒童對困難的感受。我們這里所說的困難是指不可避免的困難。想讓兒童免遭困難實在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具有普適性,亟待改進;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一味爭強好勝會摧毀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缺乏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將要面臨的困難。
雄心勃勃的兒童只注重最后的結果,即人們肯定他的成績。如果成績得不到肯定,他們就不會感到滿足。眾所周知,在很多情況下,在遇到困難時保持心理的健康與平衡遠比馬上解決問題要重要得多。一個喜歡爭強好勝的兒童是認識不到這一點的。這種過度看重別人評價、有著嚴重依賴心理的兒童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