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家形象建構
- 李娟
- 1298字
- 2019-02-19 10:11:48
第二節 全球對話與電影敘事
人類在全球化交往的實踐基礎上建構著新的文化關系與模式,導致人們在消費模式、審美趣味、價值觀念甚至習慣規范方面的趨同,而文化生產者擁有對事物的解釋與引導權,這種象征性權力還表現在生產者會通過個性化的表述賦予這些事物存在的理由。中國國產電影無論是作為傳播媒介、文化商品還是作為藝術形態等身份,已經構成當代文化生態的組成部分,成為重要的文藝形態之一,承載著塑造與傳播民族集體記憶的重任。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言,現代民族國家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是為了適應世俗社會的現代性發展人為建構的產物。民族文化記憶可謂民族集體記憶的升華,文化記憶以文化體系作為記憶的主體,產生的情感與心靈體驗成為代際共享的集體記憶,它強調記憶的公眾性與歷史性,塑造文化記憶的活動本身其實也是在打造特殊的文化空間。全球化大背景下民族文化記憶既是一種關系建構的結果也是一種關系建構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文化隱喻或者文化象征的存在。
在促成全球化對話的場域中,電影語言作為一種跨文化敘事與傳播載體,同樣參與到全球敘事的場域之中。在這場對話中,西方世界中的中國形象與中國式想象中的自身形象往往進行相互建構,往往利用藝術形象的審美記憶與歷史記憶進行著某種縫合,主動與被動地沉淀為民族文化形象的價值性想象。國產電影往往需要在保持敘事元素真實的同時,還需要采取具有國際化特征的敘事策略與文化姿態,而這種敘事話語更能夠得到國際市場的關注,也再次不可避免地將自我納入西方視野中“他者”的位置。全球電影市場構建的世界嚴重地擠壓了各國的影像生產,包括國際電影節在內的電影評價機制影響著各國的影像敘事策略與表達方式,無不充斥著西方主流價值觀的影子,電影在進行本土化表達的主旨下需要逐漸完成跨國界、跨區域的敘事話語重構。中國國產電影在跨國媒體影像文化包圍之中,更加需要加強敘事理論研究并尋找歷史書寫的視野,讓電影產品對外可以產生影響力與親和力,對內更能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民族凝聚力。
在國際電影的全球化生態中,中國國產電影正在日益顯示出自己的特性與優勢,尤其是民族電影的文化身份與文化戰略等問題,正在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與現實意義,逐漸受到國際電影舞臺的關注與重視,而借助電影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已經成為官方與民間整合出來的對外文化交往的內容組成。置身于全球化復雜語境中民族文化形象與民族記憶的文化面孔,需要反思慣有的傳播理念與傳播方式,不斷完善民族文化的表達權與話語權。同時,中國國產電影已經歷了與進口大片進行博弈、國內各種類型片分爭天下的生存焦慮,更加需要傳播民族或隱或顯的人文性格與文化精神,在揭示民族心理發展與心路歷程的同時確認自己的發展模式。當今全球范圍內消費主義入侵審美和藝術領域的時候,文化的責任感與民族意識正在遭受空前的淡化與犧牲。然而,電影不同于其他文化樣式,其生產與傳播離不開政治、文化、產業及技術等復合性視角,如何統籌文化生產、藝術追求、政策要求、制度變遷等問題,通過電影生產與傳播過程中對文化權力規約的調整,以塑造與引導集體記憶和民族認同觀,進而逐漸形成民族的結構性集體記憶,這應該是中國國產電影需要正視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