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家形象建構
- 李娟
- 1521字
- 2019-02-19 10:11:48
第三節 電影的創作與生產
電影以自身的特質讓民族的主流記憶在光影之間逐漸滲入文化接受者的潛意識層面,共同的文化認同意識與民族情感體驗也成為民族心理逐漸形成的源頭,并表現為一種強烈的歸屬情感與精神訴求。無論作為大眾媒介還是藝術樣式,電影自身的批評話語空間與話語特質使其具有溝通歷史文化與審美趣味的優勢,能夠便捷地將具體的文藝作品與歷史觀念進行有效整合,而電影講述故事的方式決定了歷史事實呈現的難度與維度。電影往往再現所謂歷史真相的同時,也對歷史事件進行重新地詮釋,其中必然蘊含了創作者的歷史理性和價值尺度。電影的創作者與生產者需要進行深度自我審視,更加需要自覺而冷靜、清醒而堅定地進行自身的文化形塑與建設,更加需要在審視民族精神的同時,避免簡單化的刻畫與情緒化的詮釋。影像在選擇敘事視角時只有將自我與他者同時看作歷史事件的真正參與者,才能記錄下事件中最真實與最生動的場景,才能讓主體有機會進行深入思考,才能夠在媒介與影像的光影中真正與世界歷史中的主體性相遇。
國產電影敘事的風格與深度成為民族文化性格與文化態度的標識,成為人類借助鏡像發現自我與他者的獨特方式,也成為民族心靈成長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影像其實是敘事者自身態度的某種延伸,敘事者的價值取向與歷史觀念是通過電影的敘事形式得以體現的,電影敘事的模式與視角雖然作為抽象的存在,卻成為控制整個故事能量的所在。國產電影以強烈的敘事話語重構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參與著民族關于自我與他者艱難認知的探索,而對于歷史的記憶與重構成為當下社會文化建構的重要內容,是由社會多種力量整合而成,利用光影特質召喚與凝結民眾感情皈依家園的精神產品,這就需要在國產電影的創作者與生產者、在主觀情感與社會組織提供的架構之間保持可貴的張力。電影話語的意義產生往往受社會環境、文化形態、生產機制、接受方式等元素的影響,國產電影借用一定的角度反映了社會群體的文化心理,不僅為集體記憶埋下了基礎,也為隱形文化的有形化拓展了表述空間。電影的主流敘事需要以更加直覺的外化方式,將話語積極拓展到人類更加普遍關注的哲理層面,打破以往單一的敘事方式。電影話語的生產者與接受者的心理結構,往往由民族文化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精神積淀組合而成,又不免受限于文化的約束,影像的傳播技術恰好營造了一種“認同的空間”承載與制造著人們的集體記憶,也似乎是立足現在而對過去的一種重構。
在新的歷史語境中,中國國產電影的敘事策略與講述方式也積極地進行重新詮釋與改寫,將歷史不同層面的真實進行多種方式的展示與探索,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歷史真實呈現的深度與廣度。時代呼喚正確的電影觀念不斷生成自身的能量,在電影接受者與生產者多種價值觀念、審美取向等因素的參照下,再經由文化生產主體性選擇的多重過濾,借助歷史契機進行推廣與擴散,逐漸達成最終的群體性共識,這基本是一種認知性觀念沉淀的過程。而電影的生存格局也在不斷進行調整與重組,藝術、商業、政策等各種因素在不斷融合中依稀保持著本能的張力。中國國產電影敘事需要深入發掘和發揚中華文化的主體精神,摒棄電影由于社會資本這種似乎被稱為“結構性力量”的要素需要而帶來的非正面價值,實現審美、文化與產業的溝通與互動。電影其實也是一種公眾文化空間,觀眾與電影在重要的交流與互動中逐漸形成公眾輿論和價值共識,由此將民族啟蒙意識逐漸發展為具有反思向度和能力的自覺意識,并由民族意識逐漸凝結為新時代的民族精神。由此,電影話語需要在敘事方式個性化、敘事內容人文化、敘事空間真實化等方面進行變革,敘事內容要更加注重故事的客觀紀實性與主觀表現性,將人物的心理空間、情感空間和思維運動全方位體現出來,更好地實現電影的美學價值、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