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國產電影與國家形象研究

國外關于國家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其重要背景就是冷戰,美國政治學家布丁曾將國家形象定義為結構明確的“信息資本”。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哈羅德·伊薩克斯、托馬斯·博克、喬舒亞·庫珀·雷默等學者多從大眾傳播、國家對外關系等領域進行探索,國家形象的研究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的特點,但基本被納入國家戰略的框架內進行。20世紀末,國家形象研究從國際關系、新聞傳播、公共管理及政治學等社會科學領域,逐漸進入包括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等人文學科研究與藝術批評領域,并逐漸成為新的學術生長點,例如王岳川、周寧、張法等學者較早從文化學角度對該論題進行了探討。21世紀以來,國家形象逐漸成為電影文化研究領域的熱點論題,該論題基本在文化理論和文化產業等多重視野中進行,其研究的自覺性和深廣性也逐漸增強。學者如倪震的《中國電影與國家形象》、沈義貞的《塑造國家形象:影視藝術的新使命》、饒曙光的《國家形象與電影的文化自覺》、尹鴻的《中國電影與國家“軟形象”》等成果,對電影塑造國家形象與提升軟實力、電影中國家形象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該論題此后逐漸形成縱向歷史流變與橫向文明對話結合,向內進行電影文本分析與向外調整文化發展戰略結合的研究方法與格局,如學者黃會林在對中國電影國際化傳播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國家形象建構的諸多問題。王一川以電影的文學性為基礎,認為中國形象的自我想象和呈現成為中國文化自身發展的重要部分。陳旭光以社會階層的變遷與主流形象的流變為視角,考察不同歷史階段的國家形象。周星主張電影傳達本土文化價值的核心內容。厲震林則以國際獲獎的中國電影作為研究對象。李道新強調了國家電影與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關系。徐放鳴將國家形象研究放置在當代文藝實踐中去考察。陳林俠致力于將電影作為敘事媒介進行跨文化背景下國家形象建構的探討。由此,對于不同電影類型中的國家形象的關注,成為電影文化研究中具有現實關懷和人文深度的研究力量與方向。

此外,范志忠、陳犀禾、項仲平、丁亞平、徐群暉、李迅、張阿利、逄增玉等學者均以不同的視角與維度考察中國電影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問題,其中不乏長卷式的譜系化書寫,也有豐富的個案研究。與此同時,邵培仁積極建構的“華萊塢”研究體系,致力于擴大中國電影的生產空間和生成環境,為此類研究提供了更加開闊的視野。而王青、李曉靈、王薇、包燕、張瑩等學者對該論題也多有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學者李歐梵、張英進、魯曉鵬、周蕾、邱靜美、張真等,以自身特殊的身份與視角對中國電影進行批評性與解構性探討,他們大多借助電影學與比較文學的優勢,對早期電影史與觀看機制進行關注,亦為此類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話語實踐,對建構與傳播國家形象并增強民族主體性具有重要意義。將21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納入民族、國家話語的視野來考察國家形象的建構與傳播問題,既是推動文化理論研究的學術性問題,也是引導文化發展的實踐性問題。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包括國產電影在內的文藝創作與傳播的對策,實現通過電影等文藝樣式顯現“中國夢”主題隱而不彰的意旨,對于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凝聚中華文化意識,增強對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不斷樹立國家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理論支撐與現實引領作用。

中國國產電影是國家歷史與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某種程度上中國主流電影的敘事史就是國家形象的塑造史。選定21世紀以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國產電影文本作為考察對象,分析電影不同的敘事形態與中國大國形象塑造之間的互文關系,描繪中國的國家形象的建構、傳播與個體價值取向,民眾文化心理,社會精神生態等之間的關系,對如何構筑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心理根基,進而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過電影敘事來完成中國大國形象的塑造,并對其參與中國當代文化重構進行思考,尋找推動中國與世界進行良好的互動的策略,具有積極的價值與意義。盤點21世紀以來的國產電影市場,電影眾多、類型多樣。電影并不存在嚴格的分類與界定,而基于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將該論題的研究大致分為12個部分,分別以21世紀以來國產電影中的主流電影、現實電影、藝術電影、動畫電影、公路電影、武俠電影、都市電影、青春電影、微電影、賀歲電影等作為研究對象,在抽取了300多部國產電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逐一分析,從而集中討論國產電影與國家形象塑造之間的互動關系。這種厘定與分類雖然并不完全準確,300多部電影也未必可以完全涵蓋近十幾年來國產電影的全貌,但至少為我們考察此論題提供了一定的視角與可以操作的路徑,以期總結21世紀以來國產電影的敘事特征,并積極探索未來在實現共同愿景的征程中,如何更好地實現對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

由此,該論題將國家形象建構與傳播的問題放置在21世紀中國電影話語譜系中進行探討,重點考察社會歷史變遷中個體價值取向、民眾文化心理、社會精神生態,以此為脈絡研究當代中國國家形象獲得正確影像表達的策略。同時,重點考察中國主流電影的敘事形態及對國家形象產生的影響、中國主流電影的敘事與中國大國形象塑造之間的互文關系、主流電影參與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的策略。如何在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視野中,建構與傳播民族性與世界性相融通的國家形象,中國國產電影如何對集體記憶和民族認同進行引導,進而逐漸形成民族的結構性集體記憶,從而實現文化由觀念形態向實踐形態的跨越,成為需要解決的研究難點。中國國產電影如何在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視野中,塑造民族性與世界性相融通的大國形象,如何逐漸形成民族的結構性集體記憶,實現文化由觀念形態向實踐形態的跨越,同樣值得關注。

對于中國國產電影與國家形象建構的研究,需要描述、分析中國國產電影在國家形象生成中的敘事實踐軌跡與特質,通過分析中國主流電影的敘事轉型、敘事生態、敘事經驗、敘事認同,考掘其背后意識形態機制、社會政治語境、文化價值觀念與市場經濟邏輯,進而探討國家形象借助中國主流電影敘事如何參與當代中國文化的話語重構。這就需要以電影史料研究為基礎進行文本細讀,根據文獻學的方法對中國國產電影文本進行梳理分析與批判研究。同時,依據文藝學、藝術學、美學及跨文化形象學及傳播學等文化研究理論,通過內容分析與理論闡述相結合的方式,對塑造中國大國形象的電影話語進行分析與比較。此外,借用多維視角考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形象的建構與認知,描繪中國大國形象、社會發展及價值觀念之間的互動軌跡,分析國家形象的建構,在文本闡釋與學理探討之間形成對話,將中國國產電影的文化批評視野提升到參與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層面,開闊此類研究的學術視野與理論空間。并且,以強烈的問題意識考察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發展,兼顧文化批評、思想史研究、形象詩學、電影美學及文化傳播學等理論思維,探討國家形象建構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互文關系,從而進行文化實踐層面的新嘗試。此類研究,如同國產電影本身一樣,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電影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走到今天,無論是作為藝術作品,還是作為文化商品,已經成為國家意識形態與民族精神傳承的重要承載者。在全球化的國際流通語境中,積極建構與傳播中國國產電影蘊含的人生內涵、理想價值、人文情懷,尤其是傳承民族集體記憶、民族文化主體形象與民族精神,已經成為中國國產電影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市| 桓仁| 商河县| 福州市| 偃师市| 曲麻莱县| 凤翔县| 宜君县| 龙泉市| 红安县| 海林市| 丹寨县| 霍山县| 宁夏| 山西省| 称多县| 新疆| 广丰县| 玉龙| 诸城市| 鄂尔多斯市| 泰和县| 大邑县| 宁河县| 公安县| 望谟县| 乌拉特中旗| 泰州市| 汉源县| 施秉县| 万源市| 延长县| 榆社县| 临猗县| 辽宁省| 临朐县| 庆城县| 镇沅| 景谷| 凤冈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