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高校工科博士生培養模式特色

一 面向學術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與評價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了授予博士學位的要求,博士畢業生應掌握本科學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且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

人才培養是高校最為重要的職能之一。我國高校的工科博士生教育長期以來致力于培養以基礎研究為主的高層次學術研究型人才,為大學儲備師資力量并為科研機構培養研究人才。根據歷年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及教育統計年鑒計算,學位制度建立以來的30余年間,高校總計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培養了30多萬名博士畢業生,絕大部分成為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才,提高并改進了我國大學教師和科技人才隊伍的層次和結構。1987年,在我國普通高校的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僅有0.5%,到了2013年,這一比例已達到了19.1%。

培養目標決定了高校工科博士生的培養過程、評價標準和就業去向。高校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上占據優勢,依托基礎研究對博士生進行科研訓練,導師理論水平較高,在評價標準上主要關注博士學位論文的理論創新和博士生發表高水平論文的情況,博士生的就業去向以高校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為主。

從發表高水平論文這一評價標準來看,絕大部分高校對工科博士生都有著明確的要求。例如,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要求博士生在讀期間至少發表4篇核心期刊級別以上的論文,并且這4篇論文應或者全部發表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檢索)收錄的期刊上,或3篇發表在SCI收錄的期刊上,另有1篇發表在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檢索)收錄的期刊上。北京科技大學則要求博士生在讀期間至少要發表3篇論文(包括國內核心期刊、國外公開發行學術刊物或國際會議論文集),其中至少有1篇在SCI和EI收錄的刊物上發表。在本書對10位聯合培養博士生的訪談中,有7位認為高校對發表文章的要求高于工程院所,其中有3位認為高校對發表文章的要求遠遠高于工程院所。

受訪師生對博士生發表文章要求高低主要的判斷標準,一是發表文章的數量,二是文獻檢索的類別。通常來說導師和博士生認為在SCI收錄期刊上發表文章的要求高于中文核心期刊和EI, SCI與EI是工程科學與技術研究領域國際通行的兩大文獻檢索系統,前者偏重基礎性和科學性,后者偏重應用性和工程性。受訪博士生普遍認為由于前者對理論深度的要求高,對從事應用研究的博士生來說,研究定位決定了發表SCI檢索論文難度很大,并且SCI中文期刊數量少,向國外期刊投稿語言首先是一大難關,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不熟悉投稿規則等現實困難,而EI中文期刊的數量則相對較多,發表難度相應降低。三是期刊的影響因子。

受訪的聯合培養博士生認為高校對發表文章的要求比工程院所高,主要是因為在相同或相近的學科里,高校的博士生培養偏重基礎研究和理論深度,更傾向于采用發表文章作為評價科研成果和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標準,很多“985高校”的工科專業要求博士生發表SCI期刊論文方可畢業;工程院所的博士生培養偏重應用研究和工程實踐,從評價標準上來說并不特別看重發表文章,因此大多對博士生發表SCI論文沒有硬性的要求,而是以EI或核心期刊為主。當然對博士生發表文章的要求也因學科而不同,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不同的院系之間差別也較大,偏基礎、較新興的工程學科對發表文章的要求明顯高于水利、機械、冶金等偏應用、較傳統的學科。

二 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課程體系

在博士生的培養過程中,課程學習對構建博士生的學科知識和理論基礎以及開展后續的研究十分重要。但課程體系的建設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積淀,還要有足夠數量的能夠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與工程院所等科研機構相比,高校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導師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因而構建起了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課程體系,并且內容相對豐富,可選擇的范圍廣泛。高校學科較多,工科博士生具有便利的條件選修或旁聽其他學科的課程,獲得相關的理論知識,為開展跨學科研究打下基礎。此外,高校學生規模較大,學習氛圍濃厚,課程設置系統,學風嚴謹,在教學管理上也相對嚴格和規范。

三 依托基礎研究的科研訓練

工科博士生的培養與科研緊密結合、融為一體,博士生的科研創新依托于科研項目的平臺,對博士生能力的培養也必須與科研訓練相結合。從調研來看,在大多數工科博士生的培養過程中,除了課程學習之外,大部分時間都用于接受科研訓練:實驗設備操作、參與科研項目、參加學術活動、學術論文發表、社會實踐、調研和學位論文撰寫等。在訪談中,所有的受訪師生都談到,學生從入學起就進入實驗室,參與到實驗室的相關項目研究和學術活動中,甚至有學生畢業離校后還在繼續未完成的實驗室研究項目。在“中國博士質量分析課題組”對全國博士生培養單位進行的抽樣問卷調查中,90.2%的工學博士生在讀期間至少參加1項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參加3項以上的博士生占39%, 66%的工學博士生認為其博士學位論文和科研項目有著較密切的關系。中國博士質量分析課題組:《中國博士質量報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高校導師主要承擔偏重基礎研究的科研項目,因此高校工科博士生的科研訓練也主要依托于基礎研究項目開展,重點培養博士生的理論水平,對科研前沿的把握和探索能力,獨立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發現科學問題并分析解決的能力。

四 導師負責制下的團隊指導

從調研情況來看,“課題組/實驗室”是高校科研和博士生培養的基層組織,在高校工科博士生的培養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博士生除了上課之外,其余的培養過程基本是在課題組/實驗室內完成的。對于博士生來說,即便是在同一個院系/所,甚至是同一個班級,很可能同學之間彼此都并不熟悉,真正熟悉并且能夠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產生影響的是課題組內的老師和同學。

受訪博士生反映,高校課題組/實驗室內往往有一位年齡較大,學術地位相對較高的教授作為整個課題組的核心和領導者,博士生們常稱之為“大導師”。在“大導師”之下,通常還有1~2名甚至更多的青年教師,通常處于30~40歲之間,也有低于30歲的副教授、講師和博士后,博士生們稱之為“小導師”或“二導師”。除了老師們之外,就是眾多的博士生和碩士生。他們構成了一個課題組/實驗室的有序整體,共同合作完成眾多的科研項目,形成了支撐博士生培養的共同體。

在高校課題組的日常運行中,“大導師”一般對課題組的科研工作和學生培養起統籌領導作用,很多“大導師”由于學術聲望較高,也擔任了一定的行政職務或社會工作,眾多職責在身,精力相對有限,因而實際上對博士生進行詳細科研指導的主要是年輕的“小導師”。“小導師”們通常處于學術的成長期,是學術生命最旺盛、科研探索的興趣和進取心最強的時期,從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現實出發,“小導師”們也正處在職業生涯的上升期,需要創造出一定數量和較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才能在職稱上繼續晉升,不斷擴大自身在學術共同體內的聲望,因此,他們指導博士生科研訓練的現實動力很強,是維持課題組日常運轉的中堅力量。由此形成了高校課題組內部“大導師—小導師—研究生”的組織結構。

“組會”是高校課題組內部最為重要的學術交流制度,受訪高校博士生反映,通常每周進行一次組會討論,即使導師出差,組會仍照常進行。除了匯報科研和學習進展之外,組會更加重要的作用體現在加強團隊內部的學術交流,激發創新靈感;幫助導師掌握博士生的研究進展,從而進行因材施教;實現團隊之間的取長補短,互相支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畴县| 尉氏县| 彰化县| 合山市| 南开区| 广昌县| 香格里拉县| 凯里市| 石林| 红原县| 淮滨县| 海淀区| 卓尼县| 松潘县| 洪江市| 日照市| 英山县| 喀喇沁旗| 白城市| 承德县| 咸丰县| 朔州市| 昆明市| 泰和县| 南岸区| 牟定县| 尼木县| 铜梁县| 祥云县| 灵台县| 分宜县| 许昌市| 韶关市| 墨玉县| 冕宁县| 运城市| 黄陵县| 巫山县| 睢宁县| 台前县|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