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追逐季風
與地中海世界受到限制的海洋史完全不同,季風海洋(即印度洋)的歷史呈現為另一種形式。遙遠的路程、缺乏環繞型的海灘、與大陸相鄰的群島十分稀少,這些因素導致了印度洋的水手和他們所屬的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遠不如地中海世界那么強烈和直接。航海活動可以運輸貨物和傳播思想,但并沒有產生在地中海貿易中伴隨出現的暴力對抗和海上沖突。同時,遠距離的海上貿易對政治發展的影響有限,航海對于地中海居民而言有著重大的文化上的意義,但在這里則不同。然而,如果說這里走向海洋的動力比其他地區變化更加微妙的話,那么事實證明它仍是十分持久的。
公元前4世紀時,地中海的商人直接航行到紅海和印度洋。在隨后的300年中,其間的聯系隨著羅馬對埃及的吞并而進一步加強。羅馬人抱怨為購買東方的奢侈品而花光了自己的貴金屬,這導致地中海地區陷入了長期的戰爭之中。在印度和東南亞都發現了囤積羅馬錢幣的地方,在公元前2世紀的中國,甚至有關于羅馬商人在漢朝宮廷中的記載。盡管外來者有興趣參與印度洋的貿易,但本土的水手們仍是主要的貿易代理商。印度投資人保證了地中海商人的貸款和印度商人在埃及的紅海各港口的貿易活動的順利進行。印度教和佛教的早期經典及世俗法律從印度洋的視角向人們呈現了一個模糊的海上世界。2世紀以降的泰米爾史詩描繪了一幅繁榮的海上商業的圖景,出現在印度南部的海濱地區。自那以后,那里通常也是海上貿易最重要的活動范圍,把紅海、波斯灣與孟加拉灣和東南亞連接在一起,與南亞次大陸的海上和陸上交通線相交織,這些貿易網絡變成了一條條通道。沿著這些通道,從7世紀伊斯蘭教的誕生到15世紀末歐洲貿易者的到來,遠洋航海家們源源不斷地進入印度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