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航海的搖籃
自大約公元前3000年起,古埃及進入了王朝時期。其中古王國時期(第三至第六王朝)從約公元前2700年持續到公元前2200年,吉薩金字塔便在此期間建成。中王國時期的第十二、十三王朝持續了大約2個世紀,結束于約公元前1700年。新王國時期始于約公元前1550年,并持續了500年的時間。新王國時期是埃及法老權力最鼎盛的時期,當時的對外交流也最為活躍。此后,來自南面和東面的外族人開始統治埃及。與此同時,古埃及文化在當時世界上處于獨一無二的地位。古埃及人精通工程學、視覺藝術和醫學,并有著完善的宗教、政治和社會組織,其作品以對細節的注重為特征。他們的文化保持了長達2,000多年的興盛,和平與繁榮的局面只是偶爾被打斷。吉薩金字塔和別處的金字塔可以追溯到統一后的埃及的早期歷史,但是創造出這些遺跡的文明既不是突然出現的,也沒有突然終結。雖然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結束了古埃及的王朝時期,但是在歷史上,埃及憑借其橫跨尼羅河,且處于非洲和亞洲、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交匯點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而一直是商業和文化中心。
尼羅河發源于非洲中東部的山脈,向北流入蘇丹。喀土穆以下長達1,600千米的河道被6處大瀑布以及一系列的急流隔斷。在古代,最北邊是阿斯旺的第一瀑布,這里是埃及和努比亞(今蘇丹北部)之間的自然分界線。早期法老的象島(Elephantine)要塞使這里成為通向南方的一個入口,但這并不是一道絕對的分界線。新王國時期的法老們將分界線向南推進到第三、第四瀑布之間的庫什的納帕塔。在阿斯旺的北邊,尼羅河河谷的寬度達到3千米,兩邊都被撒哈拉沙漠所包圍。古埃及文明就是在這樣一片土地上產生的。在上埃及,河谷的寬度不超過20千米,但是每年尼羅河的洪水都會帶來豐富的沉積物,直到20世紀阿斯旺大壩的建成。
西邊是一些偏僻而相互連接的綠洲以及通向沙漠的尼羅河。但是這些地區不足以供養大量的人口,無法對尼羅河流域構成威脅,對商人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東邊的土地頗為荒涼,但是那些山中有著豐富的硅巖、大理石和黃金,在前王朝時期就曾得到開采。紅海位于遠處的大山旁邊,人們可以通過由周期性的水流開辟出的干燥而狹窄的河谷(被稱作旱谷)到達紅海。通常,埃及最重要的城鎮都分布在這些通向尼羅河的河道的附近,同時也是重要的戰略據點,并方便當地居民進行南北向和東西向(規模較小)的貿易。在早期,這些地方包括象島、耶拉孔波利斯(今科姆·埃爾-艾哈邁爾)、涅伽達、科普托斯(今德爾巴赫里)以及阿拜多斯地區重要的王室墓葬區。其中大多數城鎮都分布在尼羅河西岸,而科普托斯則位于哈馬馬特河附近,是尼羅河畔距離紅海最近的地方。在今天開羅附近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孟斐斯坐落在富饒的農業區與傳統的南部權力中心區的交界處。地中海上的商人通過尼羅河的多條支流及三角洲地區的港口進出埃及,并途經孟斐斯城。從前王朝時期起,布托港可能就是最重要的一個港口。首都也設在通往西奈半島(主要出產銅和綠松石)、迦南(巴勒斯坦)及更遠處的主要陸上貿易路線的終點附近。底比斯(今盧克索)后來成為位于科普托斯附近的一個重要的都城,也是尼羅河西岸舉行喪葬儀式的地方。
上埃及和下埃及構成了不同的文化區域,例如上面提到的各個城鎮,但孟斐斯和布托都位于上埃及。到大約公元前3000年時,上埃及表現出技術上的優勢,耶拉孔波利斯、涅伽達和阿拜多斯地區的統治精英們開始尋求統一埃及,并建立由法老進行統治的中央集權和神授王權制度。為了確保完全依賴于尼羅河而存在的社會的穩定,政府的權威是必要的。雖然尼羅河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濫是可以預測的,它在平時滋養著農民們的耕地,但是水量有時會出現不足,人們在水量充沛時儲存剩余的谷物,以此度過干旱和饑荒之年。埃及境內的交通大多也依賴河流,部分是因為與尼羅河毗鄰的陸地不是低于水面,就是每年都有好幾個月不能通行。此外,從尼羅河出發會穿過數不清的溝渠,因此眾多的渡口和橋梁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直到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統治時期,才出現了真正人工修筑的道路。
象島以下的尼羅河幾乎是航海活動理想的發祥地。向北流的河水十分穩定,駕船駛向地中海地區是十分容易的。在第一瀑布和地中海之間,尼羅河的梯度比大約是1∶13,000,也就是每13千米高度才下降1米。而逆水行船則頗具挑戰性,尤其是在每年6月至9月的泛濫期。不過,從北面吹來的季風能夠使逆流返航的人們順風航行。在帆船發明以后,這個優勢得到進一步利用。在古埃及文字中,“航行”一詞的含義就是“向南航行,逆流而上”。尼羅河上的船民在第一次遇到季風時尚無法確定風向,而世界上最古老的帆船圖像在涅伽達文化Ⅱ期(亦稱格爾塞時期)的一個陶罐上被發現,它顯示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3100年之間。
在此后不久的第一王朝時期,上埃及的統治者們將首都向北移到孟斐斯,也就是所謂的“平衡兩片土地(即上埃及和下埃及)”。因此,帆船的發明和統一的埃及國家的出現看起來幾乎是同時發生的。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帆船的發展使上埃及的人民擁有了技術上的優勢,從而將下埃及納入其政治經濟統治之下。海上優勢起到了如此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并不是唯一的例子。對于集權政府而言,與外界間的聯系尤其重要。由于沒有發展出用于內河航行的具有可靠性和經濟性的船只,上、下埃及之間的貿易將一直是斷斷續續的,可能僅限于少量高價值的貨物,正如在前王朝時期發生的那樣。這些船只能夠依靠船槳(或者櫓,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之后)向北航行,并揚帆向南返航,從而為第一瀑布和地中海之間的尼羅河流域的統一掃除了一個主要障礙。帆船的使用確保了整個國家內部的溝通,包括政府官員和軍隊的移動以及木材、石頭等原材料及手工制品的運輸。同時,可靠的運輸系統也確保了處于法老統治之下的每一個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