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南嶺論文集
  • 南嶺
  • 3164字
  • 2019-01-05 00:32:53

二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

我國經濟學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討論,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改革開放的開啟到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討論的主題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標志性的成果是推動了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目標模式寫入黨的重要報告和決議中,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認識上的飛躍和創新。第二個階段是黨的十四大后,建立什么樣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怎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道路成為中心議題。收入本書中的我的大部分文稿,從不同的角度參與了這場有意義的大討論。

(一)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經典表述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社會主義經濟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條件消失,換句話說,沒有市場經濟產生的土壤。20世紀50年代,斯大林的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出版,依據蘇聯的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現實,提出了兩種不同所有制之間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但在全民所有制內部則只是產品生產和流通的觀點。這一觀點,統治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幾十年。80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打開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之門,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但是,由于斯大林經濟理論的束縛,在發展商品經濟上顯得“欲抱琵琶半遮面”。對社會主義是否與商品經濟市場相容的理論闡述需求緊迫。

在這個轉折點上,我國理論界的重要貢獻在于,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起源于社會分工和“不同經濟體的盡頭”的理論闡述中,找到了國有企業之間具備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條件的依據,得出了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相容的理論表述,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開辟了新道路。其理論作為重大突破寫入了中國版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相當長的時間里,我也是上述觀點的論證者和擁護者。不過,20世紀90年代前后,新制度經濟學在我國廣泛傳播,新制度經濟學中關于產權與外部性問題的分析深化了我的認識?!爱a權是由社會認同的(通過法律和其他規則)經濟主體的經濟權利”,這是我學習研究后對產權定義的表述。用這一產權概念去分析公有制內部的權利結構,能夠更清晰地看出國有企業本質上是獨立的不同的利益主體,是市場的細胞,通過交易方式相聯系,構成市場交換關系,成為市場經濟有機體。產權范疇引入,不僅更好地說明了公有制內部市場存在的機理,也借助交易費用范疇的應用,為國有企業理論打開了新的分析空間,也為構建公有制條件下,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提供了新理論補充。其實,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出現過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論戰,此后又斷斷續續地論爭?,F實并不理會理論家留戀的精神世界,市場經濟以其不可阻擋的力量拓展著自己的領地。市場經濟如同自然力,無論其破壞性還是建設性,都是客觀規律作用的結果。對市場經濟,人們的任務就是去不斷認識和發現其規律,因勢利導造福人類。

(二)市場經濟與法

近年來,人們談論相當多的是,好的市場經濟與壞的市場經濟,或者說法治的市場經濟和人治的市場經濟。其實,市場經濟就其本質而言,是與法治共生的。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無一不是法治比較完善的國家和地區,誠信和契約是支撐市場經濟發展的支柱。我國是從計劃經濟、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法治建設也需要時間進行理性設計和實踐檢驗。20世紀90年代,在我的研究中,也討論過法治對于中國市場經濟的意義。當時,受法經濟學的影響,我在關注法治體現公平正義理念的同時,更注重植入效率理念,強調以規則的調整來調整人們的行為,促進經濟資源有效配置。我特別論證要突出產權和交易的法治建設,建議在中國遵循大陸法系的制度下,探索以英美法系的方式,用判例法滿足快速轉型的經濟社會需求。

斗轉星移,時空轉換,法治對中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作用愈加凸顯。但加強法治建設,不能停留在必要性的意義上論證,甚至也不能將重心放在立法數量上,而應以改革的精神,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是改革和完善立法、司法和執法體制機制,為法治中國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二是調整立法的重點,從數量覆蓋向質量優化轉型。以“立新法”為主向“立改廢”并重,特別要對改革開放30多年的法律法規予以重新審視和系統梳理,使法律法規更好地適應市場深化的需要,成為推進市場建設的制度性安排。三是深入研究產權和交易領域的法治建設。當前,中國市場出現諸多混搭跨界新業態,市場在細分、拓展、深化;生命領域出現基因、干細胞等科學新元素。產業和服務發展亟待建立新的制度,提供新的規則。以判例法來補充成文法的不足,仍然不失為一個值得去試驗的探索。

(三)市場深化中的政府改革

在我關于市場經濟的多篇文稿中,已從不同的側面討論過政府的角色、功能、定位和改革問題。政府的作用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因時勢而變化的實踐問題。從現實看,當今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作用呈強化趨勢,沒有一個國家政府嚴守“守夜人”的角色。具體到中國實際而言,要從計劃經濟中無所不包的全能政府轉向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有限政府,則是一個趨勢。因此,中國政府改革要圍繞著放松行政性管制,減少社會交易費用和成本,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體制機制進行。一是加快政府規制改革。所謂政府規制,既包括政府自身運行的規章制度,也包括政府用于管理社會經濟的規章制度。政府規制是政府管理的“操作系統”,這個系統發揮過積極作用。但以審批式管理為核心建立起來并長期運行的操作系統,是一個不斷強化自我并逐漸覆蓋市場和社會力量的系統,是一個重前置審批輕后續監管的系統。我國曾進行過多輪的政府改革,由于沒有或很少觸動政府規制,致使政府不能從審批管制型向監督服務型轉型,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超強的作用,特別是在土地資源掌控上,“看得見的手”仍然起決定作用。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規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十分重要而緊迫。二是加快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改革。長期以來,政府信息包括與市場主體、社會主體相關的信息,在政府內部流動,甚至有的在政府部門內也不流動,形成信息死角和信息僵尸。信息不對稱,加大了交易費用和社會成本,信息不流動不通用,窒息了信息資源的利用和配置,政府信息的封閉,影響市場主體(企業和個人)對全社會信息的獲取和利用,從而影響市場主體的選擇。在信息化社會,政府信息化管理改革已不是一個技術性問題,而從審批管制型向監督服務型政府轉型,橫向的信息平臺和信息傳播互動是基本性條件。政府管理方式轉變,政府職能調整,加快政府信息管理改革,構成了當前政府改革的重要環節。三是加快發展經濟類社會組織。我國政府精簡機構的改革,總也擺脫不了減少—膨脹—再減少—再膨脹的循環。究其原因,除社會事務增加外,主要是社會組織不發展,一切由政府打理,諸如職業資格的認證、產品的技術標準、非強制性檢測、企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等,一概都由政府管起來,其結果是政府會很忙,政府機構也很多,政府管制很細密,市場也就不可能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靶≌?、大社會”不是用良好愿望編織的,社會組織充分發展的社會才是大社會。政府改革和社會組織發展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發達的市場經濟與有限政府和發達的社會組織相伴相生。如何發展社會經濟組織?首先要從將社會組織定位為社會中介組織中解放出來。政府不是通過社會經濟組織去聯系市場和企業的,社會組織有其自身的定位功能和作用機制,社會組織通過獨特的分工服務于政府和市場,在諸多情景下,社會組織與政府和企業是合作關系、伙伴關系。在我國,推進政府改革,減少和放松政府管制,應與培養社會組織發展協同,讓社會組織承擔過去政府由于錯位而承擔的部分功能。讓社會組織發揮作用,是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性條件,也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崇阳县| 哈尔滨市| 贵阳市| 府谷县| 师宗县| 广州市| 忻州市| 东兰县| 高淳县| 南澳县| 平乡县| 靖西县| 苏尼特左旗| 通海县| 和平区| 渝中区| 新沂市| 西平县| 堆龙德庆县| 呼玛县| 泸州市| 广西| 鄂尔多斯市| 四川省| 理塘县| 龙胜| 阿尔山市| 南康市| 安溪县| 龙南县| 石棉县| 孟连| 德钦县| 姚安县| 汕头市| 吉林省| 融水| 泸水县| 吉安县| 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