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現代企業制度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
現代企業制度是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將其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制度目標正式提出來的,它反映了中國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探索、認知和智慧。我比較早地介入國有企業改革的研究,并堅定地認同按現代企業制度方向走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正確道路。
(一)現代企業制度是人類的偉大發明
像科學界的其他發明一樣,制度的發明也深刻地改變社會,甚至帶領人類走出危機。如果將現代企業制度定義為股份公司制度,這項發明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一是以資本社會化適應并促進了生產的社會化。工業革命以來,特別是鋼鐵、石油、鐵路等出現以后,僅憑單個資本的積累,無論在規模還是速度上,都滿足不了大生產的需求,股份制和資本市場終結了資本積累自然進程,克服了自身積累不適應市場需求的障礙,找到了人類資本配置的新市場。二是以新的產權組合機制拓展了所有制的制度容量。在股份制中,終極所有權、法人財產權、大股東所有權、小股東所有權、優先股權、普通股權、股東與職業經理人的權利安排,多種權能組合構成了豐富的、最具容量的權利約束。股份制如一個巨大而精密的有機體,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在其間相互依存,相互制衡,并借助資本市場實現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講,股份制的權利安排,搭建了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間的融合平臺,提供了萬眾創新的平臺,互聯網時代群雄逐鹿,有的從普通創業者成長為商業社會的大亨,一些投資者成長為資本大鱷。股份制和資本市場相結合的權利安排,以其足夠的制度容量,成為現代微觀經濟的主要載體。三是以有限責任和股東多元分散了主體風險。市場經濟主要是由“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的,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一般說來,越是大投入,回收的周期越長,面臨的不確定性越多。為了刺激引導投資者投向高風險行業,除了高回報外,現代企業制度作出了兩點安排。其一,是多股東的持股方式,特別是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出現了社會化。這樣,即使經營出現風險,企業出現破產,損失由社會分散承擔。其二,有限責任安排以出資或股權為限,即使投資失敗,其影響被管控在一個有限空間。有限責任的制度安排同時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具有巨大的推動經濟發展的實踐意義。
(二)現代企業制度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基本模式
傳統的國有企業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企業,由于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以及相關的資源的配置,都由指令性計劃安排,企業只是一個生產載體,是行政機關的附屬機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中國國有經濟改革,無論是擴大自主權還是承包制,都是圍繞著行政機關與附屬機構權利展開的博弈。在擴大企業自主權和承包制的改革框架內,國有經濟分屬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無論是央企還是地方國企,都實際上隸屬于某一部門主管,行政部門對企業主要不是行使所有權職能,而是行使行政管理權能,存在著實際上的所有權缺位。對于國有企業而言,主要對主管部門負責,而不是對股東負責。此外,擴大企業自主權和承包制在操作上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和短期性,合同訂立和執行的非平等性,也決定了這種模式的局限性?,F代企業制度為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成熟的制度框架?,F代企業制度通過多層級多樣性的制度安排,以終極所有權、法人所有權為基本的制度結構,構建了終極所有和法人所有相互依存、相互分離、相互制衡的關系。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中,終極所有者通常通過股東權利的行使,以用“手”投票或以“腳”投票的方式激勵約束法人所有者,實現自身利益。而法人所有者則對通常意義上的企業人、財、物、產供銷行使決策權、調配權和管理權等,在市場上以經濟主體的身份與其他經濟主體發生市場聯系,在競爭與合作的經濟活動中,謀求股東利潤的同時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將傳統的國有企業改革為商品市場經濟主體,最大的障礙是解決所有者的缺位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適當分離問題。現代企業制度所提供的安排,滿足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條件,在保持終極所有權不變的框架下,化解了以擴大自主權和承包制推動國企改革的主要矛盾,成為國企改革的基本形式。此外,現代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也為國企領導人改革提供了制度選擇。在傳統的管理體制中,企業領導人被稱為企業干部,與黨政機關干部一樣,由組織人事部門選任。由于選拔機制、任用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偏重黨政干部的管理,很難形成市場環境下需要的企業家隊伍?,F代企業制度在構建終極所有權和法人所有權的權利結構中,以管理的社會化適應生產和資本的社會化,打造出職業經理人階層。這也是人類企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安排。職業經理人制度也是一個容量巨大的結構,既能保證黨管干部,又為鍛造懂市場的國有企業人才提供了空間。201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這個意見是最新的關于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幸運的是,我在20世紀90年代關于國企改革邏輯的分析,契合了國企改革的方向。如在競爭性領域發展混合經濟的多元所有制形式,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即使是純國有企業,也要多個不同國有企業相互持股,形成多元國有公司。要完善終極財產所有權和法人財產權制度,形成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國有企業的改革,出路是充分借鑒先進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
(三)第三種調節——現代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現代市場經濟不同于傳統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不再是一個個分散的、誰也無法主宰市場的實體,居主體地位的是那些對市場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公司。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不再是單純的一個個產量、成本、利潤核算單位,而是既包括以上行為,又具有制定規則、戰略、決策和跨單位協調能力的科層組織。
大公司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大公司內部的經濟行為影響全球經濟。大公司富可敵國,其經營興衰影響全球經濟波動。波音公司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在80多個國家采購零部件,每批訂單影響的價值鏈產業鏈很長。德國大眾涉嫌造假,美國提出重罰180億美元,被分析家認為會嚴重影響德國經濟。蘋果公司市值曾高達5000億美元以上,公司業務的升降,成為觀察全球經濟的方向標。這些公司的經濟影響已經超出一國范圍。二是對政府政策制定實施的影響。一國經濟政策,特別是短期政策,通常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對大公司經濟反應的預期通常決定政策選擇。此外,大公司可通過在行業協會或中介組織的核心地位影響政策。在西方,大公司還通過院外活動影響政府。三是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在大公司周圍通常有大量的中小企業,它們或者是大公司業務的承包商,或者是為大公司提供生產性支持性服務。大量的中小企業依附大公司而生存,成為以大公司為主干的產業群落,一損俱損,一榮共榮。在日本,流行著一種下承包關系(大公司與中小企業之間),就是典型的公司群落。
大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調節作用,與公司的成長歷程是息息相關的。在經濟學發展的早期階段,斯密經濟學揭示了“看不見的手”的市場調節。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以后,凱恩斯主義揭示了“看得見的手”的政府調節。對于大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調節作用,經濟學家曾做過分析,如企業史學家錢德勒指出,現代的工商企業在協調經濟活動和分配資源方面取代了亞當·斯密的所謂市場力量的無形之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指出,僅僅把現代經濟理解成政府計劃與市場調節的不同組合是不完整的。在政府之外,不只有市場調節,還有公司內部從事的計劃與經濟調節。制度學派的代表人物加爾布雷思,更是將美國經濟劃分為計劃系統和市場系統。所謂計劃系統是由1000家左右的大公司組成,它們實行“計劃生產”“計劃銷售”“操縱價格”。可惜的是,經濟學家從不同側面分析了現代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調節作用,但還未將這一理論系統化。這也是為什么到今天,大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調節作用并未受到應有關注的重要原因。
“第三種調節——現代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調節作用。”這是我在研究現代企業制度時的一種概括。盡管我尚無力將“第三種調節”理論化系統化,但在現實中,大公司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經濟。據有關資料,世界上共有8萬多家跨國公司,幾乎控制了全球一半的產出、60%的世界貿易、70%的技術轉讓和90%的國際直接投資。研究公司調節,既可為經濟理論拓展新空間,使理論更好地認識世界、解釋世界,也是現實的需要,是國家乃至全球經濟治理的需要。
馬克思指出,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人類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非但沒有將其當作“自然發展階段”,相反卻總是試圖盡可能加快它的消亡。然而,規律總就不能用“法令取消”。30多年的中國改革,開拓了市場經濟的新境界,重新調整了不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這個過程還在持續,還需要勇敢實踐和深入探索,以“縮短和減輕新體制分娩的痛苦”。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