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21世紀是城市化的世紀。城市化已成為區域發展的全球性趨勢,城市化已被看作經濟增長和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相互作用是推動城市化發展的直接動力。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未來的城市化進程對全球經濟的發展影響甚大。斯蒂格利茨認為,21世紀以來,中國將面臨三大挑戰,中國的城市化問題位居首位,同時他還提到“中國的城市化將會是推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的驅動力”。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也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和美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21世紀世界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兩大驅動因素”。2010年10月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到,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城市化與城鎮化的辨析:城市化與城鎮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指不同的現象。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過程,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向縣域范圍內的城鎮集中的過程。城市化是總括的概念,城鎮化是城市化的某個階段或者某個部分的現象。城市化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而城鎮化不包含建設大、中、小城市,城鎮化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城鎮化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城市化的起始階段。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道路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避免重蹈拉美等國家出現大量“城市貧民窟”的覆轍,是保證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2013年12月在北京舉辦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出:“城鎮化是解決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的中流砥柱,是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上述觀點和政策法規很清楚地表明推動城鎮化的進程是我國的重要任務,中國的城鎮化不僅僅對中國,甚至對全世界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快速城鎮化時期。吳福象和劉志彪利用實證分析方法對我國城市群的發展做了深入研究,認為城鎮化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其通過優質要素向城市集聚及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資兩個途徑驅動經濟增長。然而,當前城鎮化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一,“大城市病”。“大城市病”將嚴重影響城市發展的質量,阻礙產業及人口的遷入,對城鎮化進程造成負面影響。第二,城鎮化發展不均衡,東部和中部地區發展速度遠大于相對緩慢的西部地區,空間上形成城鎮化發展布局不合理的局面。第三,城鎮化建設的起點低,同時缺乏其他關聯產業的支撐,特別是缺乏第二、第三產業的支撐,從而導致城鎮化建設的低標準和低水平。建成城鎮的總體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偏小,對周邊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較弱。第四,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基礎設施不配套導致城鎮功能不健全,橫向城鎮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同時缺乏科學和長遠的規劃。因此,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保持城鎮化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推動中國廣大地區的城鎮化具有重要意義。

依據聯合國對世界各國人口的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5億人,與此同時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也將達到80%左右。在這種城鎮化水平下,我國城鎮人口到2030年將達到12億人(萬廣華,2011)。結合政府一直以來推進城鎮化進程所推出的戰略舉措和前文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可以看出,今后城鎮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首要工作是加快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和加快產業轉移的步伐。不論是國外的城市化過程還是國內東部沿海的城鎮化建設過程都表明,城鎮化戰略必須立足于具有極大競爭支撐作用的產業和產業集群,尤其是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較高地區的產業集聚現象均極為明顯,如美國硅谷的微電子產業、意大利的威尼斯玻璃器具產業等。在國內,尤其是長三角地區,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一大批專業化的產業集聚區迅速崛起,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如海寧的皮革、紹興的輕紡、昆山的IT產業等。

新一輪產業轉移以行業龍頭企業、品牌企業集群式轉移為主,對遷入地的產業配套、社會服務、公共管理、要素資源供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觀上促使遷入地的城鎮化提速升級。承接產業轉移可以促進當地產業集聚,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地區經濟實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進一步推動城鎮化進程。以具有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為依托的發展模式,不但可以促進區域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人口的集中,而且能夠促進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從而大幅度提高產業發展的綜合競爭力,以及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的整合與共享。與此同時,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反過來因為受到區域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而獲得良好的發展契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專業市場在各地區的規模不斷壯大,推動各地區城鎮化發展進程。專業市場的發展使城鎮數量迅速增加,推動城鎮規模的擴大,帶動第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加快了勞動力在產業之間的轉移速度,為人口城鎮化奠定了基礎。而推進城鎮化將有效拉動市場需求,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專業市場帶來新的商機。這使得通過產業轉移而形成的產業集群(專業市場)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研究更為必要和迫切。在現有文獻研究中,很少有涉及產業轉移、專業市場布局和特色新型城鎮化三方面的研究,本書旨在借鑒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模型,遴選出協調度較好、較差的省份,并為發展較差的省份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1.2 研究意義

城鎮化是一個世界普遍現象,在未來很長的時間里,城鎮化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研究城鎮化與專業市場、產業轉移的關系具有兩方面的意義。

第一,在理論方面,具有學科領域的創新性、前沿性和綜合性。城鎮化需要由產業轉移及產業集聚帶來的集聚效應帶動,而產業集聚又要以與產業相關聯的專業市場為依托,從而促進城鎮化快速和可持續的發展。反過來,城鎮化的推進又會為產業集聚發展提供要素資源,進而促進專業市場的繁榮與發展。如此,產業轉移、產業集聚、專業市場布局、城鎮化之間就存在一種互動關系。本課題對此加以深入研究,有助于豐富和完善產業經濟學、經濟地理學以及流通經濟學等理論。

第二,在實踐方面,具有較強的現實性、針對性和實用性。歷史經驗顯示,區域產業轉移及產業集聚極大地推動了工業化進程,并為區域城鎮化要素的空間集聚提供了基礎條件。當前,我國城鎮化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未來一段時期將有2億~3億農民進入城市,大量的轉移人口既不可能都進入大城市,也不可能都集中到東部沿海地區。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進程,引導農村人口合理流動,并通過加強和優化專業市場建設促進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是優化我國人口分布格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因而,本書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普县| 通化市| 班戈县| 石城县| 辉县市| 广平县| 海伦市| 武汉市| 射阳县| 柳河县| 都兰县| 浦北县| 池州市| 丰镇市| 永川市| 名山县| 宿松县| 凉城县| 泸水县| 玉山县| 旌德县| 凭祥市| 霍林郭勒市| 太谷县| 隆回县| 甘泉县| 凌源市| 类乌齐县| 界首市| 邵阳县| 大竹县| 永和县| 孝昌县| 贵德县| 吉林市| 苗栗县| 阳谷县| 永安市| 济宁市| 招远市| 嘉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