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導讀
- 這樣管理最有效(升級版)
- 劉嘯
- 5842字
- 2018-08-10 14:36:14
人人都要懂管理
看到這個標題,有不少人可能就會提出異議:我又沒有當領導,我又不是企業家,我手下又沒有人員需要我去管,我根本就沒有必要懂管理。這話乍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但是現在你不是領導,難保你將來有一天不會成為領導;今天你不是企業家,并不等于你將來就不會自主創業。如果懂一點管理知識,需要用的時候你就可以信手拈來了。即使你一輩子當不了領導、創不了業,你也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需要管理,家庭生活的好壞、子女能否成功成才都與你的管理工作是否得當有關。因此,不管你所從事的是何種工作,實際上你都在參與管理活動,要么管理組織,要么管理業務,要么管理家庭,要么管理子女。
大家都知道,在現實社會中,人們都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組織之中的,如學校、醫院、軍隊、工廠、公司等,組織是人類存在和活動的基本形式,人們都要依賴組織。沒有組織,僅憑人們個體的力量,無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沒有組織,也就沒有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與繁榮。組織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類獲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然而,僅僅有了組織也還是不夠的,因為人類社會中存在組織就必然有人群的活動,有人群的活動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組織才能進行正常有效的活動。簡而言之,管理是保證組織有效地運行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組織的作用依賴于管理,管理是組織中協調各部分的活動,并使之與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力量。正是由于有管理的存在,才使得各種組織和社會不斷地發展進步。
許多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想繁榮富強,一個組織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要把管理工作做好。在亞當·斯密分工理論(1776)和查理·巴貝奇機械制造業管理理論(1832)的指導下,英國在18~19世紀的生產管理獲得了飛速發展,成為當時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進入20世紀以后,在泰羅的科學管理(1911)、福特的移動式裝配流水生產線(1913)、休哈特的質量控制(1931)等一系列管理思想和技術的推動下,美國經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20世紀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20世紀60~70年代,日本創造性地推行了全面質量管理和準時制生產等管理手段,這使日本變成當時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由此可見,哪個國家最先創造性地推廣使用了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做好了管理工作,其經濟就會獲得最快速的發展?,F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也曾指出:20世紀對于人類而言,推動世界進步最大的因素不是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而是管理。
可以說,從人類社會的不斷壯大到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無一不與管理有著密切的關系。管理作為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可以說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而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就是要學習管理知識,掌握管理的基礎理論,才能提高管理的整體水平,實現管理的科學化。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一些必要的管理知識,以便于管理好我們的工作、管理好我們的家庭、管理好我們的組織,甚至是管理好我們的國家。
管理究竟是什么
對于管理的認識,許多人認為管理就是主持或負責某項工作。事實上,管理的內涵遠不止這些。那么,管理究竟是什么?又包含了哪些內容呢?
自從管理進入人類的觀念形態以來,幾乎每一個從人類的共同勞動中思考管理問題的人,都會對管理現象做出一番描述和概括。長期以來,許多中外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對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釋。然而,不同學者在研究管理時出發點不同,他們對管理一詞所下的定義也就不同。因此,直到今天,人們對于“管理”一詞也未曾取得過一致的理解。自上世紀初美國工程師泰羅和法國的法約爾等創立古典管理理論以來,在近一個世紀里,學術界關于管理的概念層出不窮,具有代表性的國際學者的觀點如下:
1.科學管理理論的倡導者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認為,管理就是確切知道要別人去干什么,并監督他們用最好最經濟的方法去干。
2.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
3.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認為,管理就是通過別人來使事情做成的一種職能,管理包括計劃、組織、人事、指揮、控制五項內容。
4.管理學家亨利·法約爾認為,管理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
5.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
關于管理的定義還可以列舉很多,以上幾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綜合分析上述各種不同觀點,總的來說,它們各有真知灼見,也各有不足之處,但這些定義都著重從管理的現象來描述管理本身,而未揭示出管理的本質。那么,如何對管理這一復雜的概念進行比較全面和一般的概括呢?
讓我們對管理活動的一般情況先做一下剖析。我們知道管理是一種行為,作為行為,首先應當有行為的發出者和承受者,即誰對誰做,其次還應有行為的目的,即為什么做。因此,形成一種管理活動,首先要有管理主體,即說明由誰來進行管理的問題;其次要有管理客體,即說明管理的對象或管理什么的問題;再次要有管理目的,即說明為何而進行管理的問題;此外要有管理手段,即說明用什么方法來達到管理目標的問題。有了以上四個要素,就具備了形成管理活動的基本條件。同時,我們還應想到,任何管理活動都不是孤立的活動,它必須要在一定的組織、環境和條件下進行。以上分析說明,任何一種管理活動都必須由以下五個基本要素構成,即:
管理主體:管理的主體就是指管理者。管理者是一個社會組織或社會單位的若干首腦或負責人組成的群體。管理者是管理活動的主體,管理者的知識、能力、素質、經驗和技能,直接影響組織效能的發揮。
管理客體:管理的客體就是指管理對象。管理對象是管理者施加影響并產生作用的人和事?,F代管理理論認為,管理的對象應包括人、財、物、信息、時間等五個方面。
管理目標:管理的目標就是指通過管理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不明確或者目標錯誤的管理活動往往會給組織造成巨大的損失。
管理手段:管理的手段就是指管理職能。管理職能是對管理行為的理論抽象,是管理者對管理對象發生作用和影響的手段,其目的是為了研究管理過程的規律性提供手段。管理的職能一般劃分為四類: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
管理環境:任何組織及其管理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直接地或間接地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或干擾。因而我們進行管理活動不能不考慮外部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組織管理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技術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政治環境和自然環境。
管理就是通過這五個要素的相互影響從而發揮其作用的。根據上述管理要素在實際管理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我們就可從一般意義上來概括管理,即一般地說: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下,管理者為了實現既定目標,借助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職能,對所屬組織中的人、財、物、時間、信息等要素進行合乎目的的有機結合的一種活動。
真正的管理是“有效”
懂得管理之道的人都知道,管理不是“當領導、管下屬”這一簡單的概念,而是一種科學,它是用來讓資源投入產出的比例更好,即更有成效的。什么樣的管理才是科學的管理?如何管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是每一位管理者都非常關心的問題。時至今日,管理也被當今社會賦予了許多復雜的方法,但是不論是何種方法,評價管理是否科學的唯一角度就是“有效”。也就是說真正的管理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有效!
管理的本質就是為了提高效率,管理水平的高低關鍵看管理者對效率的認識。作為管理者,只有正確理解了效率的含義,才能明白什么是管理,管理應該管什么;才能掌握管理的根本方法。
一個管理者,要使自己的管理顯得有效,就必須遵循“善用時間、要事第一、善用人長、關注結果、有效決策”這五項原則:
1、善用時間
眾所周知,時間是最特殊的、無可替代的和不可或缺的一項資源。上帝非常公平地給予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都是同樣的24小時。一個有效的管理者與其他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大多數管理者不但要與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研討業務,要接待重要的客戶,還要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因此他實際可掌握、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正因為如此,管理者更應該知道自己的時間用在了什么地方,并且更應該妥善運用那剩下來的可自由支配的少量時間。管理者要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可以采取以下途徑:
(1)記錄自己的時間,看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了什么地方,看自己到底有多少可以自我支配的時間;
(2)在計劃表中刪掉那些根本不必做的事情和做了也無法達成結果的事情;
(3)學會授權,不要事必躬親;
(4)盡量少開會;
(5)看自己能在多長時間里集中精力,將這段時間作為自己每次工作的時間限度;
(6)在集中精力辦事時,必須設法消除一切干擾因素;
(7)將零星時間集中成“整批時間”使用;
(8)每天早起,做一些重要的事情,而不要將這些事情放在晚餐后。
2、要事第一
每個管理者需要分清楚事情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著重去完成雖然不緊迫,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時管理者需要對于個人的管理進行科學的安排,根據個人管理的標準及步驟,確定好自己的角色,制定好目標,并且安排好為了實現目標每天進行的事務,同時還可以根據每天事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調整,從而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最后,高效能的管理秘訣在于授權,不要凡事都去親力親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合理安排,專注于一些對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上,其他的一些事情可以交給信任的人去做,這樣才可以達到最高的效率。
3、善用人長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一個人無論多么有才、多么能干,比起整個人類擁有的知識和能力,比起組織擁有的力量來,都無足掛齒。有效的管理者,懂得如何把平凡的人組織起來,做出不平凡的事情。組織起來的力量就在于“發現并發揮”每個人的長處,所謂“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沒有誰天生就是卓越的管理者,每個人都要在不斷的試錯中成長,學習如何用人之長,才能成為有效的管理者。
4、關注結果
在通常的思維方式中(很可能也在行動中),大部分人更關注(自己的)投入,而不是產出。當然,努力工作、辛勤投入、承受壓力等都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些,管理者就無法工作。但是,這些都是投入,它們并不是真正重要的事物,真正重要的是產出。有效的管理者通常都非常關注結果。他們的主要(有時是唯一)興趣點就是結果,對于他們而言,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次要的,也無法讓他們真正感興趣。因為,管理是一種以取得結果為目標的職業,其評價標準就是目標和任務的完成程度。
5、有效決策
雖然決策并不是管理者的唯一的一項任務,但卻是管理者所獨有的一項任務,因而值得做特別的討論。就一般的決策方法而言,需要考慮以下五個要素:一是確定問題的性質,看是屬于“常態”還是“例外”;二是確定決策所需要的規范,即外界的各種條件;三是在規范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妥協、適應和讓步,以期決策能被接受;四是決策時應考慮執行方案;五是決策執行時,須注意搜集各種反饋信息。
就管理者如何做有效的決策而言,管理學家德魯克曾提出了以下建議:
(1)有效的決策,首先必須解決決策是否必要的問題。德魯克認為,不到非決策不可的時候,不要輕易決策。他形象地說:“做一項決策,就像動一次外科手術。外科醫生不到非動手術不可的時候,絕不輕言開刀;同樣地,(管理者)不到非另做決策不可的時候,也不宜輕易另做決策?!?
(2)有效的決策是從管理者根據經驗所得的個人意見開始,而不是從搜集信息開始。
(3)有效的決策必須先有若干種不同的選擇,再從其中選擇最適當的一種。也就是說,有效的決策應當從多種不同而且相互沖突的見解中產生,從多種旗鼓相當、優劣互現的方案中產生。在此,德魯克特別強調了反面意見的重要性。
成功的管理者需要具備的特質
一個管理者要對員工進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須擁有“感召力”。所謂感召力,就是感化和召喚的力量。它是管理者最為重要的特質,也是管理者管理過程中的最高境界,是被管理者對管理者的贊揚、尊敬和信任,是管理者高尚人格的展示。
現代管理科學之父彼德·德魯克曾經指出:“領導者的唯一定義是其后面有追隨者。一些人是思想家,一些人是預言家,這些人都很重要,而且也很急需,但是,沒有追隨者,就不會有領導者。”由此可見,領導者和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吸引被領導者和被管理者,這種能力我們稱之為感召力。管理者的感召力越強,吸引的被管理者就越多。
有人說,只要有了管理者地位,就等于有了感召力,就能實施管理者職能,別人就得唯命是從。事實果真如此嗎?那些靠強權進行管理的管理者,得到的只是手下并不甘心的暫時的屈服,而這樣的結果隨時都有可能動搖管理者的地位。
一個渾身散發著感召力的管理者,其影響力是無形又無窮的。它能有效地改變和影響員工的心理與行為,使被管理群體達到思想與行為的相對一致,形成統一的群體目標與行動。感召力比職務權力的作用更為重要,它是真正促使人發揮最大潛力,以實現計劃、目標的關鍵所在。因為感召力是通過內在感化產生的,是完全建立在自愿接受前提下的,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上行下效的問題,而是垂范在先、感召在后的吸引,是敬仰與信賴、折服與模仿的內在動力。如果你希望成為一位成功的管理者,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盡快培養和發展那些吸引追隨者的超凡特質。
1、知識要素
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寬廣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能賦予管理者運籌帷幄的智慧與謀略,而特有的知識專長能造就管理者的果敢和權威。被管理群體對管理者的信任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取決于管理者的知識結構和專業化水平。因此,管理者可以不是全能的,但必須是善于更新知識,能夠與時俱進,敢于開拓創新的人。
2、能力要素
員工對管理者的要求,不僅僅是停留在踏實肯干、任勞任怨上,他們會權衡你的能力,觀察你處理每一個問題的水準,他們需要從你的能力上找到信賴和希望。一個能力非凡的管理者會給工作群體帶來成功的希望;而希望是一種心理磁石,它不僅能統一群體意志、堅定群體信念,而且能有效激發其追隨愿望。
3、品格要素
品格反映在管理者的一切活動中,并且不受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的限制。優秀的品格,應該是人前人后表里如一的印證,是信守正氣辨明是非的準則,是為“官”、為人的基本信條。管理者良好的品格修養,會使被管理者產生敬佩與折服,甚至崇拜和模仿。它所產生的潛移默化作用,能使被管理者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受到吸引。
4、情感要素
人的行為既受理智的控制,又受情感的支配。管理者在實施管理職能的過程中,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是形成感召力的關鍵。管理者的思想感情越貼近員工,員工就越擁護你,你的感召力就越強。如果管理者擺錯了自己的位置,背離了員工,被疏遠則是必然的,感召力當然也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