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二月 內省 (2)

如果你能做到這點,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無法掌握。”成功的領導者善于將理性與感性完美地結合,既不乏理智的冷靜,又不失感性的溫情,從而得到員工的敬佩和忠誠,挖掘員工無限的潛力。喜怒無常是無能的表現,真正有魄力有威信的領導者并不苛責求全,亂發脾氣,而是善于控制情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怎樣才能冷靜而成熟地控制好情緒呢?第一,一旦投入了工作就把一切煩惱拋之腦后,煩躁之時,停止工作,尋找其他發泄途徑來轉移情緒,比如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運動等。第二,怒火即將爆發之時,為了防止做出一些后悔的事情,應竭力冷靜,平息怒火,忍一時風平浪靜。第三,堅守原則,公平公正,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不遷怒于無辜之人。第四,廣開言路,學會傾聽。鼓勵員工納諫,監督自己的言行,完善自身,虛心誠懇地了解別人的想法。

星期三內省

朕每間居靜坐,則自內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貞觀政要.求諫第四》【譯文】我每當閑居靜坐,就開始內心自省。常常擔心自己上不符天意,下被百姓埋怨。但求正直的人,能給我匡正規諫,使我耳聰目明,了解外界情況,使百姓的怨情一掃而空。這是貞觀八年(634)太宗對身邊的大臣們表白求諫心跡的一段話。主動求諫堪稱唐太宗用人之道的精華。貞觀初年(627),唐太宗為了聽取臣下意見以利于治國,廣開言路,鼓勵臣下大力進諫,形成了唐代初期進諫直言蔚然成風的良好局面,這也是“貞觀之治”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成績之一。唐太宗的求諫思想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加以理解: 一方面,唐太宗擺正了進諫者和納諫者之間的心態關系。

唐太宗常常內省自己治國之道的不足,為彌補缺憾和過失,真誠地向臣下表露納諫的決心,這對于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而言,沒有良好的心態是不可能保證求諫的實效性的。因為這種內省并非是簡單地對自己行為的反思,而是勇敢地承認個人能力上的欠缺、行為上的過錯。另一方面,唐太宗擺正了求諫與治國之間的利害關系。求諫的目的在于治國,自古以來的帝王無不知求諫之重要,但是,帝王們往往因為顧及尊嚴而堵塞諫言。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從根本意識上擺正求諫與治國之間的利害關系,否則,歷史上會有幾個帝王因為面子而放棄整個國家社稷呢?優秀的領導不僅需要傾聽團隊每一個成員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對意見的傾聽不要以美化領導形象為目的,而要出于對個人能力“短板”的內省。否則,領導的求諫要么淪落為一種形式主義,要么員工提出的都是不痛不癢、毫無價值的意見。

星期四不以為忤

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若即嗔責,豈肯更言。——《貞觀政要.求諫第四》【譯文】每當有前來進諫的大臣,即使提出的意見不符合我意,我也不認為這是對我的忤逆。如果我當即對他呵責怪罪,怎么還會有人敢再諫言呢?和顏悅色,以求諫言。這是唐太宗求諫的寶貴經驗。面對諫言,即使切中皇帝要害,也很難做到和顏悅色,這是古來帝王求諫中常見的現象。而唐太宗在求諫上之所以能夠為中國古代政治管理留下最燦爛的一筆,不僅在于其做到了和顏悅色地面對正確的意見,更在于其即使面對不正確的意見,也表現出虛心接受的一面。這不僅是唐太宗個人道德修養高尚的體現,更是他真正從心底里意識到了“人無完人”的表現。既然身為帝國之君都存在能力短缺,那么,諫言的大臣又怎么可能保證提出的每一點意見都是正確的呢?從現代管理的角度來看,唐太宗對待諫言的和顏悅色,并不是縱容不合理的建議,而是考慮到批評其中不合理意見會引發言路堵塞的嚴重后果。這和今天許多管理者一聽到別人提意見就大為不悅,甚至背后打擊報復有天壤之別。優秀的領導面對敢于走進辦公室提意見的員工,永遠保持微笑的面孔,認真傾聽,這是對員工人格的尊重,也是讓員工真正說出心里話的基礎。

星期五自知

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于是乃見。——《貞觀政要.求諫第四》【譯文】自知之明,實在是很難做到啊。例如寫文章的文士、從事技藝的工匠,都夸耀自己的本領高超,其他人不如自己。如果讓著名的文士或工匠,議論評價他們的文章和制品,那么他們文章的冗詞病句、制品的拙劣缺陷,就會被一一發現。貞觀十六年(642),唐太宗對房玄齡談起人應有自知之明的道理,對于唐太宗所說的這段話,我們可以作如下理解: 一是誠如太宗所說,自知者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在何處呢?太宗以屬文之士、技巧之徒各自夸耀自己文采和技術高超為例,指出他們一旦到了水平更高之人的面前,其拙劣不足之處將隨處可見。由此可知,自知者明很難做到的關鍵在于,是否從心底里意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但是,天下之人往往自高自大,總喜歡炫耀自己比別人強,其實,實在是井底之蛙,目光短淺。二是既然自知者明難以做到,那么就需要有更多的人來提醒得意忘形者。普通人如此,帝王同樣如此。當國家繁榮,天下太平之時,帝王們往往以為自己開創了前人未有的功業,這時候,就特別需要正直勇敢的臣下來提醒帝王,以盡量避免人性中的缺陷,把帝王有可能因為盲目自大所犯的錯誤扼殺在萌芽中。在這個意義上,人能否做到自知之明,既與個人的道德修養相關,還與身邊是否有“名工文匠”的點撥提醒不可分割。“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領導與普通員工的區別在于職位高低的不同,并不代表他們不會犯錯誤。因此,優秀的領導固然應該對自己的能力保持自信,但是,同時應該保有自知之明。好的領導可以成就一個好的團隊,而一群好的員工同樣也可以成就一個好的領導。自知之明,需有好的朋友、員工、同事的鼎力支持;否則,不僅無法做到有自知之明,還會變得更狂妄和更無知。

第三周

星期一諫漸雕琢

害農事,纂組傷女工,首創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諫。——《貞觀政要.求諫第四》【譯文】從事雕琢工作就會妨礙農業生產,紡織帶有圖案的布,就會加重婦女們的勞動。一旦形成奢侈淫逸的風氣,就是國家危亡的開始。有了漆器不滿足,必然要用黃金來做。金器還不滿足,必然要用玉石來做。所以,敢于進諫的臣子們,一定要在事情剛有征兆的時候就加以勸諫,如果等到過失滿盈的時候再去勸諫,就來不及了。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以前虞舜制造漆器,大禹雕刻祭器,當時進諫的就有十多個人。

制造酒食器皿這樣的小事情,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苦苦勸諫呢?”于是,褚遂良就給唐太宗講述了上面的諫官從小事進諫,實為防止更大的危害發生的深刻道理,這讓唐太宗非常欽佩折服,從此,更加重視諫官們對小事進諫的意義。褚遂良的話從表面上看,是封建臣子為了維護王權統治而對主子的效忠,但是,在深層上,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事物都處于此消彼長的相互關聯狀態之中,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并非一定直接針對農業生產本身,諸如雕刻這樣的手工業的發達,就直接影響到從事農業人口的數量和規模,最終將導致農業生產受到影響。諫官的責任在于進諫,但是,進諫的目的并不是要等到大的危機已經出現,才出面阻止帝王,而是要以敏銳的洞察力,看到目前的小問題必然引發更重大的危機,通過對不起眼小事情的勸諫,實現防大患于未然的目的。優秀的管理者應該目光長遠,能夠敏感地捕捉到當前信息背后必然引發的其他結果,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和應對。

星期二善

善能用,惡惡能去臣聞于《管子》曰: 齊桓公之郭國,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貞觀政要.納諫第五》【譯文】我曾經見《管子》上說: 齊桓公到郭國去,問那里的百姓:“郭國為什么會滅亡啊?”那里的百姓回答說:“因為國君喜好善而討厭惡。”桓公說:“如果照你們的說法,他應該是一位賢明的國君,為什么還會亡國呢?”百姓回答說:“不是。郭國的國君喜好善,但是不能運用善,討厭惡,而不能去除惡。所以亡國。”貞觀初年(627),唐太宗曾與黃門侍郎王珪在一次宴會上談話。當時,有個美女在太宗身旁侍候。她本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敗亡后,她被收入皇宮。

太宗指著她對王珪說: 廬江王實在荒淫無道,殺害了她的丈夫,還將她占為己有。王珪就對唐太宗講述了上述故事,指出,現在這個美人還侍奉在陛下左右,陛下如果認為廬江王是錯的,那就是知惡而不能去惡。暗示唐太宗把這個美女留在身邊的行為,只能算是知道惡而不能去除身上的惡罷了。王珪的“善善能用,惡惡能去”說明,一個人僅僅知道是非善惡,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只能算是情感層面上的認識,真正做到善,必須在行動上實現去除惡、效仿善的跨越。現代管理無不強調“善善能用,惡惡能去”,但是,真正落實起來往往效果甚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從根本上理解其意義。不要把學習善、去除惡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應該身體力行、付諸實踐。否則,只能算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優秀的領導更應該注重通過自身的行動為員工作出表率,不管領導口頭上對是非對錯的判斷如何正確,只要沒付出行動,與被指責的錯誤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星期三勿初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尖扎县| 柘城县| 墨竹工卡县| 剑阁县| 田东县| 安义县| 延津县| 华蓥市| 上高县| 任丘市| 留坝县| 高唐县| 巴林右旗| 沙雅县| 五大连池市| 昌江| 梁山县| 湟中县| 汪清县| 保山市| 贵德县| 阳原县| 永济市| 衢州市| 芦山县| 儋州市| 石渠县| 兴义市| 来宾市| 郧西县| 五指山市| 莱州市| 永丰县| 长宁区| 句容市| 宜阳县| 嘉兴市| 菏泽市| 湖北省| 安阳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