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襲陛下初平東都之始,層樓廣殿,皆令撤毀,天下翕然,同心傾仰。豈有初則惡其侈靡,今乃襲其雕麗?其不可二也。——《貞觀政要.納諫第五》【譯文】陛下當初平定東都洛陽時,高樓大廈全部下令拆毀,天下歡呼,同心敬仰陛下。哪里有當初討厭洛陽宮殿的奢靡,今天又去承襲它的華麗呢?這是陛下不可以修建洛陽宮殿的第二個理由。貞觀四年(630),唐太宗下詔征發(fā)民夫修建洛陽乾元殿,準備作為巡游視察的行宮。給事中張玄素上書規(guī)諫不可興建,并給出三個理由,上述是他向唐太宗陳述的第二個理由。歷代帝王登基之后,都要大興土木,一方面是滿足自身奢華安逸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顯示皇家顯赫的聲勢。唐太宗在洛陽修建宮殿,還有一個客觀原因是作為巡游視察的行宮使用。但是,如果從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作風以及對天下百姓生活的影響而言,唐太宗的此舉應該被阻止?!拔鸪鯋航褚u”無疑在提醒現(xiàn)代管理者,創(chuàng)業(yè)時期能夠輕易認識到的極其簡單的問題,往往在事業(yè)有成之后,成了很難解決的大問題。問題本身并沒有變化,但是,領導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問題的性質也隨之而變。始終保持清醒理性,不要被眼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
星期四不求自至
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蘇則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則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薄敦懹^政要.納諫第五》【譯文】魏文帝打算買西域的大珍珠,蘇則勸諫說:“如果陛下恩惠遍及四海,這些東西不用追求,自然會到來。能買得到的東西,就不足以珍貴了?!必懹^十五年(641),唐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葉護可汗,使者還沒有回來,唐太宗又派人帶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國去買馬。魏徵就向唐太宗講述當年魏文帝到西域購買珠寶的典故,以此勸諫唐太宗效仿文帝的崇高德行,從蘇則的正直言論中吸取教訓。于是,唐太宗深受震動,立即下令停止買馬。
魏徵諫議大有深意: 其一,“不求自至”具有深刻的中國道家哲學內涵。看起來是一種“無為”之舉,但是,通過樹立君王的崇高形象,實現(xiàn)其他國家自動臣服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無為無不為”的哲理,與古人用兵“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極其相似。這就提醒唐太宗應該加強內在修養(yǎng),實現(xiàn)以內治外的目的。其二,“不求自至”并非是消極的等待,而是積極創(chuàng)造各種實現(xiàn)“自至”的條件和因素。帝王最需要做的就是讓恩惠遍及天下。如果不能讓天下百姓、周邊國家感到唐帝國的恩惠,那么,所謂的“不求自至”又如何實現(xiàn)呢?通過人格魅力的塑造、公司信譽的經營、團隊凝聚力的打造等,實現(xiàn)商業(yè)貿易戰(zhàn)中對競爭對手的吸附力。那么,這樣的公司不僅可以賺取相應的利潤,還可以獲得更好的口碑。
星期五勿對
面窮詰頃有人上書,辭理不稱者,或對面窮詰,無不慚退??址仟勥M言者。上曰:“此言是也,當為卿改之。”——《貞觀政要.納諫第五》【譯文】不久前,有人上書進諫,言辭和道理有不符合陛下心意的,您就當面責問,追根究底,使他們個個感到羞愧退縮。這恐怕不是鼓勵進諫的辦法。唐太宗說:“這話說得很正確,我一定會為你提出的意見改正?!必懹^十八年(644),唐太宗對手下重臣長孫無忌等人說: 臣子對待帝王,一般都是順從旨意而不敢忤逆,喜歡用甜言蜜語來討取帝王的歡心。我今日要求你們逐一說出我的過失,任何人不得對我隱瞞。
當時黃門侍郎劉洎回答說,陛下艱苦創(chuàng)業(yè),功業(yè)偉大確實超過了自古以來的任何人,但是,前不久您對進諫者當面窮詰的方法,也許不恰當。太宗聞此言,當即表示以后將改正。帝王們對待進諫者常?!皩γ娓F詰”,一方面和帝王自身道德修養(yǎng)相關,另一方面,也在于進諫者的道理常有不通,甚至有錯誤之處,這本來并不算什么大事情?;噬袭斆娉庳煷蟪嫉氖虑椴⒉簧僖?。但是,這在客觀上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即直接挫傷諫言者的積極性,以及對帝王的信任感,導致之后無人再敢進諫。唐太宗雖然創(chuàng)下了中國古代帝王歷史中的宏大政績,但是,他并非圣人,當然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的錯誤。但其可貴之處在于,勇敢地承認自己在納諫中犯下的錯誤,并且當著群臣保證以后改正。對于今天太多過于愛面子的管理者而言,足以令其羞愧。不要過于看重一時口舌之爭的勝利。
第四周
星期一染以成性
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見朕心說諫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諫?!敦懹^政要.納諫第五》【譯文】太子年幼時候在我的面前,常常見到我聽到進諫心情很愉悅的樣子,因此也養(yǎng)成喜歡納諫的習性,所以才會有今天的進諫。唐太宗對待納諫的坦誠態(tài)度,不僅表現(xiàn)在鼓勵進諫、虛心聽取諫言,還表現(xiàn)在把納諫之風灌輸給自己的子女,希望他們能夠秉承他虛心納諫的風范,以此確保大唐天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雖然其中夾雜著濃厚的封建政權世代相襲的思想,但是,如果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無論從一個政治家對繼承人政治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從一個普通的父親對兒子道德修養(yǎng)的垂范的角度來說,唐太宗如此做法顯然都很正確并有益。“染以成性”可以塑造整個團隊的精神風貌。領導層之間的鉤心斗角、不思進取,會讓所有員工如陷染缸;相反,團結進取的領導層可以促進整個團隊形成富有戰(zhàn)斗力的團隊精神。
星期二當憂
其所憂,樂其所樂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為心,故君處臺榭,則欲民有棟宇之安;食膏粱,則欲民無饑寒之患;顧嬪御,則欲民有室家之歡。此人主之常道也?!敦懹^政要.納諫第五》【譯文】陛下是天下百姓的父母,愛撫百姓,應當為百姓的擔憂而擔憂,為百姓的歡樂而歡樂。自古以來,有道的君主都是以百姓的心為己心。所以國君住在華麗的樓臺館閣,就要想到讓百姓也有房屋可以安身;國君吃到好米魚肉,就要想到讓天下百姓也沒有饑寒的憂慮;國君挑選妃嬪宮女,就要想到讓老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歡樂。這是國君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貞觀二年(628),隋通事舍人鄭仁基有個女兒,容貌出眾,姿色超凡。文德皇后請求唐太宗納她為妃嬪。于是太宗便聘她為充華。詔書已經寫好,冊封的使者尚未出發(fā)。
魏徵聽說這名女子已經許配給陸家,就趕忙進宮向太宗進諫說: 鄭氏的女兒已許配人家,陛下再聘娶她,如果傳到社會上,國君就有違百姓父母之道。太宗聽說后立即親手寫了一封詔書回答魏徵,深深自責,并立即停派冊封使,并下令將該女子送還給她原來的丈夫。唐太宗以天下父母的道德規(guī)范克制自己欲望的做法,現(xiàn)在想來,真的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當然,唐太宗心系百姓有著維護自己政權穩(wěn)定長久的因素,但是,在古代哪個帝王不知道天下乃自己“祖?zhèn)髦铩蹦??但是,又有幾個能夠把天下治理好的?所以,當我們今天重讀唐太宗在魏徵的進諫下做到的“憂其所憂,樂其所樂”,仍能心生欽佩。關心職工利益,為職工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財富,這是優(yōu)秀領導者必須承擔起來的責任。樂其所樂可能比憂其所憂更難做到,優(yōu)秀的領導者并不僅僅滿足于解決職工物質待遇,還應分享職工的快樂,真正融入整個團隊,打造團隊整體和諧的精神。
星期三切勿
二三其德臣竊聞之,天之將輔者仁,天之所助者信。今陛下初膺大寶,億兆觀德,始發(fā)大號,便有二言,生八表之疑心,失四時之大信。縱國家有倒懸之急,猶必不可,況以太山之安,而輒行此事!——《貞觀政要.納諫第五》【譯文】臣私下聽說這樣的話,上天輔佐的是仁慈的人,百姓幫助的是守信義的人。現(xiàn)在陛下剛剛繼承帝位,億萬百姓都在觀望你的德行,才發(fā)出莊重的圣旨就改變,這會使得全國上下產生疑心,認為陛下像春夏秋冬失去秩序那樣不守信義。縱使國家有亟須解決的問題,也一定不能這樣做,何況憑著泰山一般安穩(wěn)的局面而隨便作出這樣的事情!貞觀三年(629),唐太宗下發(fā)詔書: 關中免除兩年租稅,關東免除一年賦稅徭役。享受到福利的百姓都載歌載舞,相互慶祝。
可是不久又有文書說: 已經抽調服役的壯丁仍舊遣送服役,已經繳納的租稅,仍需要繳納完畢。百姓都感到很失望。于是魏徵上書諫言,請求唐太宗不要頻繁變動詔令,讓百姓們認為國家追悔前言、反復無常。管理者制定和執(zhí)行決策,必須堅持善始善終的原則,除非萬不得已,不要輕易變更正式宣布的決策。這樣做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管理者是權威的象征,如果隨意變更決策,必將喪失信用和權威,很難對下屬實施有效統(tǒng)御。二是隨意變更決策會給下屬的執(zhí)行工作帶來非常多的困難,下屬的工作必須圍繞組織目標(決策)開展,行動一旦脫離目標,就不可能取得成果。如果隨意變動目標,下屬的工作就根本無法開展。管理者制定重大決策時,一定要邀請所有組織管理人員參與,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爭取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同。而決策一旦制定,就要貫徹到底,絕不輕易變動。
星期四小益大損
為陛下為此計者,于財利小益,于德義大損。臣誠智識淺短,竊為陛下惜之。伏愿少覽臣言,詳擇利益?!敦懹^政要.納諫第五》【譯文】替陛下想出這種辦法的人,在財利上有一些好處,在德義上卻大大有損。我的確智慧淺薄、才識短缺,但私自為陛下惋惜。但愿陛下稍微瀏覽一下我的奏章,仔細選擇有益的事去做。這段話也是魏徵針對唐太宗改變詔令的諫言。魏徵認為,改變詔令繼續(xù)抽調壯丁、繳納租稅,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獲取財利,但從長遠考慮,這種行為將帶來很大的損失。魏徵在這段話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值得管理者們思考的課題: 什么是組織價值觀?現(xiàn)實社會中不乏這樣一群人: 他們唯利是圖,做事以利益為導向,只要利益足夠驅動他們,就可以不顧惜其他。
主導人們行為的是個人價值觀,主導組織行為的則是組織價值觀。一個人在錯誤價值觀引導下,極有可能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而一個組織在錯誤價值觀的引導下做出錯誤的行為,其破壞性要比個人行為更大。錯誤的組織價值觀絕不可能造就基業(yè)長青的企業(yè)。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評價松下幸之助說:“胡雪巖做到了紅頂商人,買賣夠大吧,但在他本人的一生中,就走完了由盛到衰的全過程;而松下幸之助去世了,松下公司照樣發(fā)展?!睘槭裁茨??因為松下幸之助是以“基業(yè)長青”為他的經營理念,他認為,企業(yè)的終極目的是造福人類,而贏利只是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手段和保證。這種觀念演化成松下電器公司的價值觀,才成就了它的卓越和偉大。管理者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因為眼前的小利而損害德義。
星期五勿竭澤取魚
臣聞竭澤取魚,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畋,非不獲獸,明年無獸。若次男已上盡點入軍,租賦雜徭,將何取給?——《貞觀政要.納諫第五》【譯文】我聽說放干池塘的水捕魚,并非抓不到魚,而是明年就沒有魚了;焚燒整個樹林來打獵,不是抓不到野獸,而是明年就沒有野獸了。如果次男以上的男子都被征召入伍參軍,那么租賦雜役要靠什么人來供給承擔呢?貞觀三年(629),右仆射封德彝等人,把年滿十八歲以上未成壯丁的中男征召入伍,遭到魏徵強烈反對。太宗很生氣,并下令: 即使尚未滿十八歲,只要身體健壯的,也可征召。魏徵堅決不在敕令上簽字,并且對唐太宗講述了上述一段不竭澤而漁的管理思想,終于說服太宗,不僅撤銷了政令,還賞賜了魏徵大量財物。魏徵勸誡唐太宗的觀點,放在今天來看,就是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不要只圖眼前一點利益,應該從長遠角度著眼,多考慮子孫后代的生存問題。培育市場,讓市場保持一定的再生產財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