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二月 內省
- 李世民管理日志
- 潘競賢 張興龍
- 3780字
- 2013-08-02 23:29:12
第一周
星期一大事起于小事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論,大事又將不可救,社稷傾危,莫不由此。——《貞觀政要.政體第二》【譯文】但凡大事都是起于小事。小事如果不在乎,日積月累發(fā)展成大事,就來不及補救了。國家傾覆滅亡,無不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兼濟天下是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其對于歷代封建人士政治抱負影響甚深。“做大事、成大業(yè)”似乎已經成為古人高傲不凡的標志。唐太宗從推翻龐大的隋朝到開創(chuàng)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唐帝國,可謂完成了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事業(yè)。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自大,而是冷靜地思考偉大事業(yè)來自小事的道理,這種思想顯然已經不是簡單的個人性格上的謹慎了,而是對事物轉化的一種科學認識。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也是如此。正如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說:“創(chuàng)業(yè),其實就是想做事,想做實事,但不一定是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而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一點一滴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是大事了。”管理要從細微處入手,絕不放過任何“小毛病”、“小漏洞”。
星期二問道于哲人
今人顏貌同于目際,猶不自瞻,況是非在于無形,奚能自睹?何則飾其容者,皆解窺于明鏡;修其德者,不知訪于哲人。詎自庸愚,何迷之甚!——《帝范.去讒第六》【譯文】人的容顏相貌就長在眼睛的附近,無法自己審視自己,何況是非得失是一種無形的東西,怎么能夠輕易覺察呢?人們在修飾打扮容顏的時候,都知道去照鏡子;但在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的時候,就不懂得向明道的哲人請教。這是何等的愚蠢和迷惑啊!唐太宗這段話要從以下兩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評判人的是非得失必須依賴客觀的標準。人不借助鏡子,就無法觀看到自己的容貌;鏡子好比一個標準,不借助于標準,人就無法判定自身言行的對和錯。那么,照見人的是非得失的“鏡子”是什么呢?答案是: 正道,也就是規(guī)律和規(guī)范。第二,問道需要向明道的哲人請教。人不可能自己知曉道,只有通過向已經明道的人請教,才可以逐漸掌握。這就是學習的重要性。現(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管理者要順應潮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才不會被市場所淘汰。始終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多多向別人請教、學習。
星期三剖斷如流時
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貞觀政要.任賢第三》【譯文】杜如晦對于當時軍國大事,分析判斷如同流水般明快敏捷,深為當時同輩所折服。唐太宗手下著名的兩大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前者胸懷寬廣,善于團結同僚,容易與人共事,并且注意發(fā)揮別人的長處。后者經房玄齡推薦當了宰相,善于決斷,太宗凡有所謀劃,都要等杜如晦前來定斷。房玄齡稱贊“非如晦莫能籌之”,“房謀杜斷”遂成為歷史佳話。
杜如晦的決斷能力為唐太宗開創(chuàng)繁榮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局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反思杜如晦的剖斷如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杜如晦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首先應該歸功于房玄齡對人才的發(fā)現(xiàn)和挖掘。如果房玄齡對杜如晦的能力有妒忌之心,這種“剖斷如流”就有被扼殺的危險。可見,開創(chuàng)一個完全為公、毫不為己的領導層氛圍是多么的重要。其次,杜如晦的決斷能力是在唐太宗真心贊賞、完全信任的情況下才表現(xiàn)出來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是唐太宗對人才的賞識成就了杜如晦。“剖斷如流”,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種拼搏和冒險精神,但是,這種冒險和拼搏不是“無知者無畏”,而是平時積累豐富知識的“胸有成竹”。因此,優(yōu)秀的領導者應該在平時多注意學習知識,以備決斷時候參考。
星期四以人為鏡
夫以銅為鏡子,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貞觀政要.任賢第三》【譯文】用銅來作鏡子,可以幫我端正衣服和帽子;用歷史來作鏡子,可以讓我知道朝代的興亡交替;用進諫之人來作鏡子,可以讓我明白政治得失。我常常保存著三面鏡子,用來防止自己的過失。自古君王身邊均不乏忠臣諫官,但是,為何只有唐太宗成就了以魏徵為鏡照見政治得失的佳話?唐太宗之所以能夠讓魏徵這樣的鏡子真正發(fā)揮作用,在于對于魏徵等人提出的意見,他能夠真正地采納,而不是把諫官當作裝點朝廷清明的擺設,這樣,諫官們就可以充分地發(fā)揮鏡子照君王對錯是非的作用。
以魏徵為代表的“鏡子”能夠得到唐太宗的賞識,還在于鏡子們自身具備應有的能力。試想,歷代皇帝身邊諫官無數(shù),能夠做到魏徵這樣的又有幾個?在這個意義上,好的諫官并不在于是否直言進諫,而在于進諫能夠真正切中得失要害。那種貌似進諫、實為奉承的諫官,不僅無法起到鏡子照見主人得失的作用,還蒙蔽了君王。唯其如此,唐太宗雖然對于魏徵等人的諫言頗感不快,但是,依然堅持聽從,并深愛之。優(yōu)秀的領導者不僅應該理性地認識到自身能力的“短板”,需要用“鏡子”照見這些“短板”;同時,還需要把鏡子的作用從消極地反映意見,提升到促進整個團隊工作的積極層面上來,讓“鏡子”們不僅監(jiān)督領導人,還監(jiān)督整個企業(yè)的發(fā)展。
星期五直言無隱
朕豈獨有非于往時,而皆是于茲日?故亦庶僚茍順,難觸龍鱗者歟!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貞觀政要.任賢第三》【譯文】難道我只是在過去才有過錯,今天做的都是正確的嗎?顯然是臣下對我奉迎順從,不敢觸犯皇帝權威罷了!因此我虛心地征求他人意見,用來排除假象,反省自己,即使是有的意見我并不采用,但是,我也愿意承擔責任。如果我準備接納諫言而你們臣下卻不進諫,這個責任由誰來承擔呢?從今以后,你們要竭盡忠誠,如果有不同的意見,請你們盡管直言進諫,不要有任何隱瞞。這是唐太宗在魏徵死后所說的一段肺腑之言。在唐太宗看來,魏徵之死不僅使得唐朝失去了一位智慧的謀臣,還在于從此缺少了一個敢于向皇帝直言進諫的忠臣。
歷代皇帝皆擅長收買、籠絡人心,唐太宗能夠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獲得帝位,與手下有一大批忠心耿耿擁護其登基的謀臣將士有關。所以,唐太宗在魏徵死后表現(xiàn)得異常悲傷,其中不乏與封建帝王失去得力助手的功利性目的相關,更重要的是,在唐太宗眼中,魏徵是一位為國家利益而不惜犧牲個人,專門為公、毫不為己的正直人的化身。唯其如此,魏徵之死才讓這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帝王如此惋惜和哀傷。唐太宗在魏徵死后提出“直言無隱”,與其說是對部下寄予的一種希望,不如說是對魏徵此前直言無隱的一種褒獎。“忠言逆耳利于行”,優(yōu)秀的領導并不在于是否知道這樣的道理,而在于對待逆耳之言的態(tài)度。如果說能夠聽進去逆耳之言的領導,算是境界比較高的話,那么,能做到聞過則喜,更是對待直言無隱的最高境界。即使直言者所說的并非全部正確,也應該虛心聽取。直言無隱只能算得上坦誠正直,所言之語是否正確還需要領導進行理性分析和辨別。那種對所有意見都置若罔聞的領導固然不是好領導,但是,對職工提出的意見一概答應照辦的領導更是糊涂蟲。
第二周
星期一聞而能改
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為不聞己過,或聞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復聞過能改,何慮社稷之不安乎?——《貞觀政要.任賢第三》【譯文】自古以來,國君沒有不想使國家長治久安的;之所以達不到這個目的,是由于國君聽不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或者即使聽到了,也不能改正。今天我有過失,你能直言指出,我也知過能改,這樣哪里還要擔心國家不能長治久安呢?“聞而能改”是唐太宗對手下忠臣王珪所說的一段話。王珪是太原祁縣人。高祖武德年間,他出任太子中允,很受李建成的禮遇。后因李建成陰謀作亂被牽連,流放到嶲州。李建成被誅殺后,太宗即位,將王珪召回,官拜諫議大夫。王珪竭盡忠心,多次進獻良謀,直言規(guī)諫,于是唐太宗對他說了上面這段話。“聞過能改”的深意并不在于知錯就改、從諫如流,而是指一個人具有自知之明是何等的重要。
對于一般人而言,當別人指責自己的缺點之時,心中能夠坦然接受已經不易;對于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面對意見的提出者是來自從叛亂集團中提拔任用的臣下之時,還能夠做到從諫如流,更屬難得。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唐太宗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具有深切的認識。否則,他既不可能真正改正,也不可能將提意見之人看做心腹。唐太宗通過自己提拔的人才對自己加以監(jiān)督,在部分人看來,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他卻考慮到國家社稷會因為這批忠臣諫官而長久無憂,真正做到了古代帝王心胸開闊的極大境界。現(xiàn)代企業(yè)領導無不希望職工給予他充分的尊重,為企業(yè)發(fā)展貢獻所有的智慧,但是,這首先需要領導給予職工充分的尊重。“聞過”就是尊重職工智慧和能力的表現(xiàn),“聞過能改”則是領導對職工能力充分信任的證明。傾聽員工的意見不應帶有任何狹隘的個人歧視色彩,尤其是對于從原來競爭對手陣營中加入進來的員工,更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星期二賞殺慎重
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貞觀政要.求諫第四》【譯文】自古以來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哀樂,高興的時候就濫賞沒有功勞的人,發(fā)怒的時候就濫殺沒有罪的人。社稷淪喪,戰(zhàn)亂不斷,無不因此而起。古語有云:“伴君如伴虎。”君王的情緒波動往往牽連到臣子的命運。若是遇到恣意妄為、喜怒無常的君王,那上至朝廷下至百姓便永無安寧之日了。時而濫賞,時而濫罰,全憑自己的喜好怨恨行事,缺乏冷靜和理性,導致天下大亂。唐太宗“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鼓勵臣子盡情進諫,以此來監(jiān)督自己,克制情緒,理性治國。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斯有一句名言:“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懂得怎樣控制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
- 覺醒:做自己的經營者
- 向杰克·韋爾奇學管理
- 組織管理案例與公案教學(第一季)
- 團隊是設計出來的(狼性篇)
- 世界500強高效管理筆記:管理不是為了管人,而是為了做事
- 互聯(lián)網(wǎng)+酒店:傳統(tǒng)酒店的戰(zhàn)略轉型營銷變革與管理重構
- 同濟經管 時代新知
- AI賦能:AI重新定義產品經理
- 國有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yè)文化建設融合研究
- 如何在美國讀大學:美國教授寫給中國留學生的學習攻略(學生及家長必讀)-中英文雙語版
- 理念決定成敗:管理精英必知的42個黃金法則
- 史玉柱內部講話揭秘:營銷教父的50個創(chuàng)業(yè)忠告
- 你憑什么做好互聯(lián)網(wǎng):從技術思維到商業(yè)邏輯
- 奇點系列(套裝6冊)
- 怎樣做好優(yōu)秀班組建設與管理工作(最新工會干部培訓與業(yè)務指導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