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孩子敏感期
最新章節
- 第11章 最好的教育,是隨時隨地進行的
- 第10章 父母科學陪玩,更好發展孩子潛能
- 第9章 讓孩子主動學習,很簡單
- 第8章 父母的技巧引導,孩子的語言表達更出色
- 第7章 抓住孩子智能發展的關鍵點
- 第6章 讀懂孩子的情緒
第1章 敏感期,嚇到你了嗎?
“靜觀育兒”微信號自2013年11月19日開通以來,至今已有兩年。每天,靜觀育兒團隊會堅持為中國家長們推送科學的原創育兒文章,旨在為年輕的父母們提供科學的育兒知識,每天也會回復父母們發來的各種育兒問題。我們的觀點是基于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在對中國兒童身心發育精心跟蹤測評下獨創性提出的三維平衡理論,是成體系的,更切合我國現狀和中國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早教理論,值得推薦給每位中國父母。
這本書我主要跟父母們談談孩子成長中的敏感期問題和父母卷入(特別是爸爸卷入)的問題,之所以將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說,是因為我們的早期教育存在一個“中國特色”,即爸爸卷入程度很低,甚至很多爸爸對孩子的成長不管不顧。我的博士論文關注的是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群體。在調查過程中,我真實地接觸到那些可愛質樸的孩子,他們的面龐和聲音至今在我腦海中縈繞。想起孩子輕輕的一句:“我寧可爸爸在我身邊,不去賺錢。”我無數次淚流滿面。事實上,這些孩子之所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遇到的困難比同齡其他孩子多了很多,正是因為爸爸介入得少。
我對“靜觀育兒”后臺所有互動問題進行了一個梳理,除了16%性別未知,其余關注“靜觀育兒”的人群男女比例為1:3。而從咨詢問題人次上看,男女比例大約為1:300。雖然這只是我的個人公眾賬號一小段時間的粗略統計,巨大的數字差距還是能明顯地反映出父母育兒參與度的區別。以小窺大,說明爸爸卷入的缺失已成為一件迫在眉睫需要引起父母們關注的問題。
至于敏感期,雖然這個概念已經被人們過度消費了,例如不少專家和商家在“科普”的過程中常常會說,在孩子的這個年齡,必須要學某某,錯過了就會有怎樣的損失,導致人們對敏感期的理解過于偏頗,而且有點談虎色變。“靜觀育兒”微信后臺上有此類憂慮的父母比比皆是。他們常常問我,“錯過了某某的敏感期怎么辦,會對我的孩子以后有什么影響,我該如何彌補?”
不得不說,新一代的年輕父母們大都對早教比較重視,但對如何科學育兒仍舊十分迷茫。一位媽媽說,自從有了寶寶,她一口氣關注了幾十個育兒公眾號。每天,陷入各種育兒知識中無法分辨,結果是要么被嚇得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畏首畏尾;要么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觀點震懾住,今天照著這個法子養孩子,明天照著那個方子教孩子,結果孩子問題越來越多,她的焦慮也是與日俱增。生活中,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可見對于育兒,我們的父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我看來,錯過敏感期并不意味著天就塌下來了,我們仍然有機會彌補。只不過,錯過得越晚,父母未來將要花費的力氣可能會越大。而我堅持做科學早教的目標,就在于幫助父母讀懂孩子的成長過程,讓育兒變得更從容。
其實,對孩子來說,發展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十分重要,而父母之所以特別關注敏感期,是因為孩子向我們發出了求救的信號——在這個時候,他需要幫助了。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提供鼓勵、支持,推孩子一把,給他助力。比如,孩子開始吃手,扔東西,各種抓、握、捏,那就是到了手部的敏感期,需要父母多提供機會給孩子進行手部鍛煉了;比如孩子蹦跶個不停,你不讓他跳他還不樂意,那么就順應孩子的意愿讓他跳;比如孩子開始對舀飯這類事發生興趣,那就是該讓孩子嘗試獨立吃飯了,諸如此類。
“敏感期”一詞,是荷蘭生物學家德·弗里首先使用的名稱。他觀察到蝴蝶將卵產在可以避免風雨侵襲的樹枝或樹干上,剛出生的毛毛蟲對于光會特別敏感,它們會順著光爬到樹枝的頂端去吃那些剛剛長出的嫩葉,但等它們長大、消化系統健全能吃成葉后,它們就不再對光有特殊的敏感度了。
后來,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在長期與兒童的相處中,發現兒童的成長也會產生同樣現象,即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有耐心,而對其他事物則置若罔聞——因而提出了育兒教育的敏感期理論。鑒于此,我想說如下幾方面內容。
敏感期不是目的,只是橋梁
在我看來,敏感期不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而是一座橋梁。如果可以敏感地捕捉敏感期,就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懂孩子,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恰當地提供幫助。如果沒有搞清楚而過度“用力”,反倒會拔苗助長。
比如,很多父母提到敏感期,指向的結果,往往就是期待孩子能夠學到更多東西。曾有培訓機構打著數字敏感期的口號,說可以培養孩子的財商。但是,數字敏感期跟財商有什么關系?我看沒有。
敏感期應該把孩子引領向更自由的發展
走好敏感期這座橋,旨在給孩子帶去更自由、寬闊的成長可能。但實際中卻恰恰相反,我們不少父母,在“抓住孩子敏感期”的過程中,卻把孩子的發展變得狹窄、單一了。
比如,一位媽媽在微信上不無憂慮地說:“羅老師,今天我家孩子莫名其妙地問了我一個問題,‘媽媽,我為什么要學鋼琴?’我當時一時語塞不知道怎么回答他。自己回來想一想,為什么呢?其實我也沒想清楚。也許就是因為聽說學鋼琴很好,也許是為了滿足自己對于學鋼琴這件事兒的美好想象,也許是因為身邊認識的很多孩子都學了,自己家孩子不學怎么能行呢?再或者,多一個考級證書嗎?這件事真不能深想,一想自己就開始懷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
是啊,你希望送孩子練琴,那你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數時候,我們并沒有告訴孩子。或者我們自己也根本沒有想清楚。這些顯然都是盲目的。一旦盲目,過程就一定會多多少少出問題。
我們要給孩子輸入的并非一個東西,而是一套東西
在我看來,孩子需要在“體能、智能和心理能力”三方面平衡發展。“三維理論”追求的,其實就是一個系統的平衡發展。它希望把孩子看成一個更完整的人,而不是割裂對待。孩子早期的、系統的、平衡的發展,是一個孩子未來獲取幸福生活的基石,缺一不可。
敏感期這件事,我們同樣需要從三維的角度,系統地去理解。當敏感期到來,我們要給孩子輸入的,絕非一個東西,而是一套東西。
比如語言敏感期,都說孩子學英語好,但父母不能單單送孩子去學英語。更重要的是,需要幫孩子開闊眼界,讓他們了解語言相關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中的精彩和蘊含的力量。甚至需要用游戲、真實體驗等方式幫助孩子理解。如此,幫孩子建立一個思維模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要知道,學到一點兒知識,會背幾個單詞不難。重要的是通過學習,鍛煉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的能力。
這就對父母提出了要求:育兒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和引導孩子。當然這種幫助并不在于塑造孩子,而在于靈敏地尊重孩子心理發展的外部表現,在于為孩子的生長提供必要的支持。
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