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尋思錄(第一輯)
最新章節
- 第30章 后記:一切都已改變,一切又都未變
- 第29章 人的覺醒與中國的再出發
- 第28章 共創海商文明再也不能回頭的遠航——大航海時代與新航海心態
- 第27章 歷史的風口與無法打撈的“文明”——來自開封的啟示
- 第26章 怎樣尋找中國的“根文明”?——文明尋思錄(下)
- 第25章 從四十年的路找五千年的根——文明尋思錄(中)
第1章 代序:用希望連接生命與生命
一
2015年6月7日,因為同學吳曉波的一篇文章,我的名字在朋友圈被刷屏了。由于前一天晚上熬夜,我上午起得很晚。一開手機,里面跳出了數十條提醒微信和短信,我這才意識到,一個總在指揮報道別人的人也被別人瘋轉了一回。
事前我沒有看過曉波的文章。他后來告訴我,那天上午他在講課,也沒想到這一篇文章會被到處轉。那時我已經決定告別傳統媒體生涯,但我沒有曉波早早下海、馳騁市場化道路所練就的超然和灑脫。我怕爭議,怕成為口舌是非的來源。坦白地說,“看門狗”的身份也高抬了我。很多人比我更具看家護院、守衛正義的勇氣和堅韌。
6月7日,一位朋友給我發短信:“對于害怕飛翔的,籠子是歸宿;對于渴望飛翔的,藍天才是故鄉。”其實,雖然起跳了,也有很多平臺希望我跳過去,但究竟到哪里,我并沒有真想清楚。我也怯懦過,也想有個安穩的鳥巢,遠沒有達到自由飛翔的高度。想創業不難,說出來也不難,但真伏下身從頭去做,還是有很多不適應。往往有沖動少行動,有方向缺計劃。過去老說不喜歡天天開會。但現在真的天天坐在家中,事事從零做起,屋里只有夫人可以叫兩聲,不像在辦公室想叫誰就叫誰,我還真有點不習慣。做小了覺得對不住“江湖地位”,做大了又“前怕狼后怕虎”,這個擔心那個不放心,我也經歷了思想的波折與精神的陣痛。辭職不是心血來潮,但沒想到真辭了,很痛。
二
25年辦報辦刊,我一直還算順利,沒掉下來。我是個平面媒體人。因為曾在第一財經電視主持過節目,我這張中規中矩沒特色的臉也被很多市民熟識。在上海這座有著濃厚投資文化的城市,我走到很多地方,都會有人招呼我。白巖松說:“一條狗只要經常上央視都會出名。”這是真的。
為什么要辭職創業?本質上,源于內心深處的悸動和不安。作為一個60后,我基本經歷了改革開放后的全過程。無論傳奇輝煌還是困難挑戰,無論向上提升的力量還是向下沉淪的景象,這波瀾壯闊的時代都一直我有一顆永不磨滅的好奇心。我想把我所感知到的時代溫度和脈動好好記錄,哪怕只是個人視角。而每當想到自己天天忙忙碌碌,會里來會里去,內心就會問:將來向馬克思交卷時,你是準備拿一串職銜,還是準備拿一些精神產品?陳忠實在寫《白鹿原》時說過:“要寫一部死后可以放在棺材里當枕頭用的大書。”管理未必是我最擅長的,而閱讀、觀察、交流、思考、寫作、傳播,卻是我不倦的偏好。既如此,何不放下一些東西開啟真正想要的人生呢?
我萌發了從商業文明角度切入,做一些更為長遠的研究與著述的想法,特別是當我看到中國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宏觀負債越來越高,財富積累不斷上升,企業家精神未見提升,新的需求蓬勃而起,舊的供給無法出清,長期積存的結構問題、低效問題、治理問題不斷涌現的時候。我隱約覺得,我們正處在一個失衡年代。盡管“經濟不平衡”已開始校正,但整個社會心理的失衡還在加劇。
2015年六七月間,中國資本市場演繹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大變局。從“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集體高燒,到“高天滾滾寒流急”的凄凄慘慘,變化和導致變化的因素如此復雜,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如此糾結,以至于我們已經很難把故事說得清清楚楚,把脈絡理得明明白白。
從4月14日到6月3日,我在《第一財經日報》頭版先后寫過5篇文章,主題全是提示風險。6月我不再負責報紙內容,此時的市場讓我覺得更加畸形。從2015年初到6月2日,創業板漲了170%,中小板漲了120%,上證綜指漲了51%,深證成指漲了58%。這還是在2014年A股牛冠全球的基礎上發生的。2014年底上證綜指沖過3200點,市場上有不少提示風險的聲音,而4500點后,看好沖到6000點、8000點的聲音卻越來越大。
資本市場從來都是人性的放大器。在中國,它還是制度性、結構性問題的放大器。如果以為抓住一批“害群之馬”就會市場大吉,這等于又放棄了一次反思機會。索羅斯曾說:“要面對現實,體認錯誤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一步……但實際上,只要能體認‘不完美的理解’是人類的常態,就不會覺得認錯有什么好丟臉的。”
我們與其四處找“罪魁禍首”,不如回歸本源深刻自省。在我看來,中國資本市場雖然規模很大,卻仍有不少“蒙昧與野蠻”。我們有交易處理能力堪稱世界第一的計算機系統,但整個市場的進入與退出、監督與管理,往往自相矛盾,讓人無從預期。我們有數千萬的散戶,買菜會挑挑揀揀,為幾毛錢還價,買股卻常靠消息就去博傻。
我曾經想把公司和公號都叫“文明+”,希望一切都能更加文明。“文明”一直無法注冊,但沒有文明的支撐,任何成就都是暫時的,都不會持久,正如天津濱海新區的那座危險品倉庫,爆炸之前沒有誰覺得會有隱患。
三
如果說股市讓我看到太多無奈的眼神,“瑞海”讓我意識到太多潛在的風險,那么在另一些場景,我看到的是希望、夢想和奮斗的力量。
每天凌晨3點,71歲的王正華會準時醒來。1981年,37歲的他辭官下海。34年過去了,他生命中又多了兩個“兒子”:一個是春秋旅游,一個是春秋航空。王正華起床后就工作,而工作的入口是手機。他點進“企業駕駛艙”,可以清楚地看到前一天春秋航空的各種數據,收入、成本、利潤、上座率等,核算出從每個座位到每個航班、每條航線、每個區域以及整個公司的數據,還能看到今天和昨天、上周、上個月的各種對比。王正華說:“到夜里一兩點,沒航班飛了,數據就齊了。我3點鐘開始看,邊看邊了解,然后提出一些改進的意見。”
王正華是春秋航空董事長,不是CEO,從公司成立就不是。“一線工作一直是我們的CEO張秀智在管,但有了‘企業駕駛艙’后,我對公司一些情況的了解比她還多。她不像我,早上可以花一個小時看手機。”
開發出“企業駕駛艙”的是春秋航空的信息技術部。2015年9月28日,為了錄制電視節目,王正華陪我走進一間辦公室,指著一個20多歲的女孩子說,“企業駕駛船”就是她帶著五六個人開發的。在一次內部演講會上,這個叫鮑爾珍的90后喊出了一句口號:“年輕人不狂妄,怎么能改變世界!”
辦公室一角,是幾張折疊起來的行軍床,上面搭著被子。看著40后的王正華和90后的鮑爾珍,我覺得有一種精神跨越了時間,有一種技術貫通了代際,把他們連在一起。
今天最重要的礦藏不是油田,而是人與新技術結合起來的創造力。而這樣的場景,我相信每天都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和中國人所到達的每個地方出現。從20后的褚時健、30后的馮根生到80后、90后的創業者,中國的企業家精神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四
過去的100多天,從平臺到平地,從一到零,再從零到一。我來晚了,可我還是來了。
今天,藍天已是我的新故鄉。
不再有糾結,不再有名利心。很幸運能和年輕的團隊一起,開始職業生涯的第三個階段,和正向的態度連接,和價值的創造連接,和朋友連接,和未來連接。我深深意識到,一定要和年輕人在一起,和鮮活的未來在一起,而不是沉溺于過去,無論它有多輝煌還是多迷茫。沉溺在過去,永遠沒有向前跨出一步有意義。年輕更是一種精神狀態,我愿拿47年的經歷、經驗和資源做“對價”,去換年輕人的活力和想象力。
在精神波動的時候,我偶然看到過一個故事。傳說當年成吉思汗西征,途徑天山深處,風雪彌漫,寸步難行。他指著山那頭激勵將士,說翻過去就是水草肥美的草原,然后策馬前行。當將士一鼓作氣翻過山嶺,看到莽莽草原,繁花織錦,流水淙淙,艷陽高照,他們大叫:“那拉提!那拉提!”——意思是“陽光照耀的地方”。我不崇尚成吉思汗,但我喜歡那拉提的故事。當人以為自己強大的時候,他并非沒有卑微的弱點,只不過弱點被藏在了某個地方。同樣,當人陷入卑微的時候,他其實也比他以為的卑微要強大得多,只要他心懷希望。如果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眾志成城的團隊都能用希望燃著自己,暖著別人,用希望、責任和愛與一切連接,縱有千難萬險,千辛萬苦,也能逢兇化吉,苦盡甘來。人如此,家如此,公司如此,民族亦如此。
“秦朔朋友圈”(Chin@ Moments)是移動互聯網上的一個新媒體和服務品牌,“用希望連接生命與生命”是我們的愿景。我祈愿在這個新平臺上延續自己的精神生命力,更希望盡最大努力讓各種朋友連接起來,通過連接創新價值,讓知識流動,讓信心流動,讓沮喪的開朗,讓封閉的開放,讓美好的更美好,讓堅強的更堅強。讓希望把我們連接起來吧!讓希望的連接把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激發出來。
天音裊裊,海聲浩浩,人生最大的力量,就是希望的力量。100多天,我克服了很多,收獲的更多。10月13日凌晨4點多,我醒了,心如此平靜,像剛剛經歷過一場風暴終于停歇下來的海面。
我知道自己終于走出了過去,走向了未來。未來是未知,更是新希望的搖籃。